[摘要]初中語文教學中,說明文是難點。因為說明文本身的特點:對象的特征、性質和說明的主要內容,說明的順序,理清文章脈絡,說明的方法等具體問題,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說明文的分析和解讀要更多地從說明文本身來考慮,本文擬從這個方面通過對說明文本身的特點分析這一問題。
[關鍵詞]說明文教學 說明順序 說明方法
初中語文教學中所涉及的說明文的基礎知識,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內容:說明對象的特征、性質和說明的主要內容,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說明的表達方式,說明的語言。下面談談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教說明文。
一、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性質和說明的主要內容
教材中的說明文從說明對象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事物性說明文和事理性說明文。事物性說明文的說明要點是名稱、方位、規模、布局、歷史沿革、價值等;事理性說明文的說明要點是分類、形態、形成過程、特征性質、發展變化、益害或用途;了解各類文章的說明要點,便于盡快理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應當說明的是,文章對個要點的說明并不是等量奇觀的。作者從一定的目的出發,在處理材料上總是有詳有略的。凡詳寫的地方,一定是作者的寫作意圖反映的最充分的地方。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以趙州橋和蘆溝橋為例,介紹了中國石拱橋建筑在設計、施工和藝術價值上的成就。而介紹這兩座橋竟占全文2/3的篇幅。因此,必須分析文章的詳略,從詳略的分析中,抓住對象的本質和特征。
二、分析說明的順序,理清文章脈絡
說明的順序,主要是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
凡寫一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包括動植物的生態變化過程)或生產過程的文章,常將其自身的變化規律與時間順序統一起來進行說明;凡介紹建筑物或其他靜物的文章,常按空間順序來說明。
什么是邏輯順序呢?邏輯,講的是人們的思維規律;以人們認識事物、思考問題的規律為序,就是邏輯順序。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先概括性的說明石拱橋的外形、結構和功用;然后,指出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點;接著以趙州橋、盧溝橋為例,分別說明它們的獨特構造和高度的藝術水平,最后,綜述我國橋梁事業,尤其是石拱橋的新發展。
在教材中的說明文里,除上述兩種順序以外,還有從一般到特殊,如《中國石拱橋》;從現象到本質,如《看云識天氣》;由此及彼,如《眼睛與仿生學》。這些順序,都反映著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因此,都歸入事理的邏輯順序這一類。講讀這類課文,不僅要明確文章的說明順序是什么,而且要作具體的分析。這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是很有益的。
三、分析說明的方法
語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說明方法,主要是以下幾種。
1.舉例和描摹
例如,《大自然的語言》一文,在講到物候對農業的重要性時,就舉了1962年北京地區農業季節來的晚,農作物受到低溫浸害的例子。《看云識天氣》一文,對云的形態就有許多生動的描寫。指導學生分析具體的例子和生動的描寫,可以豐富感性認識,更好的理解抽象事理,更鮮明的認識事物的特征。
2.圖表和數字
圖表的作用是直觀。《故宮博物院》中就有幾幅插圖,邊讀文字邊看圖,文字所說明的內容就一目了然。數字也很重要。《中國石拱橋》中就用了一些數字,如“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這些數字比“高”“快”“大”等模糊語言就具體得多。
3.分類和比較
在復雜一點的說明文里,分類和比較常常同時用。首先,是分類。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分類的角度只能是一個。閱讀中注意這一點,有助于條理清晰地思考和理解文章。如《說“屏”》一文,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華麗程度來分類說明。其次,是比較,分類說明中常常離不開比較。《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在說明盧溝橋的堅固時,說到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兇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從未出過事,通過這座橋與兩岸河堤作比較,可以達到鮮明形象說明事物的目的。有比較才有鑒別。認真分析說明文中的比較的方法,可以迅速而準確地認識事物的特征。
4.下定義和作詮釋
下定義,要求言簡意明的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方法是:種概念=屬概念+種差。例如,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種差,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屬概念,就是物候學——種概念。作詮釋,是對事物的某些非本質特征的具體解說,起補充說明定義的作用。例如,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在文章中,定義和詮釋常常一起用。兩者同時用,可以準確而詳盡地說明事物的特征。上面所舉的離子就是這樣。閱讀中,認真分析定義和詮釋,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對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也是有益的。
四、分析說明文的表達方式
說明文中的表達方式以說明為主,但常也會用記敘、描寫、議論和抒情。說明文中的記敘,一般為概括記敘,并不展開;文中的描寫,語言力求準確,態度比較客觀;文中的議論和抒情,雖然也有教育鼓舞的作用,但其主要作用還是強化對事物本質特征的認識。總之。說明文中其他表達方式的運用,都是為說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質有更為深入的認識。
(作者單位:甘肅天水市麥積區楊莊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