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驗數學”是現代數學教學所倡導的,是《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讓聾生在實踐中體驗數學,要創設富有生活化、趣味性的學習情境,引導聾生積極參與數學實踐活動,拓展聾生數學實踐的時空,并讓聾生在解決開放性的實際應用問題時得到更深刻的體驗。
[關鍵詞]數學教學 聾生 體驗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式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課程標準》中還多次使用了“體驗”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動詞,明確了“體驗”作為數學教學的過程性目標之一。數學學習中的體驗是指學生個體在參與教學活動中,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對數學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
聾生由于聽力障礙,造成認識狹窄,加上缺少實踐經驗,給他們學懂數學,學好數學,增加了許多難度。為此,聾校數學教學要遵循聾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從聾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緊密聯系生活,注重操作等實踐活動,提供多種實物或教具,讓聾生多種感官參與,充分利用和發揮聾生視覺、觸覺、等感知覺的功能,引導聾生體驗數學,領悟數學知識。
一、豐富教學內容,體現生活化、趣味性
教育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才會對學習有興趣。聾校數學教學內容大多數可以和聾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在教學中,教師只要把教材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就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感受到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學習數學的一種寶貴的財富和資源,從而減少聾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激發聾生學習數學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使聾生真正獲得富有生命力的知識。
例如,聾校五年級教學《小數加法》前,教師帶領聾生去超市購物,每樣只買數量1,每人買二三樣,盡量買幾元幾角幾分的物品,要求每個學生保管好購物的電腦小票。課堂上通過實物視頻投影儀顯示放大的電腦小票,看這里的錢都用什么做單位,怎么表示的?(都用“元”作單位,數字都用小數表示。)應付金額是怎樣得來的?由于這一材料來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實踐,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直接相連,學生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高,思維活躍,小數加法教學的難點(小數點對齊)由此得到突破。
在二年級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創設生活情景:這里有8塊糖,你怎樣分給4個同學比較好。聾生會根據生活經驗,很容易就將8塊糖平均分給了4個同學。通過教師創設的生活化情景,聾生感到很現實并很有趣,能夠有效地調動聾生學習積極性,使聾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聾生也容易通過操作實踐獲得平均分的概念體驗。
二、調整教學形式,體現活動性、參與性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體驗學習就是學習主體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思維和主動參與,獲得數學知識。教師要努力設計多樣化的數學活動,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提供可觀察、可操作的材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做數學”,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結果知識并感悟過程知識。在教學中,以“人人參與學習,人人參與實踐”為主旨,為聾生提供充分參與的機會,讓聾生在實踐中體驗數學,只有這樣,才能讓聾生的大腦真正動起來,才能較快較輕松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聾校七年級教學《圓的周長》,組織一系列學習活動讓聾生參與。活動一:動手實踐,探究圓周長的測量方法。通過讓聾生觸摸實物等,以引起回憶,激發興趣,然后,聾生開始動手實踐,分別用滾動和繩測的方法量出自己手中的圓的周長,讓聾生親身體驗并形象地理解圓周長的意義。通過課件演示,讓聾生感性認識到圓的周長是由它的半徑或直徑的長短決定的。那么,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長度有什么關系呢?活動二: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尋找圓周長的計算方法。讓聾生測量自己手上的圓的直徑長度。聾生測量后匯報結果,教師將周長不同的圓的周長及相應的直徑板書出來,讓聾生觀察總結出: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教師緊接著又問,“是不是每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呢?”再次出現更大的圓及一條相當于其直徑長的線段,聾生再操作。通過測量計算,進一步證實剛才得到的結論的正確性。像這樣,讓聾生經過多層次的實踐活動,全程參與,全程體驗,自己去發現規律,去獲取知識,聾生對知識的理解就深,記憶就牢。
三、拓展實踐時空,體現應用性、開放性
為讓聾生更有效地參與數學實踐,要提供更多的“參與數量”和“參與空間”。課外可以布置一些開放的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數學作業,來培養聾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實踐“學有用的數學”這一教學新理念。
同時,解決實際的應用性數學問題,往往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性的問題。數學開放性的應用由于它的多層次性,常常起點比較低,有利于全體聾生參與。通常,所有的聾生都認為自己解決了這個問題,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開放性的實際應用有利于學生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心。開放性的實踐和體驗能比較好地體現:“人人掌握數學”和“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些新課程理念。
當聾生認識了厘米和米之后,課后可以安排一些測量活動:如量出書本的長和寬,量手指的寬,每個人一拃長多少;量自己和同學的身高應用什么尺量,用什么做單位合適,誰的個子高,高多少;量教室和自己家房子的高度,長度,寬度。這些內容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應該每個學生都能完成,在進一步的測量活動中,加深體驗米和厘米的長度概念。
又如,六年級學習了面積計算后,布置這樣帶有開放性的課外作業: “如果在教室里鋪地磚,是選用邊長40厘米的還是選用邊長30厘米的好?怎樣又美觀又經濟實惠?”。聾生首先會量出教室里面的長和寬的長度,去思考,要用多少塊?去體驗,能不能只用總面積除以一塊地磚的面積就得到塊數?教室前后兩個門口要不要鋪?有沒有損耗?怎樣鋪比較美觀?去調查,到市場上問出各種地磚的價格,如果從經濟角度考慮,計算哪種比較實惠?在應用中體驗數學,能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應用能力伴隨著問題的解決而得到發展。
數學教學過程應注重學生的實踐,注重學生的體驗,既是對現有的學習方式的變革和完善、豐富,又是對體驗價值的認定。讓體驗走進聾校數學課堂,讓聾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從而激發聾生認知的興趣和學習動機,展現聾生學習的思路和方法,喚起聾生探究和創造的快樂,幫助聾生不斷地完善自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成尚榮.體驗:學生新的學習方式[J].人民教育,2005,(18).
[3]蔣紅英.讓體驗走進數學課堂[J].教學月刊,2004,(6).
[4]朱樂平.小學數學開放題的教育價值[J].小學教學,1999,(6).
[5]王麗杰,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
(作者單位:江蘇通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