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確的地理觀念是地理科學素養原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來社會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學習公民必備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師要注重對教法的探索和研究,要努力做到常教常新。
[關鍵詞]地理教學 探究活動 研究性學習 創新思維
地理教學要體現課程理念,落實課程目標,達到課程標準,需要地理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充分考慮中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不同的學習需要,積極探索和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
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時,可以采用對不同觀點進行比較和判斷,反思自己的行為,運用多種素材等方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關注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
案例:充分利用各種素材,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向學生進行正確人地觀的教育,應當依據課程標準,選取學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典型實例,使學生對人地關系等問題形成正確認識。在學習“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相關內容時,建議注重兩個方面的闡釋:一方面說明地理環境是人類活動外部條件,但并不是決定性條件;另一方面則還要向學生指出,在特定的場合,地理環境可以成為人類活動的決定性條件,通過這種辯證的分析,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觀。例如,在學習“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的相關內容時,可以礦產資源為例,一方面,用相關例證向學生說明,礦產資源的分布,礦產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組合算是影響工業布局的重要條件,一些工業基地往往是建在礦產地附近(這種教學旨在滲透“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外部條件”的觀點);但有些工業基地,如我國上海寶山鋼鐵工業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鋼鐵工業基地,周圍并無大型鐵礦、煤礦,但卻是著名的工業區,原因是借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海運,擺脫了礦產資源地域限制(這種教學可以滲透“自然環境并非是決定性條件”的觀點)。另一方面,還要用典型事例說明,在特定場合,自然環境會對人類活動產生決定性影響。如采掘工業的布局,礦產資源的數量、質量往往具有決定性影響。
二、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活動
教師要在中專地理教學中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和富有個性地學習,可以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引導。例如,幫助學生學會自己設計和實施野外觀察、觀測、調等實踐活動;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探究方法,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積極創造條件開展研究性學習等。
案例: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實施。
在學習“旅游與區域發展”的內容時,可以“旅游生態環境問題調查”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具體可參與下列程序:指導選題。教師概要介紹旅游業的發展可能給旅游區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說明保護旅游區生態環境的意義,激發學生研究旅游區生態環境問題的興趣,引導學生確定研究課題。組織課題組,制訂研究計劃。研究計劃內容包括:課題名稱、研究小組負責人、指導教師、實施步驟、資料和設備等。實施研究。教師可提供如下思路。
(1)觀察記錄游客亂手廢棄物的情況;走訪園林管理處,獲取每日到旅游區的人數;
(2)調查旅游區內其他污染的種類及來源,查閱有關書籍了解污染物的成分及危害;
(3)利用調查數據與結果,分析歸納旅游區內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查閱資料分析其危害。
撰寫調查報告,提出改進建議。撰寫調查報告并接受其他小組的質疑,反思本小組的研究結果,是否需要進一步論證。組織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討。各小組向全班展示本小組的調查報告,并最后形成一個基本反映全班調查結果的總報告,提交有關部門。
三、采用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方式
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教學中這個理念的體現可以有多種形式。例如,在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不同嘗試和廣度的學習材料,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給學生創造更多機會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和“經歷”,讓學生擁有更多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鼓勵和尊重學生不同的經驗、見解、想法和說法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探索適應學生差異的多種教學方式。
案例:在學習商業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中使用多種學習方式
采用多樣化學習方式。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方式的可能性。例如,引導學生閱讀和分析課本的文字、圖表材料(圖文學習);組織學生觀看商業網點布局的錄像資料(直觀動態材料的感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語言交流);組織學生調查當地的商業網點情況(實踐活動);請校外專家開辦講座(開放學習);使用互聯網查詢商業網點資料(信息加工)等。
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也可從評價方式的多樣化體現出來。例如,教師允許學生自選作業的方式,可以書寫,也可以繪制圖表、圖畫,還可以與教師面談等。
四、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高中地理內容標準中的大量內容需要學生運用理性思維。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是達到這些標準的重要途徑。
案例:就“沙塵暴有百害而無一利”展開辯論,發展批判性思維
一般人認為沙塵暴是一種自然災害,然而,沙塵暴是否“有百害而無一利”呢?這是一個值得質疑的有趣問題。一些學生查找了有關資料,提出了不同觀點:沙塵天氣造就了黃土高原;沙塵顆粒利于成云致雨;沙塵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長;沙塵暴緩解了酸雨;沙塵暴有利于抑制全球變暖等。對此,學生們爭論不休。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就上述觀點展開辯論,分為正方、反方兩組,各抒己見,從而拓寬了思路,開闊了眼界,發展了批判性思維,培養了用辯證方法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良好習慣。
五、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利用
獲取、加工、運用信息的能力不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學生未來生活能力的組成部分。因此,強調在有條件的地方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不只是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使用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地理課程是以大量地理信息為基礎的課程,教師可以利用地理課程的特點,創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學信息資源,重視開發和應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案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分析“冷鋒對北京天氣的影響”
首先,建立一個“冷鋒對天氣影響”的學習網頁,包括學習資料、問題討論、成果展示、信息交流等內容。教師可先在“學習資料”中提供學生應掌握的基本概念和獨立學習時需要的背景資料,在“問題討論”中提出討論的題目,保證學生能從互聯網上查找資料。
第二步,學生分組收集北京的天氣資料,并及時整理后放到網頁上。
第三步,小組討論,利用收集的資料說明論題,并記錄過程,整理后放到網頁的“討論區”中。學生個人也可在“討論區”自由發表意見或尋求幫助。
第四步,將小組或個人的學習成果放在網頁的“成果展示區中”,與同學分享。
第五步,全班同學集中討論,總結,開展成果評比。
(作者單位:山西臨汾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