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就“問題探究教學”的教學模式,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本文就問題探究教學的內涵、步驟、特點、實踐和體會等方面作一些初步探究。
[關鍵詞]高中歷史 問題探究 實踐與體會
問題探究教學是指在一定問題情境的支持下,師生從背景提供、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交流成果等方面來組織和實施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皢栴}探究教學”以解決問題為重點。這種通過問題的方式,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發(fā)現(xiàn)知識的過程,不僅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而且在問題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一、“問題探究教學”的特點
“問題探究教學”同其它的教學方式相比,既有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等共性特點,又有其獨特的特點。
1.問題性
問題探究教學是以“問題”為出發(fā)點,針對學生的問題要有層次,由淺入深,利于全體同學的參與。因此,成功的教學過程是使學生在“疑”的過程中解疑、釋疑、答疑,從而開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性
問題探究教學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體驗,重視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因此,探究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
3.開放性
問題探究教學的問題是開放的,它不僅來源于教材,也來源于社會生活實踐。因此,問題探究教學所追求的是知識技能的獲得,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
二、“問題探究教學”的實踐
問題探究教學重在問題意識,要帶著著問題去學習、去探究。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
1.在課堂教學中,讓問題去引導探究
課堂教學是“問題探究教學”的主戰(zhàn)場,筆者根據(jù)自身的實踐,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策略。
(1)用教材中的問題。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新教材中,學習內容配插了“學習思考”、“資料卡片”和“知識鏈接”等提示框。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中的問題和史料中的問題,教會學生如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一課時,筆者通過下列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①秦王是怎樣使“六王畢,四海一”的?假如你是秦王的高級軍事顧問,你的作戰(zhàn)計劃如何?②如果你是李斯,你是怎樣說服秦始皇采用郡縣制的?
(2)用身邊的問題。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教師可以開發(fā)歷史校本課程,利用鄉(xiāng)土資源的親切性,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有研究價值的、值得思考的問題進行探究,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并形成書面材料。
例如,在上高中《歷史》必修2專題四《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時,筆者引入以下問題:①在學習思考中引入什么是仙居的傳統(tǒng)主菜“八大碗”?有何特色?②在建筑中引入什么是仙居的“三透九門堂”?其建筑風格怎樣?
(3)用熱點、焦點的問題。讓學生走進社會,教師可以用社會熱點、焦點的問題為媒介,引發(fā)學生對一些歷史現(xiàn)象的關注與探索。為此,筆者非常關注國內外的新聞,及時將其引入課堂,以增強歷史的新鮮感和現(xiàn)實感。
例如,在上高中《歷史》必修3專題五《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中“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成就”時,筆者引入以下問題:①我國為什么要花費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搞探月工程?②假如你是日本人或者美國人,你怎樣看等中國的探月工程?
2.在學生實踐活動中探究問題
(1)布置探究性的作業(yè)。歷史作業(yè)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具有探究性的問題的作業(yè),引導學生去關注生活,體驗歷史。教師設置的問題在書本中沒有標準答案,而答案的探究性,有些可能需要學生一生去尋找與探索。
例如,在上完歷史必修1《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后,筆者留給學生以下作業(yè):①假如你生活在那個時代,你會作出什么樣的人生選擇?②面對現(xiàn)在局部戰(zhàn)爭不斷,你認為避免戰(zhàn)爭的最好辦法是什么?
(2)開展探究性的學習。為更好地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我縣決定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全面、深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借此機會,筆者把學生按鄉(xiāng)鎮(zhèn)分成不同的小組,在暑假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為此筆者設計如下問題:①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你們村有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嗎?②皤灘花燈藝術的發(fā)展與展望?(皤灘的學生為主)③高遷古民居的開發(fā)與保護?(白塔的學生為主)
(3)設計探究性的考試題目。歷史考試是歷史學習的延伸和運用,也是當前歷史學習評價的一種主要方式,特別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檢測。為此筆者設計一些探究性的考試題目。例如,①寫一篇關于“和諧校園”為理念的歷史小論文。②1962年1月,在臺灣的于右任先生遙望大陸,賦詩《望大陸》一首:
葬我與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與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有國觴!
請回答此詩表達了于老怎樣的思想情懷?說一說現(xiàn)在“臺獨”分子的思想?
三、“問題探究教學”的體會
1.教師要轉換教育理念
新課程新理念,教師要有接受挑戰(zhàn)的勇氣和能力,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新的教育教學實踐。特別是要認真領會和吃透新課程的理念與要求,充分認識到,歷史教育教學任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tǒng)一,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2.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是問題探究的指導者和協(xié)調者,不是探究者,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設置問題、組織探究、指導學生創(chuàng)新等,使學生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使教學活動成為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
3.教師及時更新知識儲備
這就需要教師自覺地提高教師知識素養(yǎng),關注時政,緊跟時代脈搏;關注歷史學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掌握一些必要的信息技術,比如,掌握教學媒體技術、課件制作技術、電子郵件、BBS、博客等方式共享資源,以提高指導學生探究的能力。
4.充分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問題探究教學需要豐富的資料信息,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鄉(xiāng)土資源 、影視資源,還要結合學習內容,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走向自然,去經(jīng)歷歷史,感受歷史,探究歷史,以進一步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感性認識。
5.給學生以充分的探究時間
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問題探究教學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另外,課后作業(yè)應少而精,利于學生課外探究。
6.對學生少批評、多鼓勵
在問題的探究過程中,教師要營造一種和諧自由的環(huán)境。教師應當抓住適當?shù)臅r機,給學生盡可能多的微笑、盡可能多的鼓勵。
總之,問題探究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同時,對教師也是一種挑戰(zhàn),有利于激發(fā)教師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為新課程改革作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朱煜.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少非.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5.
(作者單位:浙江仙居縣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