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個性是人類進行創造活動的內在依據和能動力量,是一切創造力的基礎。長期以來,在作文訓練中,大多數教師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學生,甚至為了應付考試,在考前背誦作文,這樣的訓練輔導方式禁錮了學生的個性思維發展,文章闡述了如何打破傳統的作文指導模式,以及如何培養學生個性化作文。
[關鍵詞]作文教學 教學培養 興趣培養
長期以來,在作文訓練中,大多數教師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學生,甚至為了應付考試,在考前背誦作文,這樣的訓練輔導方式禁錮了學生的個性思維發展,如何打破傳統的作文指導模式?
當然個性化作文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堅持不懈地努力,點點滴滴地引導。只要我們能使學生在愉快、平等、尊重的輕松氛圍中受到啟迪,養成留心生活的好習慣,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浮想聯翩,在生活的窗口前敞開心扉,悉心觀察,將死板、逼迫式的作文教學由“要我寫”變成學生發自內心深處的“我要寫”,語言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這樣便實現了我們語文教學工作者的一大夙愿。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個性化作文呢?
第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是基礎。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只有靈性的思維,才能產生靈性的語言。想象是創新的基礎。首先,要對學生進行想象力的培養。想象是思維不可或缺的手段,多讓學生進行續寫、改寫、想象未來和未知的空間,思維馳騁的空間便會越來越廣。其次,作文的思維訓練要多者并舉。按思維的憑借物分類,訓練形象思維以增強生動性,訓練抽象思維以增強哲理性;按思維的創新程度分類,訓練常規思維以增強技巧性,訓練創新思維以增強新穎性;按思維的直覺性分類,訓練直覺思維以增強語感,訓練邏輯思維以增強嚴密性。教師尤其要著力于創新思維的培養,讓學生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多做一些求異思維的訓練。
第二,培養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是關鍵。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文課程標準》解析中說:寫作要重內容,不能只重形式和技能,要言之有物,寫出真情實感。學生常常感到無話可寫,寫出的文章往往沒有深度,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積累與感悟。生活是一個萬花筒,蘊藏著人生百態與真善美丑。讓學生走近它,觀察它,感悟它,作文不僅有了無盡的題材,而且平添了無盡的底蘊,折射出深沉的悟性。作文對生活的反映,不是生活的再現,而是生活濃縮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現。感悟生活,就是對生活條件分析,由此及彼,從現象到本質進行系統深入的體驗,就是把生活濡沫于情感之中。缺乏對生活的感悟能力,人生便缺乏激情與深度。沒有感悟的思想是蒼白的,沒有感悟的作文是淺薄的。學生一旦具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就會發現平靜的湖面下,蕩漾著的原來是動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卻孕育著喜悅的鳥語花香。只有教會學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學生才會真正領悟到生活的真諦,作文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如果沒有生活作基礎,作文就是一堆方字符號,空洞、乏味,死水一潭,缺乏童趣,缺乏真情實感。
第三,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是重要途徑。
一個學生,曾在作文本上引用了這樣的一幅對聯形容作文時的情景:
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愁綱愁線愁情愁理愁眉苦臉愁斷肝腸
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嗎?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教育家皮亞杰如斯說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興趣常常由新異事物的刺激而產生,只要給予孩子富有趣味性和新內容的圖片、文字或語言材料,點燃他們的寫作熱情,他們便會放飛想象的翅膀,積極投入寫作中去。首先,作文題目要在“趣”字上下工夫,把題目命到學生的心坎上,學生才會童心閃爍,文采飛揚,煥發生命的活力。那么要如何改變學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狀況呢?就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新課程要求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知識傳授者轉向發展的促進者。教師在互動的、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體驗到自由、信任、關愛和寬容,就會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
第四,滲透個性化評價,塑造健全人格是任務。
由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能力不同,觀察感悟生活的層次不同,語言表達的程度不同,因此,寫出的文章水平就有高低之分。對于學生的個性化作文,不能用教師規定的一把尺子衡量,應該根據學生的作文水平層次,根據作文的不同內容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個性化評價。對于優手,作文的要求應該高一些,對于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只要他能用好一個詞語,能夠真實的表達一點活動體驗,也要給予肯定,俗話說:“言為心聲”。對于學生作文中出現的不同觀點,尤其是那引起消極的灰色的論調,教師要進行個性化語音評價,不能一味否定,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同時善于創悅身心,逐步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參與,才能不斷提高作文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第五,培養學生的人性本真是終極目的,也是貫穿作文教學的主線。
從作文中折射出的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我們不能脫離實際地刻意要求學生作文要“觀點正確,思想健康,中心明確,立意深刻”,不能片面追求作文的語言文字的雕琢,而忽略了作文教學的育人目標,放縱學生在寫實作文中胡編亂造,導致學生作文失去了心靈的自由與本真。那么在教學中,就要有意引導學生重視自己的內心感受,透過真實的外部世界,尋找、發現說話與作文的源泉,引導他們不管在家庭中、學校中,還是社會中,都要敢于說真話,敢于寫真話,做真實的人。
作文既培養個性,又負載個性。學生為了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或個人見解,要選材、立意、謀篇、布局,要反復修改、潤色語言,伴隨著作文的過程經受思想教育的洗禮。反過來,人的個性又制約著作文的個性。教師對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首要的是讓學生敢于說真話,訴真情。只有培養了學生健康的表達,才能產生健康的作文個性。再者,就是培養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人生。教育的目的是實現人的社會化,對于作文教學則是要把學生柔弱的個性變得剛健一些,把消極的情緒變得主動一些。缺乏愛,缺乏情,缺乏激情,缺乏進取,人生流于平庸,就不會歡呼,不會感傷。有了良好的個性,學生的內心就會像大自然一樣有無窮無盡的變化,他們就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生活,就能把大千世界與個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調節自己的情感。寫出的作文也因之而賞心悅目,美麗無比,產生深沉的個性。
參考文獻:
[1]劉雨,張艷梅.小學生作文心理與教育策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2]任長松.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韋志成.作文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8,11.
[5]劉淼.作文教學研究述評.學科教育, 2003,9.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市杏南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