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高專學生在中學階段沒有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學習表現往往讓老師大傷腦筋。老師們常常抱怨學生的基礎如何差,學習自覺能動性如何低,學習動機如何弱,等等。本文嘗試分析高職高專學生的一些學習特點,試圖找出一些激發他們學習動機的手段和方法。
[關鍵詞]高職高專學生 學習動機激發 激發方式
高職高專教育主要是技術教育和高技能教育,不是學術教育、精英教育,主要也不是升學準備教育,而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就業準備教育。高職高專的定位決定了高職高專學生的來源主要是那些重點和本科院校的落榜者。許多高職高專學生在中學階段沒有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學習表現往往讓老師們大傷腦筋。老師們常常抱怨學生的基礎如何差,學習自覺能動性如何低,學習動機如何弱等等。本文作者嘗試通過分析高職高專學生的一些學習特點,試圖找出一些激發他們學習動機的手段。
一、高職高專學生學習動機的激勵方法
高職高專院校有著除了普通高等院校學生固有的特點以外的一些特點。由于歷史的原因,高職高專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前通常是學校的“落后生”。他們往往成績差,紀律松散,老師和父母對他們的期望較低。許多父母把子女送到高職高專念書的目的之一是防止他們和社會上不良人群的接觸,“只要不進班房就行了”。由于周圍環境對他們的低期望,加上歷史遺留下來的低能力,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很低。那么怎樣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呢?
1.利用學習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構成學習動機的兩個基本成分是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學習需要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的心理狀態。學習需要對學習的作用,就稱為學習驅力。奧蘇泊爾(D. P. Ausubel)在其《學校學習》一書中提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即:認知的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的內驅力。這三種內驅力就是學習需要的三個組成因素,每個個體至少有這三種需要是指向學習的。(1)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識,系統地闡述并解決問題的需要。它以求知作為目標,從知識的獲得上得到滿足。這種內驅力主要是從人類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中派生出來的。(2)自我提高內驅力是指個體對通過自己的學業成就而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交往的內驅力是指個體為了獲得長者(如教師、家長)的贊許和同伴的接納而表現出來的把學習搞好的需要。它既不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也不把學習看成贏得地位的手段,而是為了從長者或同伴那里獲得贊許或接納。以上的三種內驅力在動機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并非一成不變,隨著年齡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在兒童期,附屬內驅力最為突出,兒童們努力學習獲得學業成就,主要是為了實現家長的期待,并得到家長的贊許和認可。隨著年齡的增長,附屬內驅力的強度逐漸減弱。到了青年期,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因此對于大學生來說,就應該在這兩個方面下功夫。
(1)利用認知內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認知內驅力的強弱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每個人對周圍的事物都存在著好奇心,都希望去掌握知識。但在這個過程中多次遇到挫折時,認知的驅動力就會受到影響。這一點對于高職高專的學生來說尤其明顯,由于在中學學習過程中的負面經歷,使部分同學認知的驅動力遭到極大地削弱。這就要求高職高專的老師們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并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組織和設計教材與教學方法。
(2)利用自我提高內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老師還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自我提高內驅力來激勵他們的學習動機。職業教育既是專業教育,也是就業教育。一部分同學在入學后,認為只要有了畢業證書就可以找到工作。還有同學認為將來的工作不需要理論知識,所以導致學習動機降低。這就要求我們要幫助學生們認清當前就業市場的嚴峻性,適當地給學生灌輸憂患意識。現在的學生多數生活條件比較好,缺乏鍛煉,對自己要求不嚴,所以老師要讓學生有適度的憂患意識,使學生明白不提高自己,就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畢業后不能在市場經濟社會里找到滿意的職位,以激勵他們努力進取。另外老師還應該用現實生活中的成功事例來引導學生,給他們設立榜樣,使榜樣成為他們奮斗的動力。
2.恰當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師在教學過程應該善于應用各種技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心理研究表明,不僅學習動機可以影響學習效果,學習效果反過來也可以影響學習動機。如果學習效果好,學習中所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收獲成正比,主體的學習動機就會得到強化,使自己以更高的積極性去從事今后的學習活動。反之,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課題的難度。課題的難度要適當,設定在付出努力之后應該可以完成的幅度內,否則學生就會喪失信心,產生失敗感。在課題的設計上要體現出由易到難,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感,強化其學習動機。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認為,最佳的動機激起水平與作業難度密切相關:任務較容易,最佳動機激起水平較高;任務難度中等,最佳動機激起水平也適中;任務越困難,最佳動機激起水平越低。而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習任務的不同難度,恰當控制學生學習動機的激起程度。在學習較容易的內容時,使學生盡量緊張一點;在學習較復雜,難度較高的內容時,則應該盡可能地創造輕松的課堂氣氛,解答學生問題時要心平氣和,以免學生過度緊張。當然,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知識的真正掌握。
根據以上的理論,在對高中低三種班級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有針對性地對這三類學生設定和他們的水平相對應的學習目標。
3.合理利用間接轉化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針對高職高專的學生的特點,教師們還可以更多地考慮通過間接轉化途徑培養學生的學習需要。許多學生對于某些課程可能不是很重視,老師如果在反復強調無果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采用間接轉化的途徑,通過各種活動,提供各種機會,滿足學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愛好,以達到對于新的學習需要的轉化。比如通過滿足學生旅游的需求,激發學生對于地質學的學習需求。高職高專的學生一般說來,對專業課學習動機要強些,而對于基礎課的學習動機相對較弱。語法課是商務英語專業的基礎課,它有較強的理論性,因此上起來比較枯燥。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到這一點,利用學生對專業課程的重視心理,在課堂上盡可能采用學生將來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翻譯實際問題舉例說明,通過間接的方式使學生產生對該門課的學習需求。
二、結語
高職高專院校的定位決定了高職高專的學生有著其特有的個性,高職高專的老師應該認真研究學生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具體狀況提出相應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傊ぐl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老師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學生就有可能學得積極主動,并學有成效。
參考文獻: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