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標就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語文教學要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就必然要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研究性教學正是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突出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通過實踐,探索出一種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的可操作的效率較高的語文實踐活動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 研究性教學 模式 策略
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對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我國高職院校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在職業教育中,語文學科歸屬于文化基礎學科類,怎樣適應職業教育的需求,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實踐“文化基礎課為理論課服務,理論課為實踐課服務,并協同為培養目標服務”的職教目標,是當前高職教育重點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性教學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1.研究性教學的內涵
語文研究性教學是指通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搜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它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創新精神、語文實踐能力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善于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和語文學習應有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促進學生的人格完善為基本目標,以在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所應掌握的科學研究方法和知識、學生個人親歷的豐富體驗、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等方面的總和為基本內容。
2.高職語文教學的特點
高職語文教學是一種專業教學。高職學校的職教特性使得語文教學應注重專業需求,向專業特色傾斜。這就要求語文老師事先對所授班級的專業特點進行充分的了解,了解我們的學生即將從事或能從事怎樣的工作,工作中將會用到什么樣的語文能力,而不是茫然地進行完全沒有專業特性的大一統教學,實現教學與專業接軌,與學生未來的職業接軌。
高職語文是一種實效教學。高職語文教學實際上已經偏離了應試教育的軌道,是實踐能力的教學。教師應在課堂中充分實踐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把高職語文教學的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對實踐的重視,對現實的關注,多傾聽,多閱讀,多練習,多表達,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為即將走上社會而積極儲備。
3.研究性教學對高職語文教學的意義
高職學校教學不同于中學語文教學,以職業教學為主,主要是讓通過一年半到兩年的教學時間,迅速使學生的語文能力水平有所提高,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做準備。而研究性語文教學正是符合高職院校實際的特色性教學。它讓學生“下水游泳”,在做中學,在學中練,摒棄了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弊端,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與探索,探索會學、樂學、善學的方法和策略,激發學生主體創造潛力,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全面推進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為學生從學校到社會構架了一座有效的橋梁。
二、研究性語文教學的基本模式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所要建構的語文研究性教學模式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中心、“個體——群體”互動合作探究為基本形式的教學結構形式。模式結構的運作是把課程目標、計劃、教學內容付諸實踐的過程。在該模式中具體環節的設置及其組合,視語文學科性質、單元教學內容與對象的特點及其運作狀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研究性語文教學的操作策略
1.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教師可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疑難情境,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的心理之間創設一種“不協調”。設疑尋導,使學生產生較強的求知興趣和參與需要。學生由感興趣開始引起內在興奮,在情境中教師引出學習課題,提供參與機會、示范指導、參與方法等。
2.啟發思考,自主探究
教師組織學生結合情境階段提出的問題積極參加討論,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由小組長負責,教師對小組的討論、合作交流做出必要的指導與調控,讓學習主體自由暢述、相互啟發,更投入、更積極發表見解,交流意見,加深對問題的理解,獲取更深入的體驗,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氣氛,確定每個小組要研究的主題,各組圍繞自己的研究主題開展自主探究。
3.指導求新,展示成果
經過一系列的討論和研究,學生得出了較成熟的結論,這時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總結研究成果,形成報告。體現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形式由學生自主選擇,可以是一篇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份主題演講、一本探究日記、一個多媒體課件、一項活動設計方案等。因此,展示成果時,可以在課堂上面對面進行,由小組代表宣讀自己的論文等。
4.激勵創新,效果評價
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全班討論,提出研究成果中的優點和不足。教師點撥、啟發,學生進行學習總結,鞏固知識,教師給予鼓勵性的評價。對其中的不足需要在匯報后繼續修正或補充,以使研究更加完善,也為指導今后的研究性學習打下了基礎。最重要的是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的目的不是“區分”,而是促進“發展”,讓學生找到自己能力的增長點,對未來學習和潛能的開發提供建議。
四、具體操作原則
1.實行交互、開放式的教學組織方式
在研究性課堂教學環境下,教師主導性極大擴張而學生主體性實質上得不到發揮為模式特征的封閉而僵化的教學模式被一種開放的、多元的教學環境所取代,學生在課堂之上可以適時的、無障礙的進行交流、溝通,真正實現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下不可能達到的全面、整體的多元交互。
2.提供生成、發展性的教學內容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學內容是固定的、統一的,我們學一篇文章,學一個教學單元,其內容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沒有什么不同。而在語文研究性教學中,其教學內容具有生成性和發展性的特點。隨著學生“研究”的不斷深入,就會遇到更新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因其教學內容始終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它是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
3.促成自主、合作性的學習方式
研究性課堂為學習者個體探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其從學習的需要出發,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學習內容和資源,為自己的探究活動準備必要的資料。在語文研究性課堂教學中課堂不是為教師演示教學內容而存在,而是學生為解決所研究的問題自覺地、能動地選擇學習、探究手段。小組成員中的個體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其他成員共享,對研究的主題進行充分論證。
4.提倡對話、發展性的教學評價
基于研究性的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克服了傳統語文教學模式評價單一以分數高低來區分的弊病,明確地體現為四個特征:評價的目的不是區分,而是轉變性發展;評價的基本活動方式不是確認而是對
話;評價不是系統的控制而是組織成員的關系協調;評價還體現為是一個批判性與支持性相結合的開放性評價。
參考文獻:
[1]周鳳林.開展研究性學習應把握的幾個問題[J].教育探索,2003.2.
[2]唐云紅.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拉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5.11.
[3]孔波.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潛質與價值[J].當代教育科學,2005.4.
[4]楊進.中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挑戰與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5.
[5]蔣乃平.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教基本特征[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30.
(作者單位:山西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