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幼兒外語啟蒙教育顯現低齡化趨勢,對于幼兒外語啟蒙教育關鍵期的看法眾說紛紜。本文就這個問題列舉了兩大主要觀點,并逐一肯定其合理的成分,剖析其欠妥的認識,力求為讀者提供清晰的思路。
[關鍵詞]幼兒外語 啟蒙教育 關鍵期
對兒童進行外語啟蒙教育在什么時期最好?由于作為主體的人和作為工具的語言以及環境都呈現出極大的復雜性和差異性,某些實證研究曾出現過迥異的結論。如此令人頭疼的問題,卻是每一個家庭和幼兒教育者不可避免的首要問題。本文通過分析這些結論的合理部分與失當之處,來尋求一條解決問題的道路。
一、外語啟蒙教育應該盡可能得早
外語啟蒙教育應該盡可能得早,最好在0至12個月就開始,嬰兒語言學習的潛力驚人。
依據一,優越的聽辨能力,這有賴于聽覺器官和大腦的配合。很多準媽媽選擇胎教,這種做法有科學依據。在妊娠4個半月時,胎兒的內耳和鼓膜是唯一發育成熟的器官。此外,嬰兒腦部的發育速度非常驚人,1分鐘內可以長出約25萬個新的腦細胞。腦部各區域的發育是系統性的,不同的區域會有不同的特定高速發展期,也就是說大腦在特定時段對特定的刺激接受力特別強,大腦中負責學習語言的部位,被稱為“布羅卡斯區”。幼兒的母語發展就和這一區域有很大關系,但是該區域的靈敏性會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比如,0~10個月的嬰兒語音辨別的能力極強,12個月以后則逐漸下降。這是由于生活中,嬰兒主要接觸母語,很少有機會再聽到非母語的語音。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兒童心理學專家們通過核磁掃描技術發現,幼兒和成人學習時所使用的大腦部位有很大差異:幼兒的“布羅卡斯區”感應其他語言與學習母語一樣靈敏,而成人則無法有效利用,導致成人學習的速度遠遠低于幼兒。因此,盡管幼兒學習時的目的性、堅持性、理解力要低于成人,但是也擁有學好的潛力,甚至可以超越成人。
語言在聲音上表現為聲調、韻律、純粹的聲音和有意義的聲音單元。嬰兒學會說話之前依賴大量的語言輸入,靈敏的辨音能力是至關重要的。6個月前嬰兒能夠聽辨出所有語言的所有語音,包括其母語不使用的語音。例如,把嬰兒的奶嘴與一個錄音機相連,嬰兒只要吸奶嘴,錄音機就播放聲音[p]。他只需幾分鐘就能發現吸吮與聲音有關,于是他快速地吸,使錄音機快速地播。這樣快速吸了幾分鐘后,嬰兒吸吮變慢了(此現象為“習慣化”)。但如果錄音機播放的音變成了另一個音[b],嬰兒又會快吸起來。顯然,嬰兒能夠分辨出[p]與[b]不同。
依據二,發聲方面,嬰兒在第一年里的進步明顯。出生時,嬰兒只會哭,1個月時,哭聲分化出了一些非哭的發聲。五個月時,嬰兒能發出的音更多,其中的某些發音接近于成人語言,如ba-ba,ma-ma,這些發音被稱為“呀呀語”,到9個月時,還能發出同一音節的不同音調。嬰兒的大量發音鍛煉了發音器官,為以后說話做好了準備。
依據三,語言理解方面,嬰兒對語言理解的發展相對較晚,七八個月的嬰兒開始表現對成人語言中的某些話的理解,并能做出相應的動作。到11個月時,嬰兒才能把詞從情境中分離出來,真正理解了成人話語的含義,但還不能說出詞。
這一觀點誠實可信。首先,在嬰兒學習母語(第一語言)上更有說服力,母語學習理應盡早,否則就會出現“狼孩”現象(失去語言的學習能力)。其次,盡早的進行語音的刺激有助于幫助孩子維持天生的分辨語音的能力。但這種刺激遠不是所謂的學習,也與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沒有太大聯系。外語畢竟是第二語言,究竟孩子以后的水平會怎樣,這與家長或教育機構的教育能力關系更大。一個適當的語言環境是重中之重。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孩子生來就是雙語環境,這時,孩子的能力和環境最大程度地吻合,但對于中國孩子來說,更多的是以漢語為宏觀語言的環境,能在多大程度上去改變語境是學好外語的一大關鍵。此外,教育方式也很重要,不考慮運用而盲目給幼兒多重的語言刺激,在實踐上價值不大;不采用人和人的交流方式,而是通過儀器放出來的聲音,過于機械刻板。
二、外語啟蒙教育不必過早,最佳年齡約在3歲至6歲
依據一,在大腦言語神經發育方面,3至6歲是開始學習的最佳年齡。因為人在幼小時,左腦引起的失語癥可以靠右腦機能來彌補,說明幼年大腦機能可塑性大。早期教育能讓大腦產生持久變化是基于這樣一個實驗:斯坦福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克努森(E.I.Knudsen)等人給幼年貓頭鷹戴上特殊的眼鏡,使它所看到的世界都偏向一邊,然后,在它邊上放一只老鼠,但透過鏡片來看,老鼠卻是在正前方。幼年貓頭鷹很快就形成了新的“聽覺位圖”,并抓住老鼠。然后,克努森等人又為貓頭鷹去掉眼鏡,讓貓頭鷹回到正常的生活習慣。經反復訓練,貓頭鷹成年后能熟練地在不同的視覺世界中“轉換”,沒有接受早期訓練的貓頭鷹則無法轉換。對人類來說,早期學習將對大腦的高級功能區域發揮重要作用。
依據二,在心理角度來看,語言發展的關鍵是在6歲以前。這一時期的幼兒好奇心強,膽子大,心理負擔輕,沒有出丑的尷尬或焦慮情緒,便于引導。而且語言的發展同時也對個體心理和社會性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依據三,從兒童生理發育角度講,0~6歲是敏感期;2~4歲是模仿能力最強的時期;3~6歲的孩子記憶最好。德國教育家沙凡認為,孩子最好從2周歲開始學,最遲不得晚于青春發育期。兩三歲時兒童舌頭肌肉尚未硬化定型,發音器官適應性最好。
依據四,3至6歲的兒童語言發展具有成年人無法比擬的優勢。據實驗發現,很早就學習第二語言的人,母語和第二語的學習中心幾乎是在腦部同一個位置。具體說來,(1)語音意識出現,這對于幼兒學習母語和第二語都是非常必要的。(2)幼兒的母語詞匯量幾乎每年增長一倍,詞類的范圍也擴大。(3)理解能力相對增強。(4)語法水平相對提高。
這一觀點有其可取之處:首先,早期學習能幫助以后語言的再發展這是事實。其次,語言是符號系統,根據G.H.米德和布魯默的符號互動論,語言的發展本身也是社會性活動,語言不但是思維的工具更是人不斷認識社會和自我的工具。最后,該觀點注意到幼兒的生理發育優勢。
三、結論
1.由于智力因素、社會和環境條件不同,每個人在情感、認知、生理方面的發展不同,人們即使找到所謂的最佳年齡和關鍵期,恐怕也是因人而異的。
2.兒童時期進行外語啟蒙肯定比成人具有優勢,但學習環境依然是至關重要的條件,包括雙語的氛圍(作為思維、游戲和交際工具)、好的師資及完備的教學設施。無論早晚,一旦具有完善的外語啟蒙環境,學習就可以開展了。
3.啟蒙不是系統學習,而是培養幼兒一種學習的興趣及對外語語言的感性認識,為以后的學習打基礎,因此,在教學方法上一定要注意兼顧兒童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張雪嬌.關于少兒學英語的一些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3.
[2]Kim,K.H.S. N.R. Relkin K.M. Lee Hirsch. Distinct cortical areas associated with native and second languages [J] .Nature, 1997, 388(6638): 171-174.
[3]Knudsen, E.I. Capacity for plasticity in the adult owl auditory system expanded by juvenile experience [J]. Science,1998,279(5356):1531-3.
[4]Rogers, E.M . 殷曉蓉,譯.傳播學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河北保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