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運動技術教學在體育教學中越來越淡化,甚至到了被拋棄的程度。然而技術存在于身體運動中,是體育教學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完全和技術教學隔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本文通過大量的依據說明技術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闡述了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希望依次與廣大體育教師共勉,正確對待體育教學中的技術教學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 體育教學 技術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體育教學的不斷深化,體育教學已逐漸取得了累累碩果,體育課在學生心目中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受學生的歡迎,這是我們廣大體育教師的希望,更是廣大學生的心愿。但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隨著成功體育、快樂體育等模式的產生,特別是《體育與健康》新課程的試驗以后,出現了“鄙視技術教學的傾向”。很多人認為體育與健康不必學習運動技術了,只要學生活動起來了,玩的開心,身體受到鍛煉,精神得到滿足,身心得到愉悅,就達到了課的目的。從表面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知道,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通過體育教學這個載體,使學生學到體育與健康的知識、技術技能和鍛煉身體的方法,建立終生體育觀,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把體育與健康的課程降低為一般的身體活動的思想,是沒有正確理解《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嚴肅性的學科。再者只要是體育運動就有運動技術的問題,脫離了技術運動,那是一般的玩耍和身體運動,就談不上體育教學。改革、創新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雙基和寓人,不能為改革而改革,更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教學。有的理論和方法,過去現在都不值得提倡,那就需要勇敢地摒棄;有的已明顯不適應現代教育需要,就要我們在改革中予以完善;而有的無論何時都在發揮著作用,那我們就應該繼承和發揚,這才是唯物主義的辨證觀。本文對當前體育教學中技術教學提出一點個人看法,意為體育教學改革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溫嶺師范高三年紀、溫嶺市三中三年級、溫嶺太平小學五年級部分學生。
(二)研究方法
1.調查法:對上述研究對象就體育興趣及原因等內容的調查分析,說明技術教學的必要性。共寄出問卷400份,收回367份,收回率92%,其中男253份、女114份。
2.歸納法:對所獲問卷歸納、整理。
3.文獻資料法:參考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分析、討論。
4.觀察法:根據平時自己教育教學中觀察到的情況加以論述。
三、分析與討論
(一)技術教學理論依據
1.根據我們收集到的資料,就學生對體育課興趣及原因的調查人數作如下統計。如表:

從表中課看出,喜歡體育課的同學居多,占63.8%。但不喜歡體育課的同學也不少,除了傷病原因外,也占16.1%,究其原因皆是“不懂不會”。我們認為所謂“不懂不會”就是連起碼的基本知識、技術也不知道,這是制約這些學生不喜歡體育課的關鍵因素。眾所周知,只有掌握了運動技術技能,才會有興趣經常去練習,才能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反之,不學習技術,怎么能運用技術進行反復練習,不反復練習又怎么能形成技能,進而用以鍛煉身體。參加體育鍛煉促進身心發展的結構如圖1所示:

通過圖1,說明學習技術經過不斷練習形成技術與促進身心發展的關系,也說明體育教學中技術的學習是必要的。
2.從《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來看,技術教育與課程目標并不矛盾。《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把目標分為:運動參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領域。其中第二個目標就是運動技能。所謂“運動技能”就是指學生按運動技能要求,通過反復的練習,內化為從事運動的一種能力。也就是說運動技術一旦被人掌握,就成了人所具有的運動技能。因此,沒有了運動技術也就沒有了運動技能的形成,運動技能這一教學目標也就無從談起。再者其他幾個目標的實現也都建立在學生持久的“身體練習”實踐基礎上,都應在“身體練習”的過程中達到。即有“身體練習”,就有技術成分。因此,一定的“技術教學”不僅是需要的而是必要的。
3.從教學內容上看,技術充斥著每個教學內容。一切身體運動無論田徑、體操、球類還是健美操、武術等,甚至于小到俯臥撐、引體向上都有技術問題,只不過是簡或繁,難或易而已。離開技術談教學,無異于無米之炊。因此,學習運動技術、掌握運動技能,仍然是體育課程的主要內容。
4.技術教學是“健康第一”、“終生體育”載體。健康有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身體練習包含了諸多技術成分,身體練習實際上就是身體運動,通過不斷地身體運動來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學生也在這一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獲得豐富的運動情感體驗、陶冶情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另外,學生通過不斷地學習技術、提高技術,學會一技(幾技)之長,在學習和提高中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掌握了鍛煉方法,培養了自覺鍛煉意識,體驗了鍛煉的好處,這對于終身體育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5.技術教育中體現著“快樂體育”、“成功體育”,人天生就存在發展需求,正在求知階段的學生尤其強烈,當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滿足時,他們會感到莫大的成功和快樂。成功是原有基礎上的提高,成功是無止境的攀登。在體育課中,學生經過不斷的努力學會各種技術,或者在某項目上的技術有新的提高,學有所成,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和成果,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肯定,對于他們來說就能享受到運動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和心理的滿足。試想一個籃球比賽中的隊員,經過一連串的變向、后轉身等動作,擺脫了對方選手的防守,上籃得分后,旁邊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時,其成功與快樂的體驗是其他隊員無法比擬的。這就是技術學習的結晶。
6.技術評定是《體育與健康》課程考核評價內容之一。現階段,學生體育課成績評定,可包括體能考核(身體素質、運動能力方面)和技能評價(體操、球武術等)。所謂“技能評價”就是對學生學習掌握運動技術程度好差的評定。課本中每項教材的最后,提出了可定量(體能類)或(技能類)的評價考核標準,使學生學有目標。人們都說考試是指揮棒,考到哪里,哪里就是重點,因此,技術教學在體育教學中有著比較重要的位置。
(二)如何進行現階段的技術教學
傳統的體育教學完全是遵循著形成理念、糾正錯誤、鞏固概念,最終形成技能的教學模式進行的,是一種純競技運動技術式的教學。而教改之后,有人認為談技術學習就是走過去的老路,我認為這種思想有失偏頗,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形式下如何進行更好的技術教學,這才是我們應該探討的問題。下面就我個人的認識談點粗淺的看法。
1.技術教學簡易化。過去教學完全忽略了教學對象的年齡、興趣等因素,而現階段技術教學,在面向全體學生時,不應過分強調技
術細節和面面俱到,突出“技術點”,便于學生掌握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術,更好地指導學生體育鍛煉,提高鍛煉的實效性,培養終身意識。
2.教學內容實用化、個性化。以往的教學,在項目的選擇上,多而濫,且大部分不實用。特別是枯燥的田徑項目,缺乏鍛煉價值,也體現不了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對終生體育的養成起不了作用。試想,沒有人會用鉛球來鍛煉身體,也不會有人在追小偷時,還要做蹲踞式起跑,然后再追,這樣會貽笑大方的。因此,這種專業性強的項目可作為選修運動員或田徑愛好者去練。我們對學生愿意選擇的鍛煉項目作過調查,見下表:

從表中看出,籃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舞蹈)等項目深受學生的喜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有所側重。興趣是學習動力,是困難的潤滑劑,它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由一個技術深度向更高的技術深度發展。
3.教學方法趣味化。技術教學往往是枯燥乏味的,而我們的學生正處在活潑好動、充滿激情、興趣轉移快的青春時代,如何利用學生的這些特性,搞好技術教學,是每個體育教師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認為利用娛樂性、對抗性的游戲教學法來完成技術教學,是傳統教學所不具備的。例如,籃球的運球教學可采用坐著運球、仰臥運球、運球拍人、雙手同時運球等。拍球的傳、墊球教學可采用分組比賽的方法:把學生分成二(四)組,每組一圓圈,在規定時間內看哪一組傳(墊)球次數多,掉球少。另外,還有一切改規則、變器材、降難度等等的方法可供參考。方法運用得當,學生興趣就濃,在愉悅中不知不覺地學會知識和技術,避免了學生的厭學情緒。
4.技術教學必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教學原則。每一種新學的科學知識,都是在前面學過的知識基礎上進行的,而以前學過的知識,又通過以后學習知識的過程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動作技術的形成,只有在學生掌握了基礎的技術以后,再去學習更深層次的東西,才能有效完成遞解交接。如果開始的動作既難又繁,學生一時學不會,就會遏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學生學習興趣,技術教學就會陷入困境。
四、結論和建議
1.在《體育與健康》新課程中技術教學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技術教學既是教學目標,也是教學內容,還是實現其教學目標的手段。試想一個學生什么技術都不會,那就是什么運動也不行,運動興趣、終身體育也就無從談起。盲目地斷絕運動技術的教學是偏激的、不辨證的。
2.現階段的技術教學和以往的競技技術教學是不同的。現階段的技術教學不講究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術點,在學生興趣的項目中加強技術教學,提高技術水平,使學生擁有一技之長,培養學生終身意識,提高鍛煉的積極性、實效性。
3.技術教學與“健康第一”、“終身體育”、“快樂體育”不僅不矛盾,而且對其還有促進作用。學生參與一項運動,是建立在一定的技術基礎上的,并在運動參與中培養,體會到體育的快樂,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從而達到“健康第一”的目標。
4.技術教學內容可根據學生需要進行選擇。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感興趣的項目即使再難再苦,他們也不會覺得煩和累,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5.運動技術充斥于一切體育運動中。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都由許許多多或簡單或復雜的技術動作組成,沒有技術就沒有體育運動。
6.技術教學要注意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的方式方法關系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興趣性,還關系到學生掌握運動技術的快慢,因此教學的方式方法在技術教學中不可忽視。
7.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技術深度成正比。即學習興趣濃厚,技術要求越深;反之,技術掌握程度越深,越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王占春,耿新培主編.《體育與健康》.教師用書.
[2]《體育教學》.2001,(6).2002,(1).2003(2).
[3]《中國學校體育》.2001,(4).2003,(2).
[4]騰子敬,胡均升主編.《體育理論》.
(作者單位:浙江溫嶺師范學校;浙江溫嶺市太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