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通過耐久跑教學設計展示出提高學生學習體育課的濃厚興趣的方法。通過反思說明教師的教師行為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
[關鍵詞]學生 耐久跑 教學設計
課改理念: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注重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挖掘學生的潛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尊重、激勵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課堂氛圍,與學生平等合作,交流對話。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每一個學生擁有健康的身體、優良的品質和終身體育的意識。
設計思想:近年來,教育部多次統計顯示,我國中學生體質嚴重下降,專家們分析,耐力素質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學生體育鍛煉時間減少,運動強度過小,尤其是耐久跑活動減少。此外,在學生中怕苦怕累思想嚴重,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深有體會。針對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現狀,《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要求,田徑課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學生的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然而,學習與練習耐久跑的技術是學生最為被動,最不愿意學習的運動技能。那么該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是每一位體育教師的心愿。因而我把耐久跑的教學,設計成很多情景(如:營地課堂,提出疑問,換車頭游戲、尋標游戲)自主選擇學習小組,學生創編準備操等等,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耐久跑的各項技術,從而使學生在練習中排除心理障礙,感受到耐久跑的樂趣,從而學會一種運動技能,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通過耐久跑教學,讓學生學會耐久跑的基本技術,并使之成為自己的愛好,從而提高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質和調節情緒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增強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學會途中跑的呼吸節奏與跑步姿勢。
教學難點:熟練應用技術進行練習,以及克服“極點”的意志。
教學內容:耐久跑的途中跑技術。
教學方法:1.改變課堂形式,創建營地課堂,以教師為大本營,男女生分設兩個營地,講解示范時,學生聚攏到大本營,練習時,學生回到自己的營地練習,即營造了師生平等的氛圍,又兼顧到男女生身體素質能力的差異。
2.設置疑問,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創設了兩個游戲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學生創編準備操及放松操,尊重了學生的情感和體驗,提高了學生體育學習和活動的積極性。
3.分組練習,自評互評,自我監督,讓學生主動參與,促進學生自主練習,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4.按身體素質能力強弱,自主選擇學習小組,充分體現了尊重差異,賞識差異,展示個性的豐富多彩。
5.練習時配放學生喜歡的音樂曲目,放松時,配放太極拳音樂,使學生在歡快、放松的音樂背景下完成本堂課的內容。
教學準備:錄音機一臺、小黑板一塊、8個字標、8個標志物、8個學習評價的記錄夾、秒表一塊。
課后反思:針對我國中學生身體素質急劇下降這一現實,我作為一名中學體育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擔當起改變這一現狀的歷史使命,然而,怎樣改變這一現狀,要求我們每一名體育教師深深的思考。針對“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這一現狀,我這節耐久跑課,用營地的方式布置課堂,設置疑問,創設一個“換車頭”游戲,一個“尋標”游戲情景,課堂形式上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引起并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由學生創編準備操及放松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小組,學生自評互評,自我監督等手段讓學生主動參與,尊重學生的情感和體驗,學生學習和練習耐久跑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學生不再感覺耐久跑是枯燥乏味的一項體育活動,學生在課堂上有興趣、有激情,積極主動參加各項課堂活動,充分地展示自我,使學生感受到耐久跑的樂趣。

通過這節耐久跑的教學,使我更加感悟到了,教師的教學行為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行為習慣,理解與深化新課程的精神與價值,從學生的“健康與發展”出發,全面把握新課標精神,開動腦筋,挖掘智慧,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生不僅喜歡體育,更喜歡上體育課,我深知這一責任的重大與艱難,但我有決心、有信心和我的同行們共同完成這一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使命,使新課程的精神與價值在實踐中得到真正體現與落實。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市第二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