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臨汾木版年畫跟其它地區年畫同樣生長于民間,扎根于農村,作者們的心理傾向和思想情感是與廣大農民群眾相一致的,但臨汾木版年畫無論是從年畫內容到體裁、從色彩到構圖、創作方法與技法表現,都無不閃耀著自己獨特的地方光彩。
[關鍵詞]臨汾 木版年畫 人民群眾 地域
我國木版年畫生長于民間,扎根于農村,源遠流長。它在勞動人民智慧的長期哺育和傳統藝術的不斷熏陶之下,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水平,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但是,它和其它民間藝術一樣,長期備受歷代統治者和封建地主階級、文人學士騷人墨客的歧視,認為這類民間美術是“低賤”的,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東西。因此,它在舊社會一直排斥于美術史之外,至于其它歷史文獻中則更難找到記載它的影子。又經過上個世紀不斷的兵災、人禍致使舊存的原版和原作(木版印刷品)幾乎被毀滅殆盡,山西臨汾木版年畫的境遇,當然也不能例外,可喜的是在今天臨汾木版年畫又被挖掘、搜集、整理、研究、印刷出版;重新煥發了昨日的生機,雅俗皆賞的它不得不使我們進行重新認識。
臨汾木版年畫發源于古晉河東南路的平陽府,歷史悠久,流傳深廣,遺產豐富,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年畫作坊遍及全區,遠銷華北、西北各省,在廣大農村中有深厚的基礎和廣泛的影響。
臨汾木版年畫的作者,和我國其他各省盛產木版年畫的地區一樣,大多是來自民間的藝人,他們生活在廣大農村的人民群眾之中,因此他們的心理傾向和思想情感是與廣大農民群眾相一致的,如農民希望五谷豐登、生活富裕、婚姻美滿、子孫滿堂、幸福長壽、吉祥如意等等。于是這些樂觀的理想和希望,構成了民間畫家創作的主要內容。盡管其中也有一些是表現諸如神仙菩薩、財神灶君一類的封建迷信品,但是它反映了舊時人們祈求安居樂業的愿望,也說明了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奴役下的勞動人民,只能把某些生活迫切的愿望寄托在各種神佛的上面。
總之,臨汾木版年畫的取材是非常廣泛的,其題材內容主要可分為下列幾大類。
1.戲曲故事類。這種內容的年畫最受群眾歡迎;如《三進士》、《西廂記》、《汾河灣》、《望江亭》、《烏龍院》等,這類戲曲畫的題材內容,基本上和山西南部蒲劇相一致。有意思的事,有些戲劇畫的故事情節或畫中人物,正和這一帶地方有關,如《三進士》中的主角張文達父子原籍于平陽(今臨汾),《西廂記》故事出之于蒲州,《汾河灣》、《望江亭》、《烏龍院》等,畫面上的背景,房子、炕、桌之類也是山西南部一帶的格式。因之這類作品不僅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而且有強烈的地方特色。
2.人情風俗畫類。這類畫主要是反映當地社會生活的真實和民間家庭的樂趣以及各階層人民生活的動態。如《游西湖》、《走親戚》等,這類作品的人物服飾都是當時、當地的時裝打扮,背景道具之類,如《游西湖》的游船,《走親戚》的馬車,也都是當地的造型。
3.吉祥寓意類。這類畫反映了舊社會人民群眾對美好事物的理想和追求。如《四美圖》、《麒麟送子》、《漁樵喜樂圖》《閨房教子》、《吉慶有余》、《蓮生貴子》、《大吉大利》等。
4.民間童話故事類。如《老鼠娶親》、《猴子搶帽》等。這是一種取材于民間童話的年畫,生動有趣,為民間男女老少所喜愛。
5.花鳥走獸類。這是描繪人民所喜愛的花卉和飛禽走獸的年畫,如《花開富貴》、《百鳥朝鳳》、《獅子老虎》、《貓蝶富貴》等,這類畫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受。
6.名勝風景類。這類作品反映了農民群眾對大好河山的熱愛,如《三山五岳》、《龍門全圖》等。
7.天仙神佛類。在舊社會,這部分年畫在我國農村中流傳最廣,如《門神》、《魁頭》、《財神》、《灶君》、《八仙慶壽》等。這種作品,雖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它反映了當時人民對生活安康的祈求和愿望。
年畫的題材是與群眾的欣賞和實用需要緊密相連的。臨汾木版年畫的體裁,也是根據這一帶民間居房格式的要求“量體裁衣”、分門別類。有的是供人們在節日張貼和懸掛(燈畫),有的宜于平時和結婚或慶壽日張貼,有的利于之于公廟、廳堂、閨房、店鋪和旅舍。例如室內用的“中堂”“貢箋”“條屏”“拂塵紙”“灶君”等,室外有“影壁畫”“門畫”“門頭”“桌裙”等;還有室內外懸掛的“燈畫”等等。這些民間年畫,由于年復一年地不斷補充和豐富了它的內容和形式,其體裁與格式的種類,已多達數十種。而且是豐富多彩、別具一格,如貼在室內碗櫥、被褥窯的“拂塵紙”(又稱“條子”“補楞紙”,既是裝飾品,又是擋塵簾),貼于水缸、米面缸、糧食囤及各種盛物器皿上的“財碼”,元宵佳節花燈上貼的“燈畫”, “灶君”兩旁的“開條”等。
臨汾木版年畫在創作方法與技法表現上,它的最大特點是不受自然現象的約束而運用集中概括、浪漫主義和人物傳神、象征寓意的手法來體現畫面的構圖完整、造型夸張、形態生動、裝飾性強、主題突出的藝術效果。如“拂塵紙”戲曲畫《汾河灣》、《盜仙草》、《轅門射戟》《馬童死了》《水漫金山》等,不但具有上述的藝術特色和效果,而且還有創造性的發展。在創作構思和構圖處理上,它突破了舞臺藝術的局限,把傳統戲曲人物、情節、背景和傳統的文學小說、民間故事以及現實生活中的景物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相得益彰;然后運用我國傳統繪畫的技法,根據劇情和畫面的需要,通過藝術概括加以再創造,使作品達到更完美的境界。這些作品的粗獷線條和較大黑色塊的處理,很有我國傳統國畫的寫意和近代黑白版畫的效果;它那浪漫主義的人物造型又充滿著漫畫的情趣;畫面三周飾有圖案邊框,顯然又是繼承了《四美圖》之類傳統年畫的作風。從這些畫的背景處理和人物造型來看,似乎是吸取了我國舊時流行于民間的“紙牌”畫技法。它浪漫、夸張的造型,生動、傳神的形象,特別扣人心弦,耐人尋味。
色彩是年畫藝術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臨汾木版年畫的色彩鮮明艷麗,具有濃郁的民間和地方特色。色彩套印版主要是采用品色水印。為了使畫面景物保持顏色的透明而不使混濁,多用固有色,極少用重疊色;為了保持色彩的鮮艷和均衡而不使瑣碎,它使用了比較大的顏色色塊。彩色版所使用的基本色有黃、大紅、桃紅、藍、綠、紫、黑七種。以五色套版(黑、黃、大紅、桃紅、綠)較為普遍。藍色一般不輕易用,紫色更不多用。
在色彩的運用上,不強調色階的調和,而是注重色相的對比;不受現實景物的自然光色所局限,而是根據特定的固有色彩和畫面景物內容的需要設色。如“門神”、“鐘馗”、“武判”,設色渾厚濃重,鮮艷奪目,已造成莊嚴富麗的色彩效果;一些以婦女兒童或才子佳人為題材的年畫,一般不用紫色,多用中間色,即設以雅致清新的顏色,已達到抒情柔麗的效果。
除套色版外,也有單色(黑)線版人工填色的。如《昭君出塞》、《漁婦》等,這些畫幅較大(雕版畫面人物高達一米左右),藝術水平較高的作品,從畫中人物的造型、動態、風趣、刻工來看,可能是受到天津楊柳青后期人工填色木版年畫錢慧安倡導的謂之“高古俊逸”作風的影響。
總之,臨汾木版年畫從內容到體裁,從色彩到構圖等等,都無不閃耀著自己獨特的地方光彩。
(作者單位:山東濰坊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