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聲樂教學理念,必須打破傳統的“三種唱法”的思想禁錮,立足本民族聲樂藝術基礎,借鑒西洋聲樂藝術教學的先進經驗,正確理解科學的發聲機理,運用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讓學生自然地、優美地唱歌。
[關鍵詞]聲樂藝術 教學理念 建構策略
先進的聲樂藝術教學理念應該以本民族聲樂藝術成果為基礎,廣泛汲取和借鑒西洋聲樂藝術先進的經驗和理論,形成世界性的中國聲樂藝術。
一、如何建構先進的聲樂藝術教學理念
一要打破傳統的“三種唱法”的思想禁錮。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努力探索科學的訓練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結合。教師的任務就在于幫助學生修飾自己的聲音,培養學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質,使學生的演唱自如、流暢、美麗、動聽,千萬不能去造“聲音”。
二要扎根在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沃土。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源遠流長,聲樂藝術理論日臻完善和系統化。如中國的京劇唱腔,聲區統一,字正腔圓,既能婉轉如歌,又能抒發悲壯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時候,強勁有力,穿透力強,此種唱法及其訓練之道,能否借鑒于中國聲樂演唱訓練,的確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鑒“西洋唱法”的先進經驗。人類發音器官的結構和發聲原理是相同的,絕對沒有哪位歌唱家的發音器官比別人多一個或少一個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在進行聲音訓練時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鑒的地方?!拔餮蟪ā睔v史悠久,除語言和音樂風格與我們有區別外,在嗓音訓練方法和聲音美學方面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到底如何借鑒“西洋唱法”中的先進經驗,中西結合,達到發展我國聲樂藝術的目的,我們的先輩和廣大聲樂工作者已經作出了長期的、艱苦不懈的探索,也總結出了許多豐富的經驗,總的來說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聲樂教學中,根據學生聲音特點,因材施教,廣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進的訓練方法。另一方面是如何將美好的、受過良好訓練的嗓音運用于風格不同的中國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確理解科學的發聲機理,建立切合實際的發聲體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樂器,一件能用不同語言表現音樂的奇妙的樂器。人要做到能正確、科學的發聲并利用好嗓音這件樂器表現音樂,了解嗓音生理結構和發聲原理是前提。
人的發聲器大體由聲帶(含假聲帶)、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頭腔構成。簡單的發聲原理是:聲帶在氣體的沖擊下產生振動,然后聲帶振動發出聲音,經過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頭腔的共鳴,便發出響亮和動聽的聲音。音質、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鳴腔體調節出的不同結果。要做到自如調節共鳴腔體,必須經過嚴格、正規的訓練。自然的歌唱與人的情緒、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積極配合、協調有極大的關系,甚至是歌唱活動“生死存亡”的關系。
人的嗓音雖然在發聲原理和生理結構上具有共性,但每個人的聲音特點是不同的,除有男聲、女聲、童聲,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還有音色、發音習慣、語言習慣的不同,另外,還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個人在學習聲樂的時候,建立正確科學的符合自己聲音特點的發聲體系是關鍵。在練習時,每發一個音都必須符合歌唱發聲原理,聲音通暢,氣息流動,音色優美,自然動聽,有音量而不傷聲帶是總原則。
有的同學急于求成,教師拔苗助長,在短時間內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這樣只會適得其反。結果,學生一開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學聲樂時,把中聲區的基礎打牢固,形成正確、積極、良好的歌唱狀態是歌唱訓練的原則性問題。
樹立正確的發聲體系,還有一個歷史問題要克服,那就是唱法問題。過去人們把聲樂分成“民族”和“美聲”兩大類,后來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長時期以來,不管學生還是教師,在聲樂教學活動中,常常說某某學生適合唱美聲,而某某學生適合唱民歌;嗓門大的、粗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聲”料子,嗓門不大,但優美、細膩、抒情、嘹亮的則是民歌料子。在教學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東西,去“造聲音”。其結果是將音樂教學引入誤區。正確的發聲體系,要尊重實際,尊重民族,尊重發聲的科學原理,切不可人為地、主觀地去認識。
更要強調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紋,是不一樣的,且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因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想辦法去修飾每個學生的聲音,使之流暢、有支持、有彈性、婉轉動聽或有力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尊重科學,穩步前進,切忌模仿。過去我們要學生多聽人家唱,那是要求學生多聽人家是怎樣運用自己的嗓音,怎樣把握作品風格,適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鑒,但不可模仿。
要建立正確的發聲體系,老師是關鍵。初學者若不通過教師的指點,幾乎不可能正確把握自己的聲音,自己聽與別人聽是有區別的。因此,老師必須有相當靈敏的耳朵和聰明的智慧,對學生美好的聲音能自如把握、準確分析,然后讓學生通過鍛煉得以穩定。
三、遵循教學原則,做到因材施教
聲樂教學,難就難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對不同的學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有幾條原則是必須遵守的。
(一)先“了解”再“施教”的原則
要做到因材施教,在開始系統訓練之前,老師對學生必須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個學生,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要充分掌握學生的生理結構、特點、習慣、語言、歌唱條件、發聲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統的訓練方案。
(二)堅持把握基礎訓練和循序漸進的原則
聲樂基礎訓練,就像修高樓打基腳,基礎不打牢、不打扎實,是修不起來的。學習聲樂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歡和別人比,老師也有拔苗助長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學習進步快,心里便著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結果誤人子弟。聲樂教學一定要循序漸進。在基礎訓練過程中,一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聲樂理念,培養學生正確的聲樂審美觀和正確的聲音感覺(包括內心聽覺和內心感覺)。二是先從學生唱得最好的一個母音開始訓練,逐漸過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確的、良好的歌唱習慣,即能“張口就來”。三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感受力,在進行基礎訓練時,千萬不可光“練聲”不“唱歌”。老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演唱能力,安排豐富的曲目讓學生唱,要認真分析作品,教學生充分表現好每一首樂曲,哪怕是很簡單、很小的聲樂作品,不斷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四是鍛煉學生正確的運用歌唱氣息。在氣息練習中,有的人喜歡專門教學生先找氣再發聲,這樣往往造成學生找到了氣息,但氣息僵硬、不靈活、唱歌呆板,我們不妨讓學生在歌唱中找氣。其實,歌唱氣息是本能的,情緒有了,狀態對了,激情來了,氣息自然就有了,千萬不可故意深呼吸。
總之,構建新型的聲樂教學理念,是使廣大聲樂教師 “多、快、好、省”地培養聲樂人才的基礎,積極探索出更多實施聲樂教學的好路子、新路子。
參考文獻:
[1]李曉貳.中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2]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3]趙梅伯.歌唱的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4]吳天球.讓你的歌聲更美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作者單位:河北衡水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