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事,感慨萬千。我出生在燕山主峰——霧靈山北麓,北京市密云縣的一個深山村。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寇劃入無人地帶,飽受日本軍國主義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的摧殘。日本投降以后,又經常遭受國民黨反動派伙會、還鄉團的掠奪,那時村里沒有學校,父輩根本沒有條件上學讀書,至于對子女進行什么積累資料方面知識教育,實屬無能為力。
解放以后,雖然我走出山門,到外村、外地讀了小學、中學,乃至受過中專大學教育,但是在語文、文學的課本里,沒有一節涉及到積累資料、檔案方面的內容。參加工作以后,雖然參加過許多會議,也聽過各級領導的多次報告,但是從來未聽到哪一位領導講述“注重積累檔案資料”這個詞句。由于缺乏檔案知識,不了解檔案和檔案工作,聽以在成長的道路上吃過大虧。
自從步入檔案工作的大門以后,才逐漸認識到積累檔案資料、檔案和檔案工作的重要性。除了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以外,并把積累自己和家庭成員的檔案資料,列入了治家的日程,不但為家庭建檔準備了“糧食”,而且給全家帶來了顯著的綜合經濟效益。
一、散失資料吞苦果
我記得在京劇《紅燈記》中李玉和有句唱詞:“栽什么樹苗,結什么果,撒什么種子,開什么花”。這句文字雖然通俗、淺顯,但是很有哲理。由于在讀書的青少年時代,家長、老師、社會沒有點播積累資料的種子,所以在讀書求學的各個階段所形成的檔案資料,如:家長通知書、畢業證書、結業證書等,隨便塞進母親裝衣物的柜子里。參加工作以后,仍然是舊習不改,不但把地(市)、縣級報刊發表自己的稿件不當回事,而且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上級黨政組織頒發的榮譽證書,也猶如熊瞎子掰玉米——掰一個,扔一個。尤其在做氣象專業技術工作時不能原諒自己散失重要檔案資料的三件事:一是我在做氣象技術工作時,我與戰友們一道,抽出工作空閑時間,歷經三年跋山涉水,深入鄉村訪問老農,收集到五百多條農諺,于1970年我親手編纂的《看天諺語集》,忘記了存放地點;二是在1974年5月,我受河北省和承德地區氣象局指派,作為承德地區唯一的一名代表,出席了國家天氣局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的《全國天氣預報經驗交流會》,在大會上,我匯報了“土洋結合的天氣預報方法”,并受到與會領導和專家的肯定。會后,又被河北師范大學領導邀請,為氣象專業全體師生做了匯報演講,受到全體師生的好評。這一幕,在我青年時代,也可以稱得上一個閃光點,可是我卻遺忘的無影無蹤,直到事隔30年的2004年7月,巧遇當時聽我講課的學生,現任承德市氣象局副處級調研員、辦公室主任鮑印清同志,他一眼認出了我,而我卻不認識他。通過他闡述當年我講的標題、內容及師生們的評論情景,我如夢方醒,才回憶起來當年的一幕:三是在1975年中國《氣象》雜志第10期刊載了我撰寫的題為“我是怎樣做霜凍預報的”4000余字的稿件,就是贈閱我的那本雜志,也是下落不明。
記得改革開放以后,有一次原承德地區氣象局業務科長、高級工程師王鳳輝先生,到我縣下鄉見面時,他關切地對我說:“你雖然改行做黨政工作,根據我們掌握你的業績,可以申報套改一個中級技術職稱。”由于大部分比較重要的資料散失,在申報表上,只是填寫了一般的學歷、履歷、業績等,而重要的資料,一份也沒有舉證,所以在1981年,只給我評定為助理工程師。后來雖然多數資料找到了。但是為時已晚,追悔莫急。
不注意做借貸手續也不可取。1995年8月7日,與我關系一般的一位鄉下農民朋友張某,突然跑到我家借款。他說:“我買了國有林場需更新的一片山林,現已經砍伐完畢,因為沒錢支付伐木民工的工資,提出暫借1000元,賣了木料就還。”我見他急的直跺腳,就信以為真,所以沒讓他寫借條,就把省吃儉用積攢近兩個月的工資,借給他了。不料木料賣了沒還,過了兩年也沒有見到他的蹤影。為此我乘車去他家討債時,他卻變了臉說:“怎么想不起來有這碼事呢……。”因為我在日記本上記的清清楚楚,所以很有氣。頓時我想起了孔子“君子譽于義,小人譽于利”的名言,未與他較真,心想只當我花錢買一次教訓,在借貸交往上,也吃了一次啞巴虧。
回顧往事,刻骨銘心。怨誰呢?只能怨恨自己無知,是自己自作自受的結果。
二、積累資料嘗甜頭
自從1989年從事檔案工作以后,我才逐漸地知道,什么是檔案資料,什么叫檔案,以及檔案和檔案工作的重要性。
我們六口之家,既有非農業人口,也有農業人口。一戶人家有兩個戶口本,可以說是一個雙業組合家庭。吸取過去不注意資料積累,沉痛的經驗教訓,后來把積累資料一事列入了治家方略。除了自己注意資料積累以外,并對子女進行積累資料方面的囑咐教育。
有耕耘就有收獲。在1993年縣委負責評定政工職稱和檔案業務職稱工作的同志,通知我申報專業職稱時,按照填表規定要求,我把學歷證書、業績證件、在國家、省、市等各級報刊雜志已發表的部分稿件,以及榮獲省委、省人事局、省總工會、省檔案局等各級黨政單位頒發的榮譽證書,都一一舉證,所以在同一年內,順利地分別被河北省職稱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和河北省高級政工專業職務資格評審委員會,評為檔案館員和高級政工師,圓了我的職稱夢,并被聘任,兌現了工資,這是一喜。其二,去年我剛建完家庭檔案不久,就派上了用場。在出讓土地時,村委會和居民組莫名其妙地把我家的一段承包地少計算了二分七厘七毫,我僅憑一紙以前出讓土地時記錄和與他人調換土地協議書,核實了出讓土地數量,不僅免受了三萬余元的經濟損失,而且維護了自家的合法權益。也是值得慶幸的一件事。
三、靜心反思
據我一生從做技術工作,改行做黨政工作,最后做檔案工作的實踐體會,像我青年時代那樣的“檔盲”至今仍舊大有人在。我想因不注意積累資料,不建立家庭檔案,吃過苦頭的又何止我一人呢?
我曾經親眼目睹,因為分家單、贍養父母的協議書散失,產生矛盾時無證可考,兄弟、姐妹之間,打架斗毆,反目為仇的有之:鄰居之間因宅基地的地界問題,發生糾紛的有之;延包的土地、山林、果樹、池塘等因邊界不清鬧糾紛的也常有之:因債權、債務資料不全或散失,打官司告狀的更有之,等等不一一列舉。即使矛盾糾紛再多只要是證據齊全,縣、鄉、村司法、仲裁、民間等組織,都有辦法調處。反之,如果雙方或一方舉不出證據,并且各執一詞,就會給調處工作加大了難度。由于基層調處了,有些人往往就無休止地上訪,打官司、告狀,不但給自己增加了煩惱,而且還干擾社會和諧穩定,甚至影響建設新農村的進程。
家庭建檔是一個新生事物。這項新的工作,和以前農村建檔起步時同樣,開始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阻力和困難,但是只要把家庭建檔納入社區、農村建檔序列,視為基層黨、政組織一項重要工作,全國各級檔案工作者,萬眾一心,齊心協力,緊緊地依靠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扎扎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家庭建檔這朵新花,必將結出豐碩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