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抗日戰爭,那血跡斑斑的歷史,乃是千百萬民眾的鮮血譜寫而成的一部震撼天地的悲壯交響曲。1985年,正值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之際,廣西電影制片廠將抗戰初期震驚中外的臺兒莊會戰搬上銀幕,為世人展示了一幅振奮中華民族精神的、慘烈而悲壯的歷史畫卷,令人耳目一新。
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眾多的游擊隊,是抗日的隊伍。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倡導團結一切愛國軍民和愛國力量,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主張,是取得抗日民族解放戰爭最后勝利的根本保證。但以往的抗日電影,多為表現國民黨消極抗日。因此,能否站在公正的立場上,正確評價國民黨愛國官兵在抗戰中的作為,無疑是一個考驗。史詩影片《血戰臺兒莊》的上馬,不能不說這是題材領域上的一個突破。這個突破,首先來源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線。
早在1965年李宗仁先生從海外歸來時,周恩來總理不僅親自到機場迎接,而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宴會。在宴會上,周總理對應邀出席宴會的著名導演成蔭說:“今天李先生從海外回來,我看他有兩件事今后可以拍電影。一個是1938年李先生指揮國民黨雜牌軍在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大捷,一個就是今天李先生歸根。”
1938年3月16日,日軍第二集團軍向山東省滕縣發動進攻,開始了臺兒莊戰役的序幕。3月下旬,北路日軍與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外圍展開激烈的戰斗。這時,守衛津浦線地區的是以李宗仁為司令長官的國民黨第五戰區的軍隊,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奉命去徐州協助李宗仁指揮作戰。
當時,周恩來受黨中央的委派,從延安來到武漢,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授銜為中將。白崇禧臨赴徐州前,決定邀請周恩來到其寓所相談,以請教對敵作戰的指導方針。暴風雨之夜,身負國共合作使命的周恩來驅車準時趕到白崇禧處。白崇禧是國民黨中的主戰派。他走上幾步,緊張地望著這位早年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幾乎是哽咽地說:“不管打硬仗、打死仗,中國人在這一時刻,要打垮日軍啊!”
“說得對!”周,恩來用堅定的眼神望著白崇禧,說:“日軍現在是調集精銳部隊分進合擊,這就需要我們避其鋒芒,機動靈活地消滅它。我建議,在津浦線南段,由張云逸的新四軍第四支隊協同李品仙、廖磊兩個集團軍,實施以運動戰為主、游擊戰為輔的聯合行動,牢牢地鉗制住敵人,使它不敢貿然北上支援南下日軍。而在徐州以北,又必須采取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方針,守點打援。這樣,便可達到各個擊破、出奇制勝的目的。”后來,在協助李宗仁指揮作戰過程中,白崇禧基本上采取了周恩來提出的方針。
白崇禧離開武漢后,周恩來又派張愛萍去見李宗仁,勸他在濟南以南、徐州以北抵抗日軍,同日軍打一仗。張愛萍向李宗仁轉達了周恩來的三點意見:一是日軍占領濟南后,幾乎是長驅直入,然而驕兵必敗,且孤軍深入:二是徐州以北地形很好,臺兒莊一帶都是山區,對我有利:三是廣西軍隊是有戰斗力的,北邊有八路軍在戰略上的配合。集中兵力打一個大仗,既可給日軍一次沉重的打擊,又可提高廣西軍隊在民眾中和國民黨軍隊中的威信。周恩來的建議,促成了李宗仁打大仗的信心。
1938年3月24目,日軍在空中火力支援下,向臺兒莊猛攻,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4月3日,中國軍隊向臺兒莊之日軍發起反擊,展開街壘戰,奪回被日軍占據的市街,雙方陷于苦戰。6日晚,中國軍隊發起全線攻擊。戰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軍突圍外,將被圍之敵全部殲滅。在歷時近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殲滅日軍1萬余人。臺兒莊大捷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兇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
1984年12月11日,作曲家楊少毅任職廣西電影制片廠第一副廠長、黨委副書記,主管藝術和生產。他與文學部主任陳敦德感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堅持的路線,不僅僅是國家命運變化的新起點,也必然成為電影事業發展變化的新起點。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能只搞“小僑流水人家”,或者只搞那些拳打腳踢的警匪、功夫影片,而是需要搞些“大江東去”的作品。所以,當陳敦德推薦《血戰臺兒莊》這個劇本的時候,楊少毅簡直激動不已。
《血戰臺兒莊》的編劇,是田罩利和費林軍這兩個年輕人。劇本刊登在《八一電影》雜志上,發表已3年卻無人問津。1985年3月,陳敦德在北京見到了兩位編劇,用當時的高價——3000元買走了劇本,并從八一電影制片廠“借”楊光遠出任導演。楊光遠是一位集導演與攝影于一身的著名電影藝術家,他擔任攝影的影片《歸心似箭》、《花枝俏》、《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以及他導演兼攝影的影片《再生之地》、《老板哥和電妹子》等,都為廣大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1985年5月初,兩位作者攜帶劇本第6稿來到南寧。原來的劇本,主要寫的是張自忠。張自忠的事跡戲劇性強,而且他沒打過內戰,審查容易通過。經陳敦德提議,把劇本改為以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為主線,并且把寫人物的命運改變為表現整個事件的背景、過程與結果的紀實性風格,按照歷史事實來寫,使影片具有一個宏大的歷史感。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改動。7月,楊光遠來到南寧,對作者提出了影片不用閃回、要按時間順序前進的要求。其用意是突出歷史的真實性,強調影片的紀實風格,通過事件本身的生動、感人、真實,爆發銀幕的沖擊力量。這個構想,對于未來影片的基調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投拍《血戰臺兒莊》一開始,有些人就認為“共產黨怎么能去表現國民黨抗日、而且還打了勝仗呢?”、“我軍三大戰役還沒拍完,怎么能先拍國民黨抗日?”也有人擔心:“拍這樣的影片不僅經濟上冒風險,政治上恐怕也難得通過的。”還有人干脆說:“要拍這部影片,全廠就等著勒褲腰帶吧!”等等。別說在政治方面會如何,就經濟方面,也確實很擔心它的風險。廣西廠當年的平均攝制成本才42萬元,面對一部影片需要兩三百萬元的攝制成本,簡直就是天文數字。直到10月24日,廠里批給攝制組作為籌備限額開支的也才一萬元。在此之前,編劇、導演、美工在京收集資料、修改劇本、住招待所等,錢都不夠,只好搬到楊光遠導演家里去辦公。
11月1日,電影局石方禹局長在北京京西賓館主持召開《血戰臺兒莊》劇本座談會。中宣部、文化部、軍事科學院等一些負責人、專家,全國政協副主席程思遠先生以及鄭洞國、覃異之等原國民黨高級將領應邀出席了座談會。程思遠在會上言簡意賅地說:“未來的這部影片,將拍出兩個人物的形象:一個是在銀幕上拍出國民黨官兵當年抗戰的形象:另一個是在銀幕后的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博大、高瞻遠矚、實事求是的形象。”
當時,適逢已八十歲高齡的荷蘭著名電影導演伊文思訪華。聽說有個關于臺兒莊會戰的劇本座談會,他剛下飛機,就要求參加會議。伊文思向主創人員介紹了自己47年前在臺兒莊的情況:他從西班牙前線來到中國,在武漢見到了周恩來。臺兒莊戰事接近尾聲時,他和愛潑斯坦等外國記者一起探訪臺兒莊,用攝像機為中國抗戰留下了寶貴的史料。后來,他把在臺兒莊會戰中拍攝的那些鏡頭,編輯到紀錄片《四萬萬同胞》里面,在世界各地放映。《血戰臺兒莊》中諸如“人梯渡橋”、“運河鏖戰”等許多動人的場景,都取材于這部著名紀錄片的真實鏡頭。
京西賓館劇本座談會,是一個令人鼓舞的力量。楊少毅想,這是趁熱打鐵的時候到了。11月14日下午,廣兩廠就有關《血戰臺兒莊》的拍攝問題,向主管電影的廣西自治區文化廳領導作了匯報。15日上午,廣西廠黨委進行了討論,統一了思想,最后決定投產。16日下午,初定了攝制組的組建和人員名單。考慮到這部影片是戰爭片,煙火、道具、眾多人物的化妝造型、復雜的外景地,還要動用到大部隊、攝制組的規模和影片拍攝的難度等等,于是,在攝制組的人員配置上,決定向八一電影制片廠借來22人,其中包括重要的煙火師和化妝造型師。面對一個擁有一百多人的龐大攝制組,為了便于開展工作,制片主任由四人組成。
18目,由楊少毅向全廠干部職工作了拍攝《血戰臺兒莊》影片的動員。當天晚上,即起草一份報告,通過文化廳呈報自治區人民政府,為投拍《血戰臺兒莊》申請無息貸款100萬元。不久,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韋純束主席即親自批示,同意將原來借給拍攝電影《百島衣》的70萬元,暫時用于拍攝《血戰臺兒莊》,并為拍攝外景的車輛解決了汽油指標。
為了盡快落實拍攝的經費問題,由楊少毅同前任副廠長研究了方案之后,于11月25日同去北京,代表廣西電影制片廠與中影公司國內業務部負責人進行合資拍攝的談判。終于12月3日簽訂了合同。根據合同,各出資120萬元。
《血戰臺兒莊》的電影劇本在經過多方研討,前前后后十七次修改定稿之后,終于投拍。1986年2月5日,廣西電影制片廠《血戰臺兒莊》攝制組正式成立。2月16日,大年初六,大小9輛汽車,滿載著攝影器材和各種物資,浩浩蕩蕩地開赴山東外景地。
作為兩國軍隊武力的殘酷爭斗和兩個民族意志的頑強較量,臺兒莊大戰的慘烈程度不容回避。一個“血”字貫穿全劇,從臨沂之戰、滕縣之戰到臺兒莊保衛戰,影片選取的每一個會戰關節,無不是血染的畫面。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的結尾,那個表現“血肉長城”意境的長達4分鐘的鏡頭。在《義勇軍進行曲》的前奏響起三次的同時,畫面進入殘破的城墻一隅:城頭,水邊,日軍丟棄的鐵甲坦克旁,成百上千具尸體鋪成一條血路,中國軍隊的灰色軍裝和侵華日軍的黃色軍裝幾乎斑駁難辨:余火還在燃燒,濃煙還在彌漫,一面殘缺不全的青天白日旗,飄揚在城墻的最高點……
在整部影片中扮演國軍和日本兵的,全是解放軍部隊。在影片中,可不是衣冠楚楚列隊前進的部隊了。而是在烽火漫天中作殊死肉搏的種種形象。為了再現當年那一場惡戰的情景,把影片拍得逼真、生動,部隊官兵個個滿身焦土、血污,在泥水中打滾,在血海中掙扎。在那場動人心魄的“血肉長城”里,動用了七百多名解放軍戰士,有的倒掛在城墻上,有的浸泡在血水里,有的鼻子流出了血,但都毫無怨言地堅持著,尤其是拍到戰斗結束時,已是尸橫城野了,攝制組人員都感動得哭了起來。“一動不動幾個小時,不是戰士,拍不了這個鏡頭!”這部沒有任何棚內戲的影片中,場面最大的外景。借用軍隊800人。
其實,影片結尾原本是“全國人民敲鑼打鼓慶祝勝利”,楊光遠和劇組人員卻總感到這樣的結束分量不夠。“眼前是一幅殘垣斷壁的景象……到處一片狼藉……”劇組在臺兒莊政協發現了一個小冊子,里面有當時曾訪問臺兒莊的《新華日報》記者陸詒的文章。楊光遠由此受到啟發,將結尾改為“血肉長城”——對于血戰的勝利,悲壯比歡樂更有力量。
悲壯的氣氛,同樣滲透在觀眾們耳熟能詳的一些臺詞里:“命都不要了,還要錢干什么!”守城的敢死隊員把大洋扔在地上,向敵人陣地出發——57名敢死隊員中僅有13人生還:王銘章在川軍122師幾乎全軍覆沒時,口述發給集團軍司令孫震的電報:“決以死力拒守,以報國家,以報知遇……”
1986年4月1日上午,由楊少毅主持了廣西廠、中影公司、中共棗莊市委在棗莊市聯合舉行的記者招待會,向新聞媒體介紹正在拍攝中的《血戰臺兒莊》情況。會上,還宣讀了程思遠先生題為《再現歷史風云促進祖國統一》的賀信。他在信中聲稱:“此片能夠投拍,是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路線在文藝戰線上的生動體現,也是中國影壇上的一件大事”。香港《新晚報》、《世界日報》、《晶報》、《文匯報》、澳門《澳門日報》等,分別以《影片〈血戰臺兒莊〉在當年戰場開鏡》、《重現抗戰壯烈史實〈血戰臺兒莊〉開拍》等醒目的標題,爭先報道與評論。
攝制組完成了徐州、棗莊、臺兒莊等外景地的拍攝任務之后,隊伍轉到了離北京不遠的懷來縣拍外景,那時已是5月底了。6月7日上午,廣播電影電視部艾知生部長以及電影局的負責同志一行十多人,興致勃勃地來到外景地看望《血戰臺兒莊》攝制組全體人員。聽取導演關于影片拍攝情況的匯報之后,接著觀看了樣片。當時影片已拍到了一半的進度,他們看到了這部分樣片很興奮。
此時,李宗仁將軍惟一的兒子李幼鄰先生在美國得知拍攝《血戰臺兒莊》的消息后,馬上從美國趕回祖國探親。飛機一落地。就說:“我先不去賓館,現在就帶我去看《血戰臺兒莊》。”陳敦德告訴他:“電影正在最后制作之中,音樂還沒有最后合成。”李幼鄰急不可待地要求說:“沒關系,我就想馬上看到。”在得到電影局同意之后,他觀看沒有音樂剪輯合成的樣片。看了不到十分鐘,他的眼淚就嘩嘩地流下來,緊緊握住李宗仁的扮演者邵宏來的手,連聲說:“太像我父親了,太像我父親了!”。
攝制組在北京錄完了臺詞后,緊接著回廠里進行混合錄音。9月15日。《血戰臺兒莊》完成了送審的混錄雙片。10月22日晚,中共中央書記處分管意識形態的習仲勛同志、全國政協副主席程思遠先生、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閻明復等到電影局,審查影片《血戰臺兒莊》。擔心影片被“斃掉”的楊光遠是帶著毛主席語錄去的,因為臺兒莊大戰后,毛主席曾說過:“每個月打得一個較大的勝仗,如像平型關、臺兒莊一類的,就能大大地沮喪敵人的精神,振起我軍的士氣,號召世界的聲援”。影片審查順利地通過了。習仲勛同志緊緊握住楊光遠的手說,謝謝你拍了這部好影片。
1987年1月17日,廣西電影制片廠曾接到過停止洗印與發行影片《血戰臺兒莊》的通知。但事隔一個月,即2月18日,又接到電影局傳達中共中央書記處關于該影片發行的指示。內容有三點:1、今年是臺兒莊戰役49周年,該片可以在全國發行放映:2、有人提出要在片頭添加一段毛澤東語錄。可以不加。3、有人提出要刪掉影片中“蔣介石不怕日機轟炸”的細節。刪或者不刪,由藝術家們自己去決定。一部電影,居然驚動到了中央的高層領導,也可見它的非同小可之分量了。
另外,在其他一些場合上,也確實曾有人提過,在影片中“國民黨的旗出現太多了”、“看不到共產黨抗戰的力量”……。但正如中央軍委一位領導同志所說的那樣:“臺兒莊這仗是人家打的嘛,不掛國民黨的旗,難道掛共產黨的旗不成?”
1987年,《血戰臺兒莊》發行地方拷貝共277個,部隊拷貝49個。
1988年6月11日,電影《血戰臺兒莊》香港首映。史詩般的主題,油畫般的色彩,紀實風格,成為這部影片的最大亮點。從總指揮李宗仁到營長,所有重要人物都是真實的,這在當時強調曲折情節的故事片里是少見的。萬民爭看,轟動香港。臺灣中央社在香港的負責人謝忠侯在看完影片后,當晚就給蔣經國打電話說:“我剛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個抗戰影片,講的是國軍抗戰打勝仗的,名叫《血戰臺兒莊》,里面出現了先總統的形象,跟他們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這次形象是正面的。”
在《血戰臺兒莊》中,蔣介石形象是這樣一個情節:國民黨師長王炳章在戰斗中英勇犧牲后,蔣介石親自主持了追悼會。這時,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戰機飛來掃射轟炸。面對危險,蔣介石臨危不亂,發表講話,鎮定自若。陳敦德介紹,這場戲是根據歷史檔案拍攝的。而這個經典的鏡頭畫面,與大陸此前反映蔣介石的影片,確實有著顯著的不同。
蔣經國聽說后,很是震驚,馬上對謝忠侯說:“找一個拷貝來看看。”
于是,謝忠侯就找到新華社香港分社。新華社立即報告了中共中央,并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于是,廣西電影制片廠就復制了一盤錄影帶,通過新華社送給謝忠侯。這樣,謝忠侯馬上帶著《血戰臺兒莊》的錄影帶飛回臺北。臺灣方面收到拷貝后,宋美齡和蔣經國都很快地觀看了《血戰臺兒莊》,并請國民黨中常委的全體人員觀看。看完后,蔣經國說:“從這個影片看來,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這個影片沒有住我父親臉上抹黑。看來,大陸對臺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
不久后,蔣經國決定同意開放國民黨部隊老兵回大陸探親,海峽兩岸同胞在骨肉分離了37年后,終于把苦苦的鄉愁化作了喜悅的重逢,從而揭開了海峽兩岸公開互動往來的序幕。程思遠先生談起此事時非常激動,也贊賞廣西電影制片廠為該片所作的貢獻,欣然為其題字:“精心策劃,促進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