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全球契約”廣推進
1999年初,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倡議建立一項“全球契約”,旨是要求企業承擔起社會責任,特別是在遵循聯合國要求的人權(企業應該尊重和維護國際公認的各項人權;絕不參與任何漠視與踐踏人權的行為)、勞工標準(企業應該維護結社自由,承認勞資集體談判的權利;徹底消除各種形式的強制性勞動;消除童工;杜絕任何在用工與行業方面的歧視行為)、環境(企業應對環境挑戰未雨綢繆;主動增加對環保所承擔的責任;鼓勵無害環境技術的發展與推廣)和反腐敗等10項原則上有所作為。2000年,聯合國全球契約(UNGC)活動正式啟動。為推進全球契約實施,聯合國專門成立了全球契約辦公室,并與聯合國人權高專辦、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聯合國工發組織共同設立了工作團隊,在世界各國和各地區成立了40多個地區網絡(中國企業聯合會全球契約推進辦公室也在其中),在拉丁美洲、非洲、阿拉伯、南亞、中亞、東亞和北美每隔一年召開一次會議,討論區域具體問題,交流有關方面的知識,就對話、學習、項目、推廣、交流等問題同其他全球契約網絡及紐約全球契約辦公室聯絡。聯合國還于2005年6月成立了全球契約理事會,由企業、勞工、國際社會及聯合國系統的代表組成,為全球契約發展提供持續性的戰略和政策建議。此外,還成立了全球契約基金會,從私營部門集資,支持全球契約開展活動。到目前為止,“全球契約”已經有包括我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3000多家著名大公司參與。我國的中石油、中石化、寶鋼、海爾、中遠、中鐵、一汽、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中國企業聯合會等51家企業和組織加入了全球契約。全球契約強調的是“共同價值和原則”,雖無強制性的管理,但因其直面全球化過程中資本處于明顯強勢的情況下,各國企業如何對待社會責任的問題,因而其國際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
值得一提的是,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種資源的流動和各國之間的聯系,但同時也強化了資本的力量,而相對應的勞動者則因為供過于求和流動性限制處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倡議全球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步驟。今天,“社會責任”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跨國企業訂單的附加條件中,他要求合作企業從質量管理、環境管理擴展到更進一步的社會責任管理。要求企業在追求利潤、向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同時,還必須承擔起道德方面的社會責任,并將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有機地聯系起來,加以計劃與管理。
瑞典企業:履行職責全方位
瑞典企業在將經營目標和使命與履行社會責任相結合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特別是在對利益相關者承擔責任、對資源和環境承擔責任、對產品整個生命流程和周期承擔責任、對與供應鏈體系中合作伙伴共同承擔責任等方面發揮了應有作用。
對利益相關者承擔責任。就是除了對股東利益以外,其他方面包括:善待員工,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對消費者負責,建立和諧的供求關系;對所在社區負責,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對政府負責,建立和諧的政企關系。這些理念,既體現于公眾的日常生活,也體現在政府的政策中,構成了瑞典社會和諧的基礎。
對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承擔責任。企業履行環境責任不是付出,而是投資;能源節約和替代不是技術,而是戰略;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不是政府強制性規則,而是企業自我行為。索尼愛立信認為,一個好的產品如果同時具有環保附加優勢,就會有更多機會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上獲得商機和突破。
對產品整個生命流程承擔責任。就是企業承擔“生產者延伸責任”。歐盟將“生產者延伸責任”定義為:生產者必須負責產品使用完畢后的回收、再生或棄置的責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生產者的責任向上游和下游都進行了延伸,其定義是:生產者應承擔廢棄物回收消除處理責任及產品廢物管理責任,應從以“產品”為中心的責任轉向原材料選擇、產品制造、使用和產品廢物回收、再生和處置全過程的責任。瑞典國家確立了循環經濟戰略,企業作為生產者必須將環境因素納入產品研發設計的前端,潛心設計,盡量減少廢物產生、能源消耗和增加可再生性產品,采用有利于產品廢物回收、再生材料的工藝,重新改造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
共同與供應鏈體系的上下游企業承擔責任,就是使產品生產流通鏈條上的所有參與者,通過一致性戰略和一體化標準,建立共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價值鏈。一是建立上下游企業可追溯體系,確保供應鏈體系全過程的一致性;二是鑒定與供應商的責任契約,確保供應商共同履行社會責任;三是設計供應商管理項目,確保重點領域和重點環節供應商履行責任;四是建立對供應商的核查和評估機制,確保形成與供應商共同承擔社會責任的一體化戰略。
瑞典企業全面履行社會責任,取得了豐厚回報,大大提升了企業國際競爭力。進入世界500強的30多個瑞典跨國公司,都成為聞名全球的佼佼者;極大地提升了企業品牌、信譽和創造力,形成了企業堅不可摧的“軟實力”。不少企業發展成為了“百年老店”。1943年創立的宜家,從瑞典一個小村鎮走向了全球;1952年成立的利樂公司,從一個小城市走向了世界;具有百年歷史的沃爾沃、山特維克也在日積月累中越做越強、越做越大,為世界所矚目。
美國安可:堅守自道做好事
“企業應該做的事就是學會如何做好事。”這是美國安可顧問有限公司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郭蘭詩的一句座右銘。在社會責任將成為全球500強企業核心價值之一的今天,這句話更道出了知名企業的追求方向。
早在20多年前,安可公司就率先在美國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并成為提倡企業社會責任美國公司的發起人之一。之后,安可公司將社會責任置入企業發展戰略,并伴隨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逐漸成為了企業核心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展跨國經營,安可公司積極鼓勵自己的客戶與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和諧相處,注重本土化,適時融合當地文化傳統,自覺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努力為當地社會發展作貢獻。從10年前安可公司入駐中國開始,公司就積極推動自己的客戶參與中國政府鼓勵和倡導的項目,包括環保、教育、西部開發等,并用社會責任理念幫助其他跨國公司在中國扎根,因而其業績倍增。從1984年成立到現在,安可公司從一家僅有一間辦公室的企業,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業務覆蓋美洲、歐洲、非洲和亞洲的跨國企業,并被達沃斯論壇列為最具成長潛力的行業領軍者之一。
包括中遠集團等大型企業在內的不少中國企業,因受到安可公司幫助,成就了企業“走出去”戰略。中遠集團領導層成為較早認識到社會責任的重要性的中國企業,得益于安可公司的幫助。公司通過對有關項目的學習和對各國法律法規、行業規則的深入了解,學會了按照當地法律法規、行業規則開展業務,從而成功化解了不少誤解與困難,爭取了相對公平的國際貿易環境,進而不斷獲得了成功。
杜邦公司:零目標鍥而不舍
已有200多年歷史的美國杜邦公司,因為當時主要生產黑色炸藥,具有很高危險性,曾經造成包括杜邦家庭成員在內的人員傷亡,因此公司一開始就高度重視安全工作。公司第一個生產車間的創始人EI·杜邦當時就堅持把車間設到河邊,并按照開口盒子的原理把廠房建成了三面加重墻、一面輕體墻的結構,這樣,如果發生事故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工人的生命安全。不僅如此,杜邦公司還提出了“零目標”,就是實現工傷、職業病及環保事故為零。這個“零目標”是要讓員工知道任何事故都不能接受,一旦接受了一個事故,更多的事故便會接踵而來。
杜邦的安全文化是一個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文化。安全成為他們的自覺習慣。不管開什么會,公司首先提醒的就是安全。即使是招聘員工杜邦也把安全作為重要條件,如果員工在工作中不注意安全或者不認同杜邦的安全文化,這樣的員工就無法在杜邦謀職。員工們共同感到,自己在杜邦的車間里、公司里受傷的幾率比家里還要低。
除了增強員工安全意識以外,杜邦還專門成立了安全咨詢業務部,既加強自己的安全工作,也幫助其他公司建立安全管理系統。從2001年到2004年,杜邦安全咨詢業務部幫助廣州新白云機場建立安全管理系統,不僅使其實現了連續500萬小時沒有出現任何重大事故,還為整個白云新機場石油管線節省了數千萬元。
在環保方面,杜邦也不斷用心改進和改善。杜邦有一句名言“盡量不在地球上留下腳印”。用于冰箱制冷的氟利昂,到了上個世紀的70年代初期,世界各國開始研究使用CFC對環境的影響,而當時依賴CFC的設備總價值達到了1350億美元,杜邦占到了全球CFC總供給量的25%,是杜邦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對此,杜邦仍然決定投入大量資金研究CFC的替代品。盡管當時的法律并不要求CFC生產廠商馬上去尋到替代品,但是在1988年美國宇航局宣布“CFC類產品破壞了臭氧層”的結論72小時之后,杜邦公司正式宣布通過了完整的過渡計劃,開始逐漸退出CFC設備的生產。兩年之后,杜邦正式推出第一代對臭氧層不再有破壞作用的新產品。到1994年,有關CFC的設備生產基本停止。從1990年到2003年,杜邦固體廢物排放比原來降低了40%,溫室氣體排放降低了70%。
用道德價值指導工作,用完整制度體系保證工作,公眾、客戶和員工根據你的承諾和行為進行判斷鑒別,然后促進公司行為。企業用近乎苛刻的要求促使自己進步,自然會取得最大效果。據悉,僅以2005年杜邦在深圳的工廠為例,他們就創造了安全無傷害記錄。在上海浦東的杜邦農化工廠,他們也連年實現零事故。目前,杜邦所有在華工廠都朝著零事故的方向不斷發展。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