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在促進企業整體發展、保障企業改革、加強企業精神文明,提高企業社會責任,促進生產、經營、管理、產品、服務等具體工作方面成效日益顯著,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
經濟發展過程出現新問題對社會和諧的影響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變化中出現的與社會和諧不相容,與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看似間接、實為直接的難點問題主要反映在:
經濟上既重點又難解的問題,影響了人們言行中的政治立場以及政治觀點,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
由于根深蒂固的“官本位”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使“工人階級的地位受到嚴重的削弱”,傷害社會和諧的信心。
經濟活動難脫失信之苦,有損社會和諧的忠心。
中國公司治理的通病極大地影響了思想政治工作、企業精神文明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效。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對經濟有反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各級黨委認真貫徹中央的部署,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任務年年講而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問題卻年年突出,這些經濟和市場突出的現象問題是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中不能適應新情況、未能真正按思想政治任務的要求落實成效的明顯體現。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體因素和企業文化建設跟不上社會和諧需要
老經驗、真輝煌,新市場難發揮。
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在建設和諧社會中面臨新考驗。雖然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毛澤東創立的我黨思想政治工作的學說不斷完善,并有很多新的創造。但是,隨著社會現代化的形成和發展,社會公共事務成為社會突出的問題,當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體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比計劃經濟時代復雜得多。這對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提出了許多必須研究和探索的新問題。
體制不成熟,進程受阻礙。
思想政治工作主體跟不上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在當前不成熟的體制上,企業文化建設被阻擋,主要體現為“國企病”中的“官本位”性格難改,削弱了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發展的力度。
客體多層次,矛盾難磨合。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體面臨新形勢、新情況,出現比較顯著、突出的新問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開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和信息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轉型,意識形態領域處于一個劃時代、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狀態。
首先,表現在新一代人的成長過程新情況,對思想政治工作自然而然地提出新要求、大力度。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人們更加熱衷于追求現實目標和當前利益。“80后”、“90后”一代的青年發展和青年問題已經日益成為單位發展、行業領域發展、城市發展乃至國家發展的重大課題。
其次,工人階級的基礎地位下降突出,大大影響了大眾對傳統的思想政治理念。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前,“工人曾經是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但現在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有學者認為“人們不愿做工人,與工人的貢獻未能得到應有回報有關。這些回報不僅僅是物質的,還包括權利、尊重、平等等非物質因素”。“現在農民愿意做工人,但其第二代是否愿意,值得懷疑”。還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工人(包括農民工)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很大貢獻,但在如何善待工人、如何穩定提高工人的經濟社會地位方面,我們仍然還有許多具體細致的工作要做。”
主客體相分離、真理難把握。
要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主客體注意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需適應社會機制改革和人員素質變化的新要求。首先要了解主客體的關系。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與一般的客體不同,它是一個主體性的客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它是客體,是一個受教育的對象,但對自然和社會來說,它又是一個能動的主體。
其次,當代的教育問題對社會正氣基礎產生的損害不可忽視。
我們一面在成人社會大聲疾呼建立誠信社會,一面又聽任教育腐敗肆意腐蝕下一代的心靈。這樣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惡性循環,對未來“社會精英”的惡性培養,可能會讓我們付出更沉重的社會成本。
其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意識形態表現影響工作成效。從專職做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來說,大部分是稱職的,但也有一些人素質不夠高、能力不夠強,在實際工作中只會說不會做,或者說理不清、道不明,達不到教育的目的,自身也存在很多缺點和不足。這些問題不解決,會嚴重影響教育者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就會更加顯現。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有做好和諧企業的功夫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使企業成為充滿活力的和諧社會的基因。
要知經歷、重成效,用好主客體。
思想政治工作的輝煌業績和挫折經歷。
在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把政治工作作為軍隊建設的根本問題來抓,著手建立黨的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在群眾思想工作中堅持了“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在國民經濟恢復中,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了一系列教育,使廣大工農群眾樹立起翻身靠解放的主人翁責任感、激發了高昂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創造了我國歷史上奇跡般的偉大業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在黨的工作重點開始轉向經濟建設的時候,當時思想政治工作一度減弱,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和一部分人民群眾出現了忽視政治的傾向,“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在這種國際國內發生新變化的形勢下,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思想政治工作必然面臨著許多新課題。
要懂企業、知文化,育好“企業公民”。
對企業的認識,先了解企業出生地的西方企業成長簡況。企業最初發端于西方,早期的理論界認為企業是一種開發商業活動的工具,屬于非道德范疇,不講道德自律和道德判斷能力,為了賺錢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在18世紀企業成了西方列強赤裸裸的殖民和掠奪的工具。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公司已經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們希望公司在實踐中遵守道德準則,承擔社會責任。將和諧理念系統地導入現代公司治理于20世紀60年代產生的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理論,促使許多企業通過改進管理方式和適當的利益調整,構建了和諧的利益相關者關系,為企業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促進了企業可持續發展。
對中國企業發展簡況,有領導專家說:“幾百年前,中國的社會構成中是沒有企業的,那時家庭是生產的基本單位,是社會的基礎和細胞,所以過去治理國家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說治理好家庭是治理好‘社會的基礎’。建國初期社會資源不豐富,不辦社會就辦不了企業。當時企業辦社會是沒有選擇的辦法,是那個階段的歷史條件決定的”。這種狀況也是新中國思想政治工作最好開展,發揮最好,主客體都充分受激發的時代。改革開放以后,從“搞活”企業到“搞好”企業,使許多企業經歷了種種改革的艱難之路,至今還在艱難前進。先進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持續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是培植好企業“公民”身份、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會結合、成實效,有力強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急需打好和諧企業基礎,關鍵要使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有效結合。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奮斗,我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國社會現在沒有矛盾和問題,不利于社會和諧與穩定的一些因素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國許多問題在于,初級階段的社會矛盾在一定時期的積聚和凸現,表現出空前的復雜性,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建立,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競爭和分化日益加劇,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確立,資本、技術、知識、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使得人們的收入拉開差距,貧富差距逐漸加大,從而引發了新的利益關系的矛盾。作為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體,都要清醒地認識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核心。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企業文化建設的中心就是要培育和提升員工對核心價值觀的共享,而和諧價值觀就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如果脫離了這個核心,企業文化建設就會走彎路,因此,政治工作當前主題是經濟發展,企業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企業文化創新建設是企業發展的關鍵。要把企業文化建設作為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基層的工作,企業要把黨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為“生命線”,與企業文化相溶相鑄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各階層人們的思想意識差異的不同要求,才能更好更快地促使社會主義企業文化建設對實現和諧社會發揮更好的作用,促使企業更好地養成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標準的“企業公民”資格,承擔好“社會責任”,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活力強、生命力旺的“細胞”。
(責任編輯: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