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90年代,著名的哈、瓦、洛三大軸承基地已具規模,但總體上國內軸承行業并不發達,大部分企業仍處在技術含量低、規模小的經營模式下,軸承產品很多還依賴進口。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軸承國產化步伐逐漸加快,在巨大市場機遇的催生下,重慶長江軸承誕生了。在艱辛與坎坷的發展歷程中,長江軸承十五年磨一劍,始終堅持自主創新這一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改變了摩托車、汽車零部件相關軸承產品的原有市場占有格局,現已成為了國內外著名摩托車、汽車廠商大部分配額的軸承供應商之一,將CJB品牌深深銘刻在了中國乃至世界工業發展的印記上。
一個地處大西南的軸承生產企業何以在市場競爭中引領風騷?
探尋發展道路
重慶長江軸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 2006年11月整體改制為股份公司,由重慶外貿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公司、香港旭陽科技集團和重慶安訊機電有限公司四方共同組建,注冊資本1.08億元人民幣。
面對“中國軸承十強企業”、“全國機械工業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質量信得過明星企業”、連續9年的“重慶工業五十強”等榮譽,面對“精品軸承”、“名牌產品”、“優秀供應商”、“A級供應商”等稱號,面對長江軸承產品覆蓋國內外著名品牌的摩托車、汽車的現實,除了驕傲與自豪,CJB人還有很多的感慨。
那時,在江浙一帶的軸承生產發展勢頭非常迅猛,但以家庭作坊式為主的生產方式,和長江軸承所尋求的“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的企業目標和發展模式背道而馳,于是,公司大膽創新,打破傳統生產模式,在中國軸承行業中率先大量采用世界先進的自動生產線和完整的軸承生產加工工藝體系。在具備了配套完整的生產設備之后,長江軸承以電機軸承作為切入點,開始了第一次市場探索。
踏上大舞臺
萬事開頭難。失敗的經歷是任何一個企業在發展當中所不可避免的,長江軸承亦然。1992年~1994年,長江軸承走過了艱辛的試生產路程。
當時國內摩托車市場欣欣向榮,但與摩托車配套的軸承卻由于制造技術落后處于低檔水平,每年兩億多中檔配套軸承的缺口,完全依靠進口來彌補。面對市場誘惑與風險并存的形勢,CJB人打破常規思維,大膽創新,準確定位,以替代進口軸承產品為發展方向,選擇生產與摩托車配套的低噪音球軸承。雖然當時國內有很多企業都在生產這種產品,但長江軸承毅然決定主動出擊,CJB人始終相信軸承從來不缺乏市場,只是企業缺乏如何有效占有市場的方法,通過在競爭中尋找市場,用技術和質量占領市場的創新理念,努力去尋找蛋糕中適合自己的那一份。
創新的生產理念,使得長江軸承很快從中小企業當中脫穎而出,1996年便實現生產軸承906萬套,銷售收入6750萬元,人均利潤和人均利稅名列行業第一;1997年生產超過設計能力,達到1160萬套,銷售收入8261萬元,利潤總額位居行業第四,經濟綜合效益行業第三,繼續保持前三甲,人均利潤和人均利稅蟬聯行業第一桂冠。長江軸承用一個只有500人左右的企業,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長江軸承神話”。1997年,長江軸承被重慶市授予汽車、摩托車支柱產業配套“小巨人”企業稱號。從此,長江軸承踏上了中國軸承行業的大舞臺,成為一支年輕的生力軍。
打破發展瓶頸
從產值幾百萬到產值幾千萬,再到2000年的產值2億多,連續多年實現翻番,長江軸承發展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但在傲人成績的背后卻隱藏著巨大的隱患,單一的摩托車軸承生產,在愈演愈烈的“價格戰”攻勢下,已無法成為企業生存的保障,發展危機正逐漸向這個“小巨人”襲來。
1998年,產值的突然下滑,利潤比1997年猛降56%,讓每一個CJB人意識到了危機,一個基礎較好的企業僅僅興旺三年就開始出現滑坡,問題在哪里?經過反復的思考和論證,1999年,長江軸承著眼于向內挖掘內部潛力,同時瞄準世界水平,加大對技術改革的投入,不斷創新工藝,開始了自主創新之路。2000年~2001年針對摩托車出口主機及高檔市場的需求,適時啟動了“精品工程”,圍繞精品工程戰略目標,從營銷、研發、設計、采購、生產、質量控制等全過程開展攻關。在兩年時間里完成的技術改造和技術改革項目超過200個,取得了顯著成效。2001年產量達到設計能力的三倍,突破3000萬套,其摩托車產品63/28、6304被全國滾動軸承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中國軸承工業協會授予“精品軸承”證書,大大鞏固了“CJB”在曲軸領域的地位,具有CJB特色的“中西合璧”工藝裝備生產線初具雛形。
2001年,國內迎來了汽車行業發展的春天,長江軸承對此專門進行了兩年多的市場調研,同時通過對車間設備的評估,對研發能力的認真考核分析后,決定在把摩托車軸承繼續做精做細的基礎上,把握汽車零部件逐步國產化的契機,把市場拓展到汽車、通機領域。
2002年長江軸承實施戰略調整,選擇以輕卡、微車變速器、制動器、汽車輪轂軸承等為突破口,積極切入汽車市場,經過一年時間的策劃和前期準備,2003年汽車一、二、三代輪轂軸承、花鍵輪轂軸承、張緊輪軸承、離合器分離軸承等獲得全面豐收,長江軸承順利進入汽車市場,并逐漸開始嶄露頭角。

2004年長江軸承面臨企業領導班子調整,新上任的黨委書記兼總經理譚紅開拓創新,大膽提出了“危機意識、競爭意識、發展意識、成本意識、團隊意識、品牌意識”的全新企業理念,并將這6個意識作為企業發展始終不能丟棄的主線,貫穿于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同時在企業領導班子調整方向上,大膽啟用一批中青年干部,為長江軸承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并積極引導企業領導干部進行自身建設,為長江軸承的平穩過渡,實現下一階段的飛躍打下了堅實基礎。汽車領域捷報頻傳,汽車變速器軸承在國內變速器廠的份額穩步增長,微車制動器和輪轂軸承成為國內制動器軸承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空調器軸承取得重大突破,后市場布局形成氣候,出口市場逐步建立……這些事件都充分地驗證了CJB在戰略調整過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2005年,CJB人認真貫徹“發展汽車軸承,穩固摩托市場,堅持技術創新,全面挖潛增效”這一指導思想,銷售收入突破了3個億,出色完成了年度經營目標。同時繼續加大對技術研發、新產品開發的投入,并加速申報重慶市市級技術中心,并于12月獲得批準。在汽車軸承市場的重點、難點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時,在生產資料類軸承方面新產品開發取得巨大成功,并很快形成了產能,實現了CJB對于國內主要通機企業的全面配套格局,成為繼汽車軸承后市場開發的又一新亮點。
長江軸承在從1998年開始依靠自主創新,基本完成了從以單一摩托車產品打拼市場的局面過渡到以摩托車、汽車、通機軸承產品共同占領市場的產業結構調整,完成了一次質的飛躍。汽車軸承產品銷售收入更是迅速由零增長到總銷售收入的30%,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亮點。
開辟擴張戰略
用小小的48畝地,長江軸承創造了2億多的產值,不能不稱為是個行業奇跡。但是,從2000年到2004年企業產值的徘徊不前,對于將“與世界名牌并駕齊驅”作為企業發展宗旨的長江軸承來說,2億多的產值是遠遠不能讓CJB人滿意的。
2005年長江軸承大膽改革,實施了一系列以資本為杠桿、以品牌為紐帶、以市場為平臺整合社會資源實現企業目標的“低成本擴張”戰略。8月順利組建了江蘇江渝軸承有限責任公司,該項目成功確保了罡陽曲軸的配套需求,進一步擴大了江蘇市場,對華東地區的輻射能力大大增強。06年,江浙兩家企業為了縮小與長江軸承的配套距離,主動到重慶投資辦廠;07年,長江軸承又在忠縣投資組建了鍛造基地;08年,長江軸承在上海的項目即將投產。長江軸承的一系列“擴張”,成功探索了一條運用品牌優勢、利用社會資源和資本杠桿實現低成本擴張的有效途徑,發揮了巨大的戰略作用。2005年實現產值3.1億元,2006年實現產值4.1億元,2007年實現產值5.4億元。

如果說1998年以后長江軸承依靠自主創新,致力于打造“CJB”的品牌含金量,走的是內涵式發展道路,那么2005年長江軸承依托“CJB”品牌實施OEM的經營方式,所采取的一系列“低成本擴張”戰略,便是擴大外延式發展道路,為長江軸承的又一次騰飛開辟了新的沃土。
打造企業軟實力
回顧長江軸承15年的發展歷史,CJB人始終明白企業的競爭,實際是人才的競爭。從企業成立之初,就一直重視打造適合CJB發展的企業軟實力。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全面提高員工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業務能力,挖掘每一位員工的潛能,培養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長江干部員工隊伍。
關注執行力,關注細節。長江軸承將“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作為企業的發展目標,在企業的具體運營過程當中始終強調執行力和注重細節,這兩個方面也是公司黨委書記兼總經理譚紅所一直堅持的立企之本。從產品最初的開發階段到最后的售后服務階段,長江軸承都做到了對于每個細節的嚴格把控,不放過任何一個問題,通過積極尋找問題源頭,進行全面分析,從而更好的解決問題。2007年為貫徹責任意識,特別舉辦了產品缺陷展,將用戶在使用產品中所出現質量問題通過照片的形式進行展示,并對每個產品出現的問題情況進行了具體分析,同時積極組織干部員工進行學習和認識,全面提升企業員工的責任意識,加強對于執行力和細節的重視。
加強企業文明自身建設。長江軸承始終把領導班子建設放在重要位置,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按照“四好班子”的要求,積極開展“作風建設好、轉機建制好、經營業績好、黨群關系好”的創建活動,進一步加強民主建設和廉政建設,樹立了結構合理、團結協調、廉潔勤政、開拓創新的領導班子形象。同時公司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員工培訓,加大對技術崗位、領導崗位、特殊崗位人才的培訓力度,提高員工的知識水平和業務技能。而且公司黨政工團也相互協作配合,在公司員工中開展了包括各類知識競賽、技能競賽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及勞動競賽。公司還組團參加國內外軸承展銷會和交流會,以向行業先進企業學習。通過多年的努力,全面實現了企業經營和企業文明建設的雙豐收。
【編者感言】
創新#8226;CJB之魂
沒有任何企業的崛起與騰飛是無緣無故的,長江軸承也不例外。很多人在關注這個企業的時候,往往將目光聚焦于它今天的規模、氣勢與輝煌,卻不同程度地忽視了該企業15年來的量變與積累過程。15年磨一劍,厚積才能薄發。縱觀重慶長江軸承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之路我們就會發現,“創新”正是其中那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從觀念創新、體制創新到技術創新,重慶長江軸承股份有限公司始終堅持著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并籍此不斷向前邁進。
黨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無疑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把十七大精神與重慶長江軸承股份有限公司發展實際相結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將是重慶長江軸承股份有限公司在未來發展道路上的必然選擇。2008年,長江軸承在黨委書記兼總經理譚紅為首的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又再一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高度決定速度、角度決定長度、深度決定廣度”的經營理念,為新廠A區建成后全面實現1億套的年生產能力和10億元的銷售收入規模而蓄勢待發。
長江軸承堅信正是自主創新使“無名小卒”質變為“小巨人”,它猶如一雙翅膀,正引領著“小巨人”向行業“巨人”、向世界一流軸承制造基地的宏偉目標挺進。
(責任編輯: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