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各行業蓬勃興起,新的職業層出不窮,真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不經意間,補鍋匠、掏糞工、送煤工、鉛字排版工、傳呼員等傳統職業漸行漸遠,或正在消失,只留存于專家學者對往昔社會發展歷程的追述中;而營養師、健康管理師、心理咨詢師等具有鮮明時代感的新職業風生水起,甚至我們對其多少有些不明就里;更有許多人們一時還叫不出名字的職業正悄然走進我們的生活。每一批新職業的發布,每一階段職業結構的變化,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社會的進步;“夕陽”職業的消逝,“朝陽”職業的誕生,伴隨著社會發展,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職業是勞動者為獲取主要生活來源而從事的社會性工作,它隨社會進步和勞動分工而產生,隨生產力提高和科技進步而發展,隨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而變化。職業是“為己謀生,為群服務”,新職業往往是應運而生的。每出現一種新的需求,就多一種供給;每多一種新職業,就多提供一項新的服務。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新技術的日新月異和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變化,不斷催生出嶄新的職業領域。新生活孕育了新職業,新職業也在改變和豐富著我們的生活。
自2004年底國家設立新職業定期發布制度以來,已有1989個新職業進入我們視線。與此同時,中國舊職業已消失3000余個,一些傳統職業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預計今后每年還將新增30余種職業。新職業的出現,無疑是中國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客觀反映,同時也讓那些正在為將來“干什么”而發愁的人們看到了新的曙光。新職業體現了社會經濟的新動向,代表了職場新風向,也預示了人才市場未來一段時間的需求走勢。與之相應,我國從業人員隊伍也在發生明顯變化。目前勞動力市場中,在技能型職業的從業人員里,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在新興職業從業人員中,符合職業崗位要求的人員數量不足;在一些技術陳舊的傳統職業的從業人員中,大部分人需要轉崗轉業,由此可以看到職業變化帶來的影響。
新職業的一批批出現及被認可,將在一定程度上引領、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意識與開拓意識。這是因為對新職業的從業者來說,他們曾一度在未被社會認同的、無所歸依的從業領域里開拓堅守著,他們要鼓起向上發展的信心,需要付出相當的勇氣。而來自社會的認可,對他們的創業激情無疑是一種難得的肯定與激勵。對后來者,也將是一個鼓勵向未知領域求索與開拓的積極信號。從更現實的層面來說,將新職業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和職業資格體系,將便于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構準確把握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方向,合理調整培訓的課程設置和培訓項目開發,為社會提供適用人才。
新職業大多是經濟發展中的稀缺或朝陽職業。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十批106種新職業,大多集中在現代服務業,涉及管理、策劃創意、設計、分析和制作等工作,多屬于高技能人才中的知識技能型人才。就大趨勢看,越是新興的職業,其內含的簡單的體力勞動成分就越少,而對知識技能的要求則越高。所以,我們一方面要看到,新職業的發布將對潛在的就業者提供更為寬泛的就業選擇空間,同時還應當看到,要在新職業及未來潛在新職業中立足甚至成為佼佼者,充足的知識技能應該是必備的要素。
職業既是勞動者的謀生手段,更是勞動者自我發展的舞臺。當前,在我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制造業、IT業和現代服務等行業產生了許多新職業,蘊含了巨大的就業潛力,成為就業崗位的增長點。面對急劇的職業變化,職業轉換頻繁發生,就業再就業任務更加復雜,人們更加渴望認識和了解職業,對職業的分析與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因此,我們希望國家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廣泛開展對新職業特點、動向的分析和論證,從而避免人才流動的盲目性,使就業更加合理;定期向社會公布和推薦新職業及其國家職業標準,指導職業教育培訓、鑒定考核、技能競賽等活動和工作;同時,要宣傳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重要意義,引導廣大從業者提高技能及整體素質。通過開發新職業,創造新崗位,吸納新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