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行當”要成為新職業有嚴格程序,首先要論證這個行當能不能成為被社會承認的正式職業,從事這個職業需要什么標準。經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初步認同后,組織專家編寫該職業的正式定義、從業資格、考核標準、職業等級等一系列書面材料,再上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審批。然后該部查詢《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如果這項新職業和以前的老職業沒有重復交叉,即批準地方先試行。試行一段時間后,才能成為正式職業。
新職業的界定申報
新職業的界定新職業是指經濟社會發展中已經存在一定規模的從業人員,具有相對獨立成熟的職業技能。《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未收錄的職業,包括:1.全新職業:隨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而形成的新的社會群體性工作。2.更新職業:原有職業內涵因技術更新產生較大變化,從業方式與原有職業相比已發生質的變化。
新職業申報審核程序1.建議。各級各類機關、社會團體(組織)、企業、學校以及個人可結合實際,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以下簡稱“部鑒定中心”)提出新職業建議,并填寫《新職業建議書》。2.匯總。部鑒定中心對新職業建議進行登記、匯總、分類。3.論證。由專家對新職業從重要性、獨特(立)性、規范性、技術性、穩定性等方面進行論證、審核。4.公示。專家審核結果通過公共服務網絡平臺向社會公示,廣泛征求意見。5.發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適時對外發布,一般一年發布3至4次。
新職業定期發布制度
為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促進就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已經建立新職業定期發布制度,有關情況如下:
建立新職業定期發布制度的背景從1999年開始,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在總結工人技術等級標準制定經驗的基礎上,組織編制完成并頒布了300多個職業的國家職業標準。這些職業標準的頒布實施,奠定了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重要基礎,為開發就業崗位,引導教育培訓,提高就業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頒布五年來,我國職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涌現出很多新職業。為滿足社會需求,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組織有關專家先后完成了106個新職業標準的開發,受到教育培訓機構、用人單位和廣大勞動者的歡迎。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職業的更迭變化越來越活躍,在一些職業逐漸消亡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新職業不斷產生,吸納了大量就業者。及時搜集整理新職業信息,并向社會發布這些信息,既有助于開發就業崗位,規范職業管理,又能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加大新職業開發力度,從而為促進就業,促進技能人才的培養起到積極作用。為此,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決定建立新職業定期發布制度。
新職業發布的程序和內容目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發布106個新職業,還有正在研究論證的職業。今后將按季度對外發布。人們可以通過國家職業資格工作網和中國勞動力市場網等查詢。
為了做好新職業的發布工作,為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奠定基礎,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結合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工作,依托國家職業分類大典與職業資格工作委員會,制定了《新職業建議程序》,要求新職業的確立,要經過建議、匯總、論證、公示、發布等幾個程序。對于人們提出的尚不成熟、正在成長中的職業,也將向社會公布,征詢意見。
每次發布的新職業信息主要包括:職業名稱、職業定義、主要工作內容等。今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不斷完善新職業定期發布制度的形式,豐富其內涵,向社會公布更多的新職業信息、職業標準開發、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設等情況。
重點領域的新職業將優先發布制造業、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業既是新職業產生較多、吸納就業容量較大的部門,同時也是各個層次技能人才相對緊缺的部門。下一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組織專家重點對這幾個領域的新興職業進行調研和論證,優先發布這幾個領域中按照程序審核通過的新職業,為開發職業標準和教材,開展相應的職業教育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提供基礎。新職業發布是一項嶄新的工作,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新聞媒體的大力支持,給予持續的關注。希望有關行業和企業積極參與,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供更多的信息。
60%新職業有國家標準
國家職業標準是在職業分類的基礎上,根據職業的活動內容,對從業人員工作能力水平規范性的要求,是進行職業技能鑒定的依據。職業技能鑒定是對技術工人知識和技能水平進行評判的一種制度,是技術工人晉升職業等級,獲得職業發展的一個渠道。
新職業發布后,一些職業還需要制定“國家職業標準”。2004年以來發布的106個新職業,其中大部分已有了國家職業標準。
目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定的職業分為8大類。第一大類是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第二大類是專業技術人員,第三大類是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第四大類是商業、服務業人員,第五大類是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第六大類是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第七大類是軍人,第八大類是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
在這些職業中,已頒布了650個國家職業標準。在“十一五”期間,國家職業標準將達到1200個左右。這些國家職業標準,將覆蓋從第三大類到第六大類的技術含量較高和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較高的職業。對法律法規要求推行“職業資格證書”的行業,如醫生、律師、教師等等,不再另行制定職業標準。
國家職業標準頒布后,就可以開展相應的培訓,經政府授權的機構還可以開展職業技能考核鑒定。通過了職業技能考核鑒定的人員,可獲得相應職業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分為5個等級,一級為最高等級,相當于副高職稱,五級最低,相當于初級工。
新職業不等于就業準入職業
新職業信息發布后,很快就會有相關的培訓和資格認證,有人擔心自己沒有取得新職業資格認證(通不過相關考試)就不能繼續從事原來的工作了,其實這是對職業資格認證的誤解。
所謂就業準入是國家對從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特殊工種勞動者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要求從業人員必須經過培訓,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后才能從業。企業和用人單位凡招用這些特殊工種的勞動者必須從取得相應職業證書的人員中錄用。比如:電工、鍋爐工等等。但106個職業和工種對目前我國已有的上千種職業而言只是一小部分。
有了相關的職業資格,只是對自己業務技能的證明,或作為薪酬談判的依據,并不等于就業準入。另外,針對目前各種認證、資格考試繁多的情況,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有關部門指出:新職業并不意味著高薪,證書也不是越多越好,很多用人單位在要求職業資格證的同時,還考慮所學專業、從業經歷等因素,要根據自己所學專業、興趣愛好、職業生涯方向來選擇合適的培訓和資格認證,更有助于職場成功。
新職業不是“萬金油”
由于新職業一般都產生在新興領域,不少求職人員都認為只要掌握了一門新技能就會在就業率、薪酬等方面“高人一等”。目前,不少人對新職業本身缺乏一定了解,對所能形成的崗位和崗位提供的條件不清楚,造成了實際情況和心理目標脫節。要知道新職業并不是“萬金油”,人們不是拿了證就能馬上在這個崗位上就業,并取得高收入。參加新職業培訓只是能夠提升就業能力,增加工作技能,為以后抓住機遇做好準備。另外,一些新職業由于涉及面較窄,與市場接軌不暢也面臨尷尬境地。取證以后可供選擇的崗位過少,這樣職業過度細分也導致了新職業的實用性不高。所以,人們應理性看待新職業在職場中的地位和潛力,在看好新職業的同時也不要一味盲從。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