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職業也隨之發生變化。自2004年8月份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建立新職業發布制度以來,經過充分而嚴謹的論證,深入而細致篩選,市場經濟公正無私的檢驗,已有10批106個新職業浮出水面。根據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1999年公布的《職業分類大典》,我國共有8個大類1838個職業,加上后來新增的和2004年以來正式發布的10批新職業,到目前為止,我國共有職業1989個。現實生活中新出現的職業已遠遠超出這個數字。我國的新職業究竟有多少,雖然現時還沒有人說得清楚,但遠遠超過國家發布的數字是確定無疑的。
新職業的確立,體現了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和進步。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勞務市場的需求方向;新職業發布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對于促進就業和發展職業教育,具有不可置疑的牽引或者說導向作用。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巨變,這種變化勢必在國人的職業生存方式中體現。了解分析這種變化,對于企事業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規劃、管理自己的職業生涯具有重大意義。
改革引發職業變革
1949年之前,中國革命者的職業描述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個新中國,干革命的都是職業革命家;由此延伸到1978年前后,神圣的革命延續為以奉獻為光榮的工作——“工作著是美麗的”,職業之分在此背景下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實際意義,都叫“革命工作”。

改革開放前,我國生產力水平低,80%的人口從事農業,城鎮人口中大部分從事工業生產。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第三產業,即商業和服務業迅速發展起來。城鎮各種生產、運輸設備制造和操作人員大批轉崗;從事農、林、牧、漁等職業的真正農民數量減少到一半以上。而餐館服務人員、飯店、旅游及健身場所服務人員、社區服務人員和從事各種商業貿易的人數急劇上升。
工作就業,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是個難解的命題。它時時處處都劃有歷史的痕跡,映射時代的濃墨重彩。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計劃經濟體制的存在,決定了在就業時個人意志必須無條件服從組織需要。那時頻繁出現的詞匯是“安排工作”、“包分配”、“安置”……而一個極具時代特征的現象是,祖孫幾代人在同一單位的同一職位“接班”工作。
80年代之后,中國人數十年來積累起來的職業觀念,和這個社會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一個改革的年代,人人都有刷新一個新世界的沖動,但在生存、發展的需求置換了以往的責任和奉獻的主題后,其職業描述也就順理成章地在創造和革新的旗幟下漸漸回歸本位,職業,首先就是一個飯碗——雖然它不僅僅是一個飯碗。在變革中成長的人們開始懂得機遇和努力的重要,而社會也比以往更加重視個人的價值。改革開放,使少數人不再安于現狀,毅然“下海”。但是,更多的人還是選擇安分守己,抱著各自的“鐵飯碗”。
到了90年代,“大鍋飯”被打破,“分配”、“安置”這類詞匯走進了博物館。門類齊全的現場招聘會此起彼伏,一批有較高知識層次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開始涌現,在呼喚個性的社會氛圍中嶄露頭角。他們的工作不再如從前穩定,開始學會如何去應對競爭,帶著“先就業、后擇業”的想法去尋找工作,開始對工作抱著“開心就干,不開心就走”的態度。
再后來,互聯網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求職方式。網絡招聘以其成本低、效率高、無地域限制等特點,吸引了大批中高級人才和企業,甚至有人認為網絡招聘取代傳統招聘是遲早的事。它的出現,顛覆著傳統的就業模式。網上開店成就了許多人的夢想;網上寫博客、發視頻的同時,也發掘了新的就業領域。
對于個人而言,職業始終在三個層次上體現出價值:謀生價值(安身立命)、上行價值(未來發展)和體驗價值(幸福和成就感等等)。理論上講,一個能給人們帶來幸福和成就感的職業,毫無疑問應該享有很高的聲望,但問題的關鍵卻是,到底什么樣的職業才能讓從業者擁有幸福和成就感,從而確保其公認的良好社會聲望?這是新時期每個人的職業價值觀,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職業困惑。
就業方式的變化
在計劃經濟時代,職業生涯問題決不是一個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因為國家就業政策是“統包統配”。一個人一旦被安置就業,就等于與用人單位簽訂了生死合同,“從一而終”成了中國人典型的職業生存狀態。每個人在某個單位里面一干就是一生。人們對自己的期望也是強調自己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往哪里搬。中國的員工流動率可能是世界上比例最低的國家,在當時人們的話語中,基本上沒有擇業、下崗、失業等詞匯。曾幾何時,這一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好像是在突然之間中國人遭遇了自主擇業、競聘上崗、下崗裁員、跳槽失業等一系列陌生的現象:70年代末的知青回城找不到工作、90年代末的國企職工下崗到現在的白領被炒魷魚、“海龜(歸)”變“海帶(待)”,這一切深深震撼了人們的心靈。
有關統計資料表明,美國人平均一生要變換14次工作,平均一生要換四種職業;一個英國人一生平均差不多有12次工作變動;一個澳大利亞人平均一生要換5次工作,每次工作變動,必然需要知識技能的更新和提高。而現在,中國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平均5年至少更換工作一次,一生中至少要換7次工作。另據統計,營銷、房地產、廣告等行業跳槽現象非常普遍,其中廣告行業的人才流失率約10%,大約每人平均一年跳槽1次,營銷和保險行業最高,每年達到了30%,房地產大約在10%至20%之間。雇員和組織的關系更多變成了利益交換關系,長期安全的承諾讓位于自己對自己負責,組織保障變成了自我保障,所以個人需要更多的自我職業生涯的管理。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不得不裁員,這一嚴酷的事實徹底打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企業和員工之間穩定的長期雇傭關系。企業不再是計劃經濟條件下自己的那個“家”了。既然組織無法承諾員工終身就業,員工也不必“從一而終”,跳槽變得日益頻繁。由傳統的“統包統配”到“自主擇業”、“競聘上崗”,喚起了人們對職業目標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責任感。
職業獲得途徑的變化
在過去,“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人們所獲得的職業社會地位很大程度上靠出身,靠家庭。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社會家庭背景,單靠個人努力出人頭地是十分困難的。而現在,只要個人有足夠的能力、付出足夠的努力,就可以獲得社會聲望高、經濟收入好的職業,就可以改變自己的職業命運。一個最直觀的例子就是中國首富榜的變遷:2000年榮毅仁及其家族;2001年劉永行及其兄弟;2002年榮智健及其家族;2003年丁磊;2004年黃光裕;2005年陳天橋;2006年張茵;2007年楊惠妍、楊國舒父女。在以上所列富豪中,除了榮氏家族外都是白手起家、開拓進取的。這可看作是中國由封閉社會轉向開放社會的一項重要標志。
可以說,職場上的變化以及由此而來的人們職業心理、職業行為模式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最重大的變革之一。這種變化表明,當代中國人在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中擁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機會和自主權力,同時也意味著個人對自己在職業上的成敗負有越來越多的責任。加強自我職業生涯管理是這個時代對個人提出的要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面對外資企業的競爭,如何留住人才,并使員工能夠跟企業共同成長?最早企業采用的辦法是靠檔案留人、靠戶口留人,現在這些已經不靈了,很多人對這些已經不看重了。企業也已經在實踐中總結出很多有中國特色的說法,如“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政策留人”等等。
傳統職業銷聲匿跡
職業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近年來,在新職業不斷產生的同時,一些傳統職業的內容不斷發生變化,過去很多技術、手藝已經不再需要,靠本行謀生的人紛紛轉行,另謀他業。于是,在不知不覺中,一些傳統職業在消失、萎縮,悄悄退出歷史舞臺。那些消失的職業,很多是人們熟悉的傳統行當。
徹底消失的職業從上世紀50年代初到1991年,中國社會一直有人專門負責分發油票、糧票等票證。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生活用品的豐富,這些票證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原來在計劃經濟體制內頗為風光的糧油管理員、糧油票證管理員、物資供應員、蔬菜作價員等則早就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無跡可循。
10多年前,在中國的居民樓下還能偶爾聽到補鍋匠的吆喝聲,還能看到許多人從事傳統的手工業加工,比如制作簡單的生活必需品,如舊時的制衣做鞋,鋦鍋補盆、修鋼筆、裱糊的手藝人,專門抄寫文字材料的“抄寫工”、穿梭在小巷里賣熱水的“燒水工”,現在這些都已成為人們記憶中模糊的風景,難覓蹤影了。
10年前熱門的BP機尋呼臺傳呼員,現在紛紛轉了行。拿新聞出版業來說,199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種分類目錄》中,還有鑄排工、鑄字工、活版輔助工、手動照相排版工、刻鉛字工、鉛版制版工,而隨著激光照排技術的發展,這些職業已經消失。在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1999年公布的《職業分類大典》中,也沒有了樹脂唱片制造的“唱片工”等職業。
正在消失的職業送煤工、掏糞工、補鍋匠、理發匠、磨刀剪、修腳挖耳等一些傳統行當,逐漸淡出市場。而家用產品維修業也面臨整合與消亡。

據統計,我國現有的傳統職業,與30年前相比已減少了近3000個左右。相對于一些技術陳舊的傳統行業,大部分從業人員需要轉崗轉業,在新興行業中,符合職業崗位要求的從業人員則數量不足。
走向沒落的職業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檔,對新職業的重視與關注也不僅僅限于中國。近期美國《時代》周刊的一篇封面文章,大膽預測了21世紀十大熱門職業和十個走向沒落的職業。“轉基因”、“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等新職業榜上有名,而許多中國人還十分陌生的“首席執行官”等職業則已經被預言走向沒落。
新興職業應運而生
新涌現出來的大批新職業,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和蓬勃發展的第三產業。從分布情況來看,新職業主要分布于基因和轉基因工程、遺傳工程、生態農業、生化試驗等高新技術領域;加工中心、環境監測、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納米材料生產等領域也冒出大批新職業;而新職業分布最廣的是在社會服務領域。從我國近年來公布的10批新職業來看,“創意設計類”的職業較多,另外,“顧問類”、“科技類”、“保健類”等職業也在不斷增加。我國未來大量的新職業將會在第三產業產生,既可能是全新的社會群體性工作,也可能是那些由于技術更新、原有的職業內涵發生了較大變化而從業方式也發生了質的變化的更新職業。
新職業的特點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多、技術的發展,以及產業細分導致社會分工的細化,職業內涵已遠非“三百六十行”所能概括。我國近年來的職業變遷,體現了這樣兩個特點:首先,職業分類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比如,銀行職員這個職業有了更進一步的劃分,更加專業化,出現了資金交易員、資金結算人員、清算人員等一些過去沒有的職業。其次,職業的標準化程度提高,越來越與國際職業發展接軌。比如,我們把以前的供銷員改為市場營銷員;企業和公司負責人也不再籠統地稱為廠長或經理,而演變出不同層級的職業,比如董事長、總經理(總裁)、CEO、總監、部門經理、項目經理、企業文化師、CCO首席文化官、企業信息師、企業策劃師等。
“市場營銷策劃師”所從事的工作不再是“吆喝叫賣”,特別是營銷人員已完全不同于過去企業中的推銷員,成為從業人群中非常矚目的一個群體;此外,“挖掘機駕駛員”以前一直被混淆在普通駕駛員當中,這次單列出來,代表對該職業的重視。“房地產執業顧問”被很多人稱為“賣房子的”;“母嬰養護指導師”其實就是“保姆”;“職業經紀人”通俗地說就是“介紹工作的”。
“理發員” 變成了“美發師”,“炊事員”改叫“烹調師”、“營養配餐師”,“保姆”改稱“家庭服務員”,等等。從以上職業名稱的先后不同,其間的變化是最明顯不過的。職業內涵的變化反映了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分工細化,使人才越來越專業化。隨著策劃風潮此伏彼起,僅“策劃師”一項,就有4種之多,如商務策劃師、會展策劃師、數字視頻(DV)策劃制作師、房地產策劃師等。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與寵物有關的新職業也隨之增多,僅專業維護的職業就有“寵物健康護理員”、“寵物醫師”等。
產業的不斷細分,導致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程度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原本只起輔助作用的功能,也逐漸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職業。從前遍布在學校、機關、社區里的“政治思想輔導員”,其工作職責中幫人們疏導心理的那一部分可以說是“心理咨詢師”的前身,其中為人們找工作出主意的那一部分現在演變成了“職業規劃師”。
老職業重新崛起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改造后,一些舊的職業消失,如拍賣師、典當師。現在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這些職業重新興起,并向著更加規范的軌道發展。如拍賣行業有了相關的法律,1995年實行持證上崗以來,已有2000多人獲得從業資格。還有一類是更新職業,比如說過去只有傳統的車工,隨著數字技術在制造業中的廣泛應用,又出現了數控車工。
與市場經濟一同成長的各類中介服務業的興起,帶動起一大批計劃經濟體制下不曾有的職業,如技術經紀人、房地產經紀人、人才中介服務人員,這些中介職業正成為現代信息社會人們交流溝通的橋梁。
隨著股份制企業出現,各類證券交易人員也日益增多,不少人半路出家,幾年下來卻成為行家里手。律師職業20年發展,已有從業人員10萬。保險業在我國只有十年歷史,從業人員已達50萬之多。專家預計,這些隨著市場經濟應運而生的職業,必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獲得更旺盛的生命力。
酸甜苦辣新職業從事新職業與從事傳統職業比,大多數除了工作的內容不同之外,其他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如計算機系統管理員、游戲測試員、汽車模型工、景觀設計師、插花師、茶藝師等。而且這些職業能提供的崗位也多,可以大力開發。
有的新職業卻不同,像自由撰稿人、新聞線人、導購員、代駕司機等等,崗位數不多,而且全然沒了傳統職業的味道。這些工作一般都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沒有穩定的收入,每天的工作都靠從業者自己安排,自己去尋找,從業人員有時可能一點收入也沒有,有時又能獲得一筆不菲的報酬。
有的新職業處境尷尬。像公關員,由于一天到晚都是忙于與一些單位和人溝通信息、聯絡感情,容易使人產生誤會。有的公關人員都不敢在熟人面前講出自己的職業。有的新職業則尚處于地下狀態,還不被社會所承認。如網絡游戲職業玩家。他們主要是借助自己熟練的技術,通過出賣從玩游戲中獲取的虛擬裝備來獲取報酬。
新需求催生新職業新職業的背后,往往折射出經濟和社會變遷的軌跡。深圳新職業的種類可謂五花八門,比如汽車陪駕師、汽車交易咨詢師、私家汽車保養師、房地產置業設計師、房產經營代理師、餐點營養顧問、私人形象顧問、商業談判服務師、會務速記、樓房模型制作、私人外語聊伴、外國人家庭生活顧問、寵物心理醫生、寵物營養師……等等。 僅房地產策劃師一個職業,深圳就聚集不少全國一流的人才。
在浙江出現了一種新的職業:陪購,即跟隨客戶出入商場,協助挑選適合客戶的衣服并負責侃價和拿包,工資按小時計算,每小時80元。并且,服務比較靈活,你到任何一個城市陪購都可跟隨。今天,又看到催乳師這樣一種職業,據說是月嫂改行而產生的,專門負責給人推奶,月薪相當高,在北京一月10000元左右,這兩種職業都比較有市場。
技工職業重發新枝白領熱曾使技工類職業一度被人們所冷落,隨著辦公室崗位競爭的白熱化,加上技工類崗位就業環境的日漸改善,技術含量的提升,以及薪資、福利待遇的進一步提高,白領與藍領之間的差距得到縮減,技工類職業重回人們的視線。技工類崗位本身的職業穩定性相對較高,有利于個人的長期發展。因此,在新職業中,一些城市發展新興領域的技工類職業也被納入,如鎖具修理工、汽車模型工、微水電利用工、激光頭制造工、小風電利用工、霓虹燈制作員、印前制作員、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輪胎翻修工、城市軌道接觸網檢修工、陶瓷工藝師、糖果工藝師、集成電路測試員等“灰領” 、“藍領”技工人才。

生動有趣的新職業最近在國內有些地方出現的一些新職業,非常有趣,充分表明社會的多樣性,人們思想的開放,就業途徑和方法更加多元。上海最近出現了“職業跳車人”,主要職責是幫助出租車行政管理部門做暗訪,每天的工作是“打的”,看出租車司機是否有不文明或者不合法的經營行為。江蘇還出現了專門給人點菜的“點菜師”,“配餐師”。上海去年出現的“信用管家”很受市場歡迎,主要職責是進行信用調查,評估和管理咨詢等服務。青島出現了專門開汽車的“酒后代駕師”,廣州出現了專門拍汽車違章的“線人”。此外, 南京市不久前公布了一批新職業,其中有“寵物保姆”,“心理咨詢師”,“職業指導師”,專門記錄別人說話的“速錄員”,“陪育嬰師”,“短信寫手”等。
近年來,一種被稱作“危機公關顧問”的職業在國內悄然興起。霎時間,國內各大公關公司對“危機公關業務”的資源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而在這種行業趨熱的局面下,本就稀少的專業危機公關人才顯得越發金貴,各公司高薪聘請的招聘告示隨處可見。
截至目前,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已經向社會發布了10批106個新職業。這106個新職業不僅將成為領導職場潮流的風向標以及職場耀眼奪目的看點,而且對就業方向和就業選擇也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有關人士曾經表示,這些新職業的開發和評定,并不僅僅以是否是熱門職業和從業人數多少為標準,更重要的還是考慮這個職業是否具備了較高的技能性,是否具有向大眾推廣的可行性,以及這個職業將產生的社會影響和價值。這些新職業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全新職業,就是隨社會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而形成的新的社會群體性工作;二是更新職業,是指原有職業內涵因技術更新產生較大變化,從業方式與原有職業相比已發生質的變化。
毋庸置疑,新職業的誕生和成長,不僅僅記錄了職場發展的軌跡和程度,而且在更宏觀的背景下折射出時代風云和社會變遷。
新職業潛藏的就業空間,讓很多人十分看好,但是新職業的發布,只能說明目前的職業市場上這類職業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但這種職業的收入、工作環境、職業前景、職業的生命力如何、職業生命周期有多長等都還是未知數。人們在選擇新職業的時候,一是要看好新職業是否與自己的經歷、愛好匹配。
新職業的不斷涌現,意味著經濟種類的日益繁多。它直接帶來的就是經濟的活躍和就業的增加,而實際上,發布五年來,這些五花八門的新職業,不但像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在增加著人們生活的色彩,更為重要的是,它的確為中國的百姓生活帶來了方便、贏來了實惠。
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產業結構和科技水平決定著社會的職業構成。而社會職業的發展又促進經濟、社會和科技等領域的發展和結構變化。我國50年來職業發展變遷,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中國50年來歷史發展的一種真實寫照。中國現在正處在一個富有活力、不斷變革、快速發展的新時期,這意味著一個新職業層出不窮的時代正向我們走來。我們必須繼續解放思想、高舉改革大旗闊步前行。
(責任編輯:晉 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