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5月19日這天,全國人民用各種方式對遇難的同胞表示哀悼。在成都市,市民自發組織在天府廣場等地用點蠟燭和系黃絲帶的方式對遇難的同胞表示哀悼;在錦江合江亭碼頭,人們舉行了放河燈活動。人們將祝福和心愿寫在河燈上,來對遇難同胞進行悼念,為活著的人們祈福,為華夏兒女、為中國祝福。盞盞河燈,照亮了錦江水,也為遇難同胞照亮了前路。
小小河燈,不僅承載著人們的心愿與祝福,也將華夏兒女的心連在一起。在我們表達哀思的時候,很多人不禁要問:放河燈是一個怎樣的民俗活動?在現代社會究竟有著怎樣的價值?
一、放河燈習俗的歷史淵源
放河燈(河燈又稱“荷燈”、“蓮燈”、“蓮花燈”),顧名思義,就是在河中放一盞盞燈,任其漂流。其實不僅江河,凡海、湖、池等水域也都可以放。在5月19日至21日的全國哀悼日期間,不僅四川有民眾放河燈,而且在長江中下游、在云南滇池、在海南沿海,也有許多民眾自發燃燈漂流。因此河燈或稱水燈更相宜。放河燈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習俗,用以超度亡魂,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它流行于漢、蒙古、滿、達斡爾、彝、白、納西、苗、侗、布依、壯、土家族等地區。各地在三月三、端午節、乞巧節、中元節、中秋節等晚上,于水邊常放河燈。
這一習俗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存在局限性,因此盛行原始崇拜。人們認為火是萬物之源,是吉祥溫暖的象征,是戰勝寒冷饑餓的神靈,因此將火作為頂禮膜拜的圖騰。處于漁獵社會的人們,駕舟出海下湖為免風暴肆虐,在風大浪高或過危礁險灘時,用木板編竹為小船,放上祭品點上火,將其放入水中任其漂流,向水神或海神祈保平安。這一習俗至今仍在臺灣、福建、廣東、海南漁民中流行,叫彩船燈。
《詩經·國風·鄭風》記載了溱洧兩水秉燭招魂續魄、執蘭除兇的民俗。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用船載火攻城摧寨,對陣亡將士進行水葬,并且船筏置鮮花燃燈。這些也都可以看作是放河燈習俗的雛形。
但真正意義上的放河燈,則是伴隨著中元節的盛行而產生的。農歷的七月十五,道教稱作中元節,佛教則稱作盂蘭盆節,民間又稱七月半、鬼節等。它源于古時的自然崇拜和靈魂崇拜,主要習俗活動為祭田、祭祖儀式。隨著道教的產生和佛教的傳入,其所提倡教義,與儒家的孝思想相一致,從而得到統治者的提倡。隨著佛、道、儒的融合,中元節這一融合三教思想及民間俗文化的節日逐漸盛行。而宗教中的輪回轉世思想與民間的靈魂不滅觀念,正是中元節最主要的思想精神。按照佛教說法,亡魂在輪回途中要經歷無邊的苦海與冥河,因此在用盂蘭盆齋的方式超度、解脫亡魂的同時,還須點燈照亮冥河,以指引亡魂平安過渡。[1]而民間則認為,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里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里。由此放河燈逐漸成為中元節的主要習俗活動。
宋代中元節儀已有放江燈之俗?!秹袅轰洝份d:“禁中賜錢,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边@是宮廷中的水燈活動。后來民間也放燈于水域,逐漸形成習慣。[2]

成都在漢代已是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代則有“揚一益二”之說,游賞之風冠于西南,聞名天下。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宮詞中,有“法云寺里中元節,又是官家降誕辰”記載,可見盛行中元節之早。
然而放河燈的習俗并不僅限于中元節,如前所述,一些地區在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秋節時也放河燈。姑娘少女對這個習俗特別鐘愛,往往在節日夜,自制小燈籠,寫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愿,讓其順水漂流。
夏歷七月初七,是民間鵲橋會節日,又叫情人節、女兒節。人們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鵲橋,便在人間河流放燈,讓牛郎認路快步與織女相會。宋代以后不少文人詩文中有此記載。“河燈亮,河燈明,牛郎織女喜盈盈”的民謠便是對這一習俗的寫照。
在南方,病愈的人及親屬制作河燈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災禍,時間自然不限于七月半。毛澤東詩句“紙船明燭照天燒”,就是對這一習俗的生動描述。江河湖海上船只,見到漂來的燈船主動避讓,以示吉祥。2003年端午節期間,成都就開展了以“放逐非典,留住平安”為主題的放河燈活動。
二、放河燈習俗的變遷
民俗作為社會的傳承文化,始終處在變遷的過程中。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更新而不斷地消長演進,始終適應并引導著人們的生活需要。[3]放河燈這一古老的習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地方這一習俗已經消逝,但在有些地區,則發展得更為繁榮。以成都為例:
首先,放河燈時間的變化。雖說放河燈的習俗產生并盛行于中元節,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這一習俗活動無疑出現得更為頻繁。在成都市,不僅在春節、清明節、端午節時有放河燈的活動,而且像類似5月19日為汶川地震遇難同胞祈福的非節日,放河燈活動也每每發生。這實際上可以看作是放河燈習俗在時間性上的泛化,同時也是傳統文化復蘇的表現。
其次,內容意義的變化。發展到今日的放河燈習俗,已經不僅是為超度亡魂了;因為其祈福許愿的內容越來越占據重要地位,而且其娛樂性也有所增加。5月19日的放河燈活動,一方面是悼念汶川地震遇難同胞,但更多的是為活著的人祈福,為華夏兒女、為中國祈福,即所謂使死者安息,生者堅強。另外,還有像以“辭舊迎新,平安成都”為主題的春節放河燈活動;2003年端午節期間,成都開展的以“放逐非典,留住平安”為主題的放河燈活動,皆可為證。而七夕的放河燈活動,則更多的是體現兩情相悅的感情。在當代,它也反映出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在現代社會,家族倫理及鬼魂輪回等觀念日漸淡薄,人們更注重現實的享樂,追求個性的解放,因此現代社會人們放河燈,其祈福許愿及娛樂性自是題中之意。

再次,河燈制作工藝的簡化。古代的河燈,大多是用木板做托,上面放置面燈或蠟燭,也有用半個西瓜皮做的西瓜燈;另外還有用蓮葉做的荷葉燈,用茄子做的茄子燈等。伴隨著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人們已很少自己做河燈?,F代人們所放的河燈多為市場上所購買,是用印刷精美的彩紙做成荷花狀,上面放一小塊蠟燭即成。上面還有一塊空白專供人們書寫心愿和祝福。
最后,時尚化與傳統民俗的相互轉化,即帶有潮流性、時尚性的泛民俗與因襲傳統的傳統民俗互相轉化。泛民俗指在城市傳統民俗基礎上,人為刻意制造出來的具有民俗意味的文化形態。[4]許多地方為了經濟或商業目的,常舉辦河燈會等旅游節。今年清明節,成都市所轄邛崍市以“游平樂、放河燈、了心愿”為主題,舉辦了平樂古鎮第二屆“清明河燈會”,吸引來眾多的游客。放河燈為旅游業所用,取得很好的效果;也使這一具有悠久文化內涵的民俗得到傳承和發揚。
三、傳統民俗在當代的價值
民俗是民族文化之根。沒有民俗,就沒有傳統,也就沒有民族文化。民俗的傳承,保證了民族文化的持續和長久性。民俗的變遷,是民族文化適應當代社會的需要。傳統的民俗文化,在當代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寄托民眾情感的載體。傳統的民俗活動,常常融入了人們的各種情感。驅邪避疫、禳災祈福等情感,在傳統的民俗活動中得到體現。小小的河燈,承載著的不僅是人們對亡者的哀悼和思念,還有人們對生者的祝福和祈求平安的愿望。
2.調節大眾心情的工具。民俗具有重要的調節功能,即通過民俗活動中的娛樂、宣泄、補償等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調劑的功能。[5]汶川大地震后,人們的心理也遭受到巨大的創傷。緊張、壓抑、沉痛、恐懼的心情籠罩著人們,迫切需要得到宣泄和調節。無論是蠟燭、黃絲帶還是河燈,表達的感情是一樣的,起到的作用是一樣的。人們相信,河燈能為亡魂照亮前路,能將我們的祝福帶往天堂。它們不僅給死者以慰藉,也讓生者的情感得到宣泄。
3.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民俗的維系功能,指民俗統一群體的行為與思想,使社會生活保持穩定,使群體內所有成員保持向心力與凝聚力。[6]汶川大地震后,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抗震救災,表現出了極大的凝聚力。5月19日的悼念活動,更是將全世界華人的心連在了一起。當人們不約而同地來到合江亭碼頭放河燈時,河燈已不僅是連接“陽世”與“陰間”的橋梁,還是連接成都人民與災區人民的紐帶。
4.現代產業利用的資源。民俗文化作為一種資源,早已為旅游業所利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吉林省吉林市、山西河曲縣等多個地方,都定期舉辦河燈會,取得了很好的經濟和文化效益。同時,它也帶動了諸如河燈制作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解決了部分人的就業問題。
結 語
小小的河燈,在漫長的社會中傳承著,并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遷。即使在現代化高速發展的當代社會,它依然有著自身的價值。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整個太陽。從放河燈這一習俗,我們就可以發現傳統民俗在當代社會有著重要的價值,值得我們保護和利用。
悠悠河燈,是承載著人們愿望與祝福的希望之燈。當端午節來臨的時候,我們又一次相約到錦江上放出盞盞河燈,為地震災區的同胞祈福,為任何災難都壓不垮的祖國祈?!?/p>
注釋:
[1]參見李明華:《中日中元節民俗儀式比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105頁。
[2]參見李少林主編《中華民俗文化--中華節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頁。
[3]參見陶思炎等:《中國都市民俗學》,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4]參見徐華龍:《現代都市的泛民俗問題》,《民俗研究》,2000年第4期,第48頁。
[5][6]參見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頁,第30頁。
作者:西南民族大學民俗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