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關于司馬相如故里在今蓬安縣的研究,已有不少論述。對此,筆者再作如下補充。
一、明代曹學佺《蜀中廣記》明確肯定“相如縣,長卿桑梓也”,而且當時的蓬州還將司馬相如列為“鄉賢”奉祀。
明正德《蓬州志·學校》所載蓬州學正徐泰《景賢堂記》云:
正德乙亥秋,蓬州太守隴西閻公允中大修廟學,乃即戟門之右,為堂三間,以祀郡之名宦鄉賢,仍故址也。堂既成,適我大宗主梅國劉先生檄查名宦鄉賢事實,且戒不得私濫祀,以傷公論。泰承命參考,……今列于祀者,……鄉賢若司馬相如,以其為西京文章大家,若賈嵩、若黃燾、若何造、若鄭修、若張先、若母思義、若李鐸、若張郁、若母恩,或以其學行,或以其高潔,或以其居官有聲,諸賢于所謂道德名節事功,或得其一,或有其全,其無忝于賢者之稱與否,我未敢知。然各以其所長,而能起后人之景慕于不已,則列主斯堂,血食百世宜矣。或曰:相如亦失節人也。曰:然《子虛》、《大人》等賦,后學宗之,前輩嘗稱其文章足以覆過,矧故縣以相如而名,土人慕之已非一世,則豈得與偷生賣國者同科?且舊與真卿、王旦俱各有專祠,故鄉邦之所不廢也。
從如上記述可知:景賢堂為知州主持所建;入祀景賢堂者,甄選甚嚴,須經申報審查允準方可。鄉賢十人,以司馬相如為首。從“原得八人,今增二人”,“土人慕之已非一世”等語,可推知當地早已將司馬相如視為“鄉賢”,其地則為司馬相如之“鄉邦”。
正德《蓬州志·鄉鎮》還記有“琴臺鄉,在州南五十里”。與宋《元豐九域志》載相如縣所設八鎮之一的琴臺鎮,一脈相承。
將司馬相如以“鄉賢”入祀景賢堂,以“琴臺”為鄉鎮名,則是政府行為,代表了當時官方對蓬州為長卿桑梓的認可。
二、宋代,當地政要不但肯定相如縣為司馬相如故里,而且有人對《史記》、《漢書》所載司馬相如為“蜀郡成都人”提出質疑。
正德《蓬州志·祠廟》所錄宋相如縣尉王儔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十一月之《司馬長卿祠堂記》開篇即稱:“縣以長卿得名古矣。聞之長卿嘗居此地不疑,理當祠事。……州以司戶參軍潼川鄧侯良攝縣事,鄧侯慨然語儔等曰:‘昔秦宓善長卿之化,謂宜立祠堂。吾儕蜀人,詩書而儒自長卿始,誠如宓云,況此地又異他所,今祠雖在,不治且廢。吾幸為令此,令,職也,其可已乎!’儔等亟贊,鳩工市材,甓瓦為屋,仍故基,頗更其制,得舊本長卿像,圖之壁。……鄧侯獨以自任不辭,其為政知所先務,可嘉也。”
這段文字,一是肯定“長卿嘗居此地不疑”,實即指相如縣為長卿故里;二是肯定鄧良修治祠堂的善舉,認為是縣令職責所在,贊賞其知為政之先務。文中提到的秦宓“謂宜立祠堂”,出自《三國志》卷三十八《蜀志·許糜孫簡伊秦傳》所引秦宓致王商書:“仆亦善長卿之化,宜立祠堂,速定其銘。”雖然秦宓認為宜立祠堂,但成都及他處均未建司馬長卿祠,而僅于相如縣一地有祠,此地確“異他所”,說明此地較他處與司馬相如有更為密切的關系。
正德《蓬州志·宮室》所錄關于琴臺之詩,有《乾道庚寅府判眉山朱留題》云:
曉日開晴霧,行舟過石門。
梵王前古寺,司馬舊家村。
往事書難信,遺名縣獨存。
望迷搜句眼,灘月下黃昏。

“梵王前古寺,司馬舊家村”,當指《輿地紀勝·人物》所記:“縣有光圣寺,舊傳為司馬長卿故宅”。“往事書難信,遺名縣獨存”,則是質疑《史記》、《漢書》關于司馬相如“蜀郡成都人也”的記載,明言兩書所記難以征信。乾道庚寅為公元1170年,說明早在800多年前已有人對《史》《漢》關于司馬相如籍貫的記載,表示異議了。
三、唐代已有人明確指出相如縣是司馬相如青少年時代生活的地方。
唐貞觀元年(627年),相如縣令陳子良《祭司馬長卿文》(如圖,見《全唐文》及清《蓬州志》)有句云:“惟君夙敏,雅調雍容,含章挺生,慕藺斯在,題橋去蜀,杖策入關”。其“慕藺斯在”,說明“慕藺”改名相如在此,在古安漢,即當時的相如縣。司馬相如的青少年時代在古安漢度過,故而蓬安縣留下了反映司馬相如青少年時期活動信息的諸多地名遺跡,如慕藺山、洗筆池、舞劍臺、卓劍水、相如坪、相如琴臺等等。
正德《《蓬州志·祠廟》還錄有明成化乙未(1475年)秋八月題于匾上的“草窗詩:
摛葩繪藻少年時,千年蓬山尚有祠。
惆悵詞人招不起,月明霜冷叫螽斯。
這里說古安漢是司馬相如早年學習、生活的地方,這也表明有此觀點者,并非僅陳子良一人。
四、《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所記“文君夜亡奔相如”,“馳歸成都”之家,當為司馬相如臨時居所。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云:“會梁孝王卒,相如歸,而家貧,無以自業。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長卿久宦游不遂,而來過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梁孝王卒后,相如所歸之家,當為成都之家,而非安漢之家。成都、臨邛相距不遠,聲息相通,王吉始得及時了解司馬相如近況而相邀。《司馬相如列傳》又記:“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徒四壁立”,家什皆無,這顯非世居老宅氣象。因此,司馬相如在成都的家不過是他欲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成都謀出路、求發展而暫棲身之臨時居所。與此相對照的是,在安漢卻“有相如故宅二”(《舊唐書·地理志》),司馬相如早年還憑家財“以貲為郎”。這些,只能說明安漢是司馬相如生長之地。
總之,古之巴郡安漢縣,后之相如縣、蓬州,今之蓬安縣,為司馬相如故里,為其生長之地。成都,僅是司馬相如為求發展而托籍、寄籍之地,成名后在此生活過一段時間。
作者單位: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