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火《變形金剛》、《哈利#8226;波特5》,后又刮起《色,戒》風,然后是《集結號》,連光與影的藝術都被殘酷地打上了“保鮮期”。在普遍追求新鮮的時代,營銷人能做的就是:促使消費者在感覺產品還很新鮮的時候盡可能多地、盡量頻繁地消費。
愛喝啤酒的人一般都喜歡喝純生啤酒。中午送到,接一杯溢滿啤酒花的生啤一飲而盡,那種感覺就一個字:爽!可是晚上再喝,還在保質期,口感卻相差甚遠。
又如,親友送來A、B兩個品牌的牛奶,保質期都是一個月,幸運的B品牌先被打開,在15天之內喝完了;倒霉的A品牌在后半月內喝完,還在保質期,但消費者喝完咂咂嘴:“沒有B品牌香,以后還是買B品牌吧!”A品牌被打入冷宮,成了更冤的“竇娥”!
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在商場、超市,企業的促銷員在做臨期品處理,雖然產品離保質期還有三五天,但已經開始或買三贈一、或降價出售,圖便宜的消費者見機購買,企業也避免產品過期造成更大損失,結果似乎皆大歡喜。但暫時的雙贏最后多半變成了“雙失”:消費者發現還在保質期的茶味不鮮、牛奶不香、方便面湯味不“靚”,心理價值失衡;企業則發現“消費者在飄移”。
馬克思的經典價值交換理論認為,商品實現和貨幣交換是“最驚險的一躍”,此塹過去,萬事大吉。但精準化營銷不能這樣,要想實現消費者二次、三次和N次購買,就必須關心、關注消費者的購后消費行為,不是賣出去就不管了,而是要精準控制。
定義和確定消費保鮮期
消費保鮮期不是保質期,而是商品在此之前消費最能體現質量、風味等指標的時期。大多數的商品不能“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每個消費者都知道隔年的陳茶不是不能喝,可就是沒有新茶的醇香;白酒雖然沒有保質期,但除了原酒窖藏以外,還是越到后來酒味越寡淡。經典營銷告訴我們:如果消費不滿意,85%的消費者不是選擇投訴,而是“賈寶玉出家——一去不回”。
酸奶當天飲用最佳,薯片兩周內食用最香脆,方便面一月內吃掉最好,洗衣粉90天內活性物最強……90%以上的商品都能從技術、心理和價值角度找到最佳消費期,這就要求企業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發動研發、生產、銷售等部門進行調研、溝通,確定自身的消費保鮮期,為營銷的推廣決策提供依據。
包裝與規格決策
大部分的產品包裝與規格方面的決策是由研發部門和企劃部門作出,主要的依據是工藝、運輸和競爭價格方面的考量。例如,方便面的包裝規格主要有1×21、1×24、1×30和1×50;牛奶的包裝規格主要是1×12、1×20;白酒的包裝規格則主要是1×6和1×12等,這些包裝規格主要是考慮生產工藝的方便性等技術方面的問題。
從鮮度消費的角度來看,營銷者就要充分研究消費者使用該商品時的各項特征,特別是目標消費者的每次消費單位、消費頻次等,確定保鮮期內消費者的合理消費量,然后和包裝工藝相結合,最終確定最佳包裝規格。例如,河南J面粉公司在1997年就研究發現,面粉作為城市三口之家的直接消費品,傳統的25公斤/袋顯得過于龐大,幾個月也吃不掉,雖然還在保質期,但做出的食品總感覺不新鮮;再加上城市居民的居住狀況,25公斤的重量在搬運上也有一定的困難;同時,居民購買散裝面粉又不放心品質問題。綜合多方情況,J面粉公司組織生產和銷售人員攻關,推出了針對不同家庭結構的5公斤/袋和10公斤/袋的環保復合紙包裝,大部分消費者都能在1個月內消費完。產品上市后立即受到熱烈追捧。
對于有保鮮期的商品來說,包裝的功能不僅僅是保護內容物、方便配送周轉、突出商品特性等方面,還要起到提示消費者應該在何時消費最佳的功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很多技術的成本已經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營銷人員應當充分考慮鮮度消費的包裝指示功能,合理使用以使消費周期控制在產品的保鮮期內。例如,國外某企業充分利用印刷油墨的最新技術,在飲料罐上印制三段保鮮期指示標志,產品處于保鮮期時顯示綠色、保質期內顯示黃色、超出保質期則是紅色,起到了及時提醒的作用。
臨鮮期促銷
在企業銷售過程中,經銷商、分銷商和終端商的商品庫存管理、貨架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臨期品管理,也就是要求渠道商或者銷售人員必須關注商品的保質期管理,在該產品保質期到達之前的5天、10天等確定日期提出數量、促銷形式、促銷力度等臨期品促銷方案,以便把過期商品問題處理在萌芽狀態。從商品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就是精細化操作。
臨保質期而非保鮮期處理,往往使消費者得到的不是能展示最佳使用效果和形象的商品,企業的銷售人員短期內看到的是損失的減少,消費者感覺“占了便宜”。但從長期來看,不盡如人意的消費效果將會使消費者那顆本來就“驛動的心”更加漂泊不定。
所以,營銷工作要達到精準化,即必須變臨期品促銷為臨鮮期“促消”,在確定的保鮮期到來之前,一方面做好消費者促銷工作,促進消費者購買;另一方面把握消費者消費該商品時在習慣、心理等方面的彈性數據,促進消費者單位時間內增加消費頻次或數量,以達到在完成提高銷售量的同時增加消費量的目的。
促進保鮮期內消費
過去,消費者常看到的商店標語是“貨品出門,概不退換”,現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頒布,進步到指定日期前包退包換。但商品售出,對銷售人員的基本定律來說就是萬事大吉,消費者購買后消費不消費、多長時間消費基本無人過問。
山東L白酒企業的案例很能說明問題。由于白酒的消費季節性很強,許多白酒企業都非常關注中秋節和春節的銷售工作。L企業在當地是第一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令同行望塵莫及,所憂慮的只有傳統問題——通路無利潤。在“改善通路利潤狀況,消費者只要購買就是勝利”的思想指引下,2004年中秋節,該企業的營銷公司發起了促銷大會戰,制訂了詳細的經銷商、零售商促銷方案,使身處無利沙漠的各級分銷商喝到了甘泉,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由于宣傳工作到位,一天的訂貨會就收款3045萬元。同時,分銷商推薦積極性也極為高漲,半月之內庫存全部消化,又追加訂貨800多萬元。
然而,隨之而來的10月份情況變得不妙。先是追加進貨的800多萬元產品開始滯銷;接著消費者調查表明,由于中秋節禮品消費的特性,銷售的白酒沒有及時消費,而是轉化成了你三件我五件的“收藏品”,直到春節期間許多家庭還存放有中秋節送的禮品。箱子破舊無法再次送禮,自己喝掉又沒有飲酒海量,一肚子怨氣出在L白酒上,當年春節的銷售業績就十分“好看”。
吸取教訓后,L企業在2005年中秋節推出消費者“促消”活動:每一瓶白酒瓶蓋內均有一份折疊獎卡,具體內容類似某彩票的獎券,上面的21個號碼早已隨機涂抹7個,每逢周末該彩票搖獎的中獎號碼就為當期L白酒的中獎號碼,這就保證了搖獎的公正性、公開性和關注度。由于特等獎為9999元,加上抽獎定為中秋后的9月下半月和10月份,共6次機會,很多酒民在鮮度消費期內對該白酒十分關注,只要有機會就購買該品牌白酒,形成了消費熱潮。往年沉寂的禮品白酒也在一個半月內消費了70%還多,還拉動了當年11月和12月的旺銷。
受到消費者青睞的企業應該十分幸運,但并不是消費者購買后就可以高枕無憂。作為精準化營銷的實踐,更應該關注如何促進消費者按照保鮮期進行消費。這就要求企業、商家所做的消費者促銷不僅是為了“消費者更多購買”,還要讓消費者“按期消費”,達到“促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