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介紹了產品設計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通過了解其在發達國家的發展現狀,強調了產品可持續設計對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性,同時就企業開展可持續設計的具體工作,從四個方面提出初步的建議,以增強企業可持續設計的意識,尋求長期穩定的發展。
關鍵詞:產品設計;可持續發展;企業;資源
在這個物質文明高速成長的時代,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意識到人類在消耗自然資源、生產制造大量產品的同時,又在不斷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設計的出發點是為了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但是過度制造和過度消費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卻違背了設計的根本目的。在可持續發展的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可持續設計的趨勢已經成為共識,作為產品設計的最終執行者,企業應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一方面可持續設計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國際貿易中限制非環保產品的法律法規日趨成熟,只有符合可持續 設計的產品才能被市場接受,在國際貿易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一、 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設計
20世紀60年代發生的“八大公害”事件,以及隨后而來的“能源危機”,都極大的引起了全球范圍內人們對環境問題的反思,人們發現過去割裂環境因素發展經濟,社會的模式,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如果不采取措施,其后果是毀滅性的?;谝陨系目紤],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陸續形成與20世紀80年代。1983年,由聯合國組織西方發達國家對全球環境問題進行了長時間,大跨度的綜合分析后,向聯合國提交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其中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發展模式,也第一次強調了人們在進行社會和經濟活動中合理利用環境和保護環境。
可持續設計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精神,是可持續發展應用于產品設計中的一次革命。由于傳統的設計手段只是針對產品的基本屬性,即在完成了產品設計預期的技術、功能、工藝和市場的目標以后,設計的工作也就告成了。盡管這種運行模式對于產品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但是其開放性的運行模式對于環境,資源和能源都有著不利的影響??沙掷m設計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融入到產品的設計過程中,將生態環境和產品設計聯結為一個相互作用的有機體,在設計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使環境和資源既能滿足設計工作的需要,又使其作為人類生存的要素之一而滿足人類長遠生存的需要,從而形成一個綜合性的發展戰略,可以使資源、能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并使設計活動帶來的負面因素降低到最低的程度。目前可持續設計已經成為21世紀設計發展的一個方向,并逐漸在設計領域受到推崇??沙掷m設計不是一種設計方法,但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新設計運動,現在流行的“綠色設計”、“健康設計”等設計流派正體現了可持續設計的精神,并且這些設計思想已經深深的影響到我們的設計活動中。
二、 可持續設計——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的手段
目前,“世界級制造”已經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同時將生態環境和貿易的關系聯系在一起,是當今世界各個國家的制造在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采取的一種手段,也是未來國際貿易的一個必然趨勢。可持續設計的理念恰好迎合了國際市場競爭的需求。通過對國外發達國家貿易法律法規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其中設置了“貿易綠色壁壘”,旨在限制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產品的進出口,雖然這種措施帶有明顯的貿易歧視,但是作為本國國民都表示積極支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兼顧本國的環境利益和經濟利益。同時各國還針對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性趨勢提出了可持續設計的行為規范和建議。
早在1977年德國就實施了“藍天使計劃”,它規定對于產品生產和使用過程中都必須符合環保要求,只有對環境和人體無損害的商品,才能授予“綠色產品”的標志,無此商標的產品在進出口時受到數量和價格上的限制。同時政府還立法規定,電子制造企業必須回收自己的電子產品方能生產。英國設計師協會于1991年通過新的法規章程,其中有這樣的條款:“設計師有責任使他們的工作盡可能少地對生態環境發生直接或間接的危害:包括各種生物,瀕臨滅絕的植物和動物、大氣、河流和海洋。鼓勵成員在一切可能的情況下節約能源,回收已使用的產品等?!泵绹I設計師協會(IDSA)大力支持生態設計,號召設計師減少資源的使用,選擇對環境安全的生產過程等。在日本,可持續設計觀也滲透到社會活動中,國內建立起綠色標志認證制度,以確保消費者能識別產品的環保屬性,從而激勵企業去生產無公害、低污染的可持續產品。
在我國,可持續設計的理念已經在部分行業規范標準中得到體現。例如,現在的IT產品上除了我們熟悉的3C認證和TCO等安全認證以外,還多了無鉛化的認證,即產品生產制造過程實現無鉛化的工藝,最終的產品也基本不含鉛。此外最近熱議的RoHS也即將出臺,一方面為我國的電子信息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增加了砝碼,同時,規章的制定是從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情況出發,通過立法將電子信息產品的污染納入行業管理,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產品升級換代,保護環境并節約資源。
三、 可持續設計的實施
產品的可持續設計是產品設計的又一次演進和發展,它貫穿于產品從概念到生產到消費以及報廢的各個環節,是一個系統的問題,考慮的是綜合因素,并且按照不同因素的重要性和難易程度進行優化。這時,環境不僅僅是約束產品設計的簡單因素,更成為了產品設計的主要目標,在強調產品質量和經濟性的同時,更加強調了環境的目標,以下給出了幾個方面的考慮:
1. 減少能耗。降低產品生產制造、使用、回收過程中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既要考慮經濟性,又要有益于環境的良性循環。由于產品設計本身是一個極富創造力的工作,通過設計師的創造性思維結合對材料工藝的了解減少材料的預算,使材料的浪費精確化,對材料進行充分有效的利用,避免使用多余的處理設備和勞動力。同時在滿足產品預期功能的前提下,不用或者少用加工工藝復雜,生產過程高能耗的材料,做到既節約資源又經濟可靠。
2.降低污染。我們知道自然界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對于輕微的環境變化自身具有調節的功能,但是如果污染的程度超出了調解的能力范圍就會帶來重大的災難。五,六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是血的教訓。雖然現代環境監測技術,保護的手段已今非昔比,但是并未能從根本解決。對于制造型企業來說,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應該從兩方面做起:(1)防止污染,因為完全消除污染是不現實的,以現在的技術水平,產品在其生命周期中一定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帶來或多或少的污染。這項工作應是企業內部各部門配合完成,設計師最初對產品規劃時將生態保護作為重要因素加以考慮,盡量不使用有毒或者產生有毒副產品的材料,企業的生產部門在配合產品開發部門完成產品開發的同時,對產品加工工藝,產品生產流程進行綜合性的生態評估,利用評估的結果改良加工工藝,重新設計產品生產流程,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2)控制污染,相對防止污染的形成,控制污染其實是一種補救的措施,他指對產生的有害副產品進行處理。相對防止污染,將污染的產生杜絕在設計之初,控制污染是當污染產生時,再提供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盡力挽回的方式,由此,我們得出,與其一個企業將大量的投資用于環境保護的補救措施,還不如投入少部分的資金用于產品可持續設計的研發,這樣做減少了易于對環境造成的損害,降低了工人的健康和安全風險。
3. 提高質量。產品的質量,就是企業的生命,它由設計師的智慧和生產加工工藝技術水平所決定。一方面產品的質量能保證使用的安全性,提供健康舒適的功能體驗,同時高質量的產品經久耐用,延長了產品的生命周期,降低重復開發產生的資源浪費。
4. 回收再利用。我們發現在產品生命周期中回收再利用是可持續設計的關鍵環節,要真正實現這一環節,使重復使用達到最佳的狀態,最初在設計概念產生的時候就綜合考慮,使報廢后的產品,便于回收,便于拆卸以及對有毒材料的考慮等。國外的很多公司,在對材料回收利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他們在產品設計中充分考慮到零件材料回收的經濟性、可行性、工藝和方法,遵循便于拆卸的設計理念,盡可能的利用可回收材料。德國的奔馳公司提出了對汽車生命周期回收的概念,即從汽車的設計開始,就注重汽車的可回收性,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廢能和廢液等全部回收,到汽車報廢時還能拆解回收,他們的近期目標是包括塑料和廢油液在內的整車回收率達到90%以上。
面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可持續設計著重強調的是面向制造的設計和面向回收的設計,可是這些設計初衷常常不能在某一種產品中得到完全和諧的應用,這些設計目標的實現常常會出現矛盾和對立的現象。這就要在這些目標中進行折衷權衡,已確定最佳的設計方案。
四、 結語
設計部門在企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理的產品設計戰略使企業將生產納入到一個長期的發展規劃中,能促進企業健康的發展。產品設計是多學科交叉的產物,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可持續設計是當環境問題成為一個社會中心問題時,設計思想的一次變革。隨著消費需求由商品匱乏時追求量的滿足轉向當商品總量增加以后追求質的滿足,繼而轉向追求多元化的階段,環境污染和資源匱乏為產品設計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為制造型企業提出新的發展方向。我們的企業應當把握產品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增強產品的競爭力,突破國際貿易限制,才能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成仁,鄭聲軒.可持續設計:從概念到實施.新建筑,2002,(1):51-54.
2.周后貴,高岳峰.全面解讀中國版RoHS——《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中國檢疫,2007,(5):14-15.
3.劉宏菊,杜江,李成剛等.綠色設計方法——設計領域發展的新趨勢.中國環境科學,1999,(1):63-66.
4.楊霖.企業設計開發計劃.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3-5.
作者簡介:張福昌,江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江南大學設計與科學研究所所長,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工業設計藝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科協第七屆委員,江蘇省工業設計學會理事長;劉俊哲,江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碩士生;孫嵐,江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碩士生;成暢,江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