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愈加激烈,而國際競爭本質上就是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競爭,創新能力日益成為檢驗企業、行業、地區乃至國家的關鍵指標。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建設創新型社會的背景下,本文以遼寧省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灰關聯分析和灰色GM(1,N)協調模型動態分析,找出嚴重制約著遼寧省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以此為根據著力研究遼寧省高新技術企業進行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方法。
關鍵詞: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與提升
一、 引言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直是現代企業理論和政府相關部門管住的一個重要問題。發達國家利用其自身的資本及技術優勢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形成了對世界市場特別是高技術市場的高度壟斷。發展中國家只有不斷提高創新能力,不斷縮小差距,才有可能獲得振興的機遇、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實現跨越式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創新能力的根本,而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是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既是企業自身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也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二、 遼寧省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現狀
2007年,遼寧省統計局對全省規模企業(抽樣)在2003年~2006年期間進行的技術創新情況進行了調查。據此次調查結果顯示,遼寧省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有如下特點:
1. 產品創新研發形式靈活多樣,企業自主研發成為主流。2006年,在全省952家有產品創新活動的工業企業中,由本企業自主研發的企業為690家,占72.5%;由本企業與其他企業合作研發的為44家,占4.6%;由本企業與其他科研院所合作研發的為48家,占5.0%;由本企業與高校合作研發的有42家,占4.4%。
2. RD人員數量穩定增長,RD經費投入強度增長緩慢。2000年以來,全省高新技術企業RD投入逐年上升,無論是RD經費還是RD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均呈現明顯的上升態勢。2005年RD人員為21 731人,比上年增長9.9%,RD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重由2001年的3.5%上升到8.1%。
3. 高技術產品的技術含量低,整體競爭力較差。多數遼寧省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品技術水平低、高技術產品少,多數企業沒有自己獨特的專有技術,從產品的結構看,長期生產的中低檔產品居多,導致了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跟不上國際步伐。
4. 科技中介機構不健全。此因素不單影響遼寧省企業的自主創新發展,而且也普遍存在于我國各省市。遼寧省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整體上發展緩慢,數量較少,水平不高。雖然在政府不同部門的支持下,遼寧省已經建立生產力促進中心、孵化器、大學科技園、人才培訓機構等等。但這些機構對企業技術創新,特別是自主創新提供的專業化服務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且大多功能單一機構不健全,服務水平低,專業性差,提供信息服務不及時。
5. 創新體系不健全,且缺少研發激勵。企業的自主創新過程不單單是一個科研開發和進步的過程,所調查的大多數企業創新意識雖有所提高,但對創新的理解和把握還遠遠不夠。許多企業對設立研發機構和技術中心都持肯定態度,但對這些機構建立起來以后作用的發揮認識還很模糊,尤其對創新所取得的知識產權的利用和獲益存在嚴重的認識不足。這說明企業對自主創新的目標存在認識偏差。調查發現許多企業缺乏對創新的激勵機制和措施,對研發項目有重大貢獻的科研人員得不到應有的獎賞和激勵。
6. 產學研結合不夠,體制不健全。企業在產學研合作中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則是重要依托,為企業提供必要的人才和科研成果,是產學研合作的技術之源。遼寧省產學研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企業沒有成為產學研結合中心,從而造成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不能在結合中有效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政府對產學研合作的機制如管理機構、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政策等都不盡完善。
三、 遼寧省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
1. 評價體系。本文以目的性、科學性、探索性、可操作和可比性原則,建立如下評價體系,如圖1所示。
2. 評價方法。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是以各因素的樣本數據為依據,用灰色關聯度來描述因素間關系的強弱、大小和次序,其實質就是對關聯序列進行相似或相異程度的分析計算。序列所表達的對象發展變化態勢越一致,關聯度越大;反之,關聯度越小。它對樣本量的多少沒有要求,也不需要有典型的分布規律,計算量小。灰色關聯分析,不僅可以作為優勢分析的基礎,而且也是進行科學決策的依據。關聯度分析方法的最大優點是它對數據量沒有太高的要求,即數據多少都可以分析。它的數學方法是非統計方法,在系統數據資料較少且條件不滿足統計要求的情況下,更具有實用性。
表1全國15個省市自主創新能力的排名表
3. 評價指標。以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和GM(1,N)模型為基礎,結合數據資料的可獲得性,選擇部分指標作為評價分析比較的原始數據:產品銷售收入(單位:萬元)——X1;RD人員(單位:萬人年)——X2;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單位:%)——X3;科學家與工程師占科技活動人員比重(單位:%)——X4;RD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單位:%)——X5;科技活動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單位:%)——X6;新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單位:%)——X7;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單位:%)——X8;RD占GDP的比重(單位:%)——X9;地方財政科技拔款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單位:%)——X10。
4. 計算結果與分析。對數據作灰關聯,得出全國各省市自主創新能力的排名,將數據帶入相關軟件進行運算,計算出各省市的關聯度數據,經整理后得出各省市的自主創新能力排序如表1。
GM(1,N)協調動態模型計算結果表明現階段對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排序的結果為:X3>X5>X4>X6>X2>X1>X9>X10>X8>X7。
(1)遼寧省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全國15個代表性省市中的排名處于中間位置。
(2)由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最小的兩個值:新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X7)與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X8)低,說明遼寧省企業產品的更新速度不強,產品的結構較差,從另一層面也反映出遼寧省企業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不強,或者說在現有產品的創新及更新上能力不強。
(3)從另一方面,最大的兩個值: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X3)和RD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X5)較高,說明我省高新技術企業對產品的研發重視程度高,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重和RD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均較大。但遼寧省在自主創新成果的轉化能力上不強,很多科技成果不能有效的轉化為產品,究其原因可能是產銷脫機。
(4)科學家與工程師占科技活動人員比重(X4)較高,可以看出遼寧有著很大的自主創新潛力。
四、 遼寧省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1. 政策支持環境。政府要營造有利的政策和市場環境,健全自主創新的法律體系。要繼續以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為重點,制定有力的財政稅收政策、金融政策、政府采購政策、技術引進以及知識產權等政策,激勵企業加大研究開發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激發和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同時,形成公平竟爭的市場秩序,打破壟斷,放寬市場準入,使所有企業都能在相同的市場環境上公平競爭。
2. 政府拉動高技術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
(1)創造企業自主創新良好環境。營造自主創新氛圍,維護公平競爭環境。提高政府內部人員對企業自主創新的認識,尤其是對企業是創新主體的肯定;承認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而引導學校、科研院所面向企業。執法部門嚴格執法,保障公平交易,創造和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2)發展科技中介機構。盡快制訂促進科技中介機構發展的配套政策,鼓勵科技中介機構向專業化、規范化和服務型方向發展,為企業創新提供社會化、網絡化服務,重點扶持一批專業化服務水平高、組織協調能力強的科技中介機構,支持基礎好的生產力促進中心、(下轉第79頁)科技企業孵化器等機構。加強科技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交流。
(3)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機制。遼寧省應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在政府的指引下,完善產學研聯合的各種法制法規,成立專門機構,負責組織協調產學研聯合,通過政策、計劃引導產學研聯合,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
(4)科技人才資源建設。要有針對性地引進海外頂尖人才和高水平人才團隊,重點吸引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積極引導博士后到高新技術產業從事企業高新技術的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工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制定和完善留學科技人員落戶和創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更多的留學科技人員來遼寧省服務。同時要鼓勵企業深化用人制度、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人才機制。
3. 企業自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
(1)加大提高科技經費投入。加大科技投入,一是增加科研經費投入的數量;二是提高科研經費使用的效率,克服以往“重引進、輕消化、輕吸收”的現象,充分利用引進得先進技術資源,依托重大工程項目,對引進技術充分消化吸收,實現創新和提高。要加強一些關鍵性、戰略性技術領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力度。
(2)整合利用外部創新資源。①加強產學研結合。企業應該根據自身條件、面臨問題和研究目標等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展開廣泛的合作,從而為企業獲得技術支持、人才培養、技術儲備等各種目標服務,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明確產學研結合中的權責關系,爭取與合作方建立穩固持久的合作關系。②組建企業技術聯盟。利用企業技術聯盟,加強聯盟信息交流,大中型小企業在創新中的不同優勢達到互補,利用大企業的優勢帶動小企業創新,尤其在六大重點產業更要積極聯合大中小企業集中力量克服技術瓶頸。③利用中介服務機構和科技基礎平臺。合理利用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服務。政府大力推動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建設及其共享制度,也可以為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提供服務。
五、 結論
當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己跨入“二次創業”階段,其持續技術創新的機理和制度建設已成為政府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構建了針對遼寧省區域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此評價體系分析出遼寧省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存在的不足,并指出適合遼寧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對策。可為管理部門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理論依據,為企業管理者做出科學的決策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胡錦濤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經濟管理文摘,2006,(3).
2.柳卸林.2004年~2005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分析報告.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12(35).
5.王晶超,王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路徑選擇.理論前沿,2006,(5).
6.國家統計局.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分析報告.政策與標準,2005.
作者簡介:張青山,沈陽工業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侯曉川,沈陽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