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據建材行業 “三高一低”的生產特點,實施清潔生產具有緊迫性。文中重點分析了清潔生產的定義及其重要性,最后提出發展環境標志是實現清潔生產持續發展的有力手段。
關鍵詞 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環境標志,節能減排,全生命周期
1清潔生產的定義
清潔生產是一個系統工程,一方面它提倡通過工藝改造、設備更新、廢棄物回收利用等途徑,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另一方面它強調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提高包括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操作工人在內的所有員工在經濟觀念、環境意識、參與管理意識、技術水平、職業道德等方面的素質。同時,清潔生產還可有效改善操作工人的勞動環境和操作條件,減輕生產過程對員工健康的影響,為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促使公眾增加對其產品的支持,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清潔生產也是一種創新的思想,該思想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增加生態效率和減少人類及環境的風險。對生產過程,要求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減少及降低所有廢棄物的數量和毒性;對產品,要求減少從原材料提煉到產品最終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響;對服務,要求將環境因素納入設計和所提供的服務中。
清潔生產是從全方位、多角度的途徑去實現“清潔的生產”的,與末端治理相比,它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主要表現在:
(1) 用無污染、少污染的產品替代毒性大、污染重的產品;
(2) 用無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替代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3) 用消耗少、效率高、無污染、少污染的工藝、設備替代消耗高、效率低、產污量大、污染嚴重的工藝、設備;
(4) 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實現物料最大限度的廠內循環;
(5) 強化企業管理,減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
(6) 對必須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費用、高效能的凈化處理設備和“三廢”綜合利用的措施來進行最終的處理和處置。
清潔生產除強調“預防”外,還體現了以下兩層含義:
(1) 可持續性:清潔生產是一個相對地、不斷地持續進行的過程;
(2) 防止污染物轉移:將氣、水、土地等環境介質作為一個整體,避免末端治理中污染物在不同介質之間進行轉移。
2清潔生產的重要性
2.1 清潔生產是循環經濟的基礎
循環經濟實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這種經濟模式能使資源和能源在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目的。建材產業是礦業加窯業的產業,是循環經濟鏈上重要的一環,與循環經濟密切相關。
循環經濟以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為主線,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首先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
循環經濟主要有三大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
減量化原則旨在減少進入輸入端資源和能源的流入量,從源頭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則旨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期限,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并盡可能多次或多種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過早地成為垃圾。如改進設計,使產品簡捷地實現升級換代,而不必更換整個產品;再循環原則又叫資源化原則,是針對輸出端的,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從全社會這個層面來講,“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在循環經濟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而是要先減少資源和能源的輸入、盡可能多次再使用各種物品、盡量減少廢棄物產生,再實施廢棄物循環利用。也就是說要先通過實施清潔生產,從源頭節約資源和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廢棄物的產生,再實施資源化利用。由此可見,“3R”原則的每一項都與清潔生產息息相關,即使是“再循環”也離不開清潔生產。因為,有的廢棄物不便于直接利用,要用清潔生產手段改變廢棄物特性,使之可再循環利用。所以,清潔生產是循環經濟的基礎。“3R”原則是循環經濟最重要的操作原則,也是清潔生產的操作原則。
2.2 清潔生產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
清潔生產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戰略,它借助于各種相關理論和技術,在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采取“預防”措施,通過將生產技術、生產過程、經營管理及產品等方面與物流、能量、信息等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并優化運行方式,實現最小的環境影響、最少的資源和能源使用、最佳的管理模式以及最優化的經濟增長水平。更重要的是,環境作為經濟的載體,良好的環境可以更好地支撐經濟的發展,并為社會經濟活動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和能源,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21世紀議程》。該議程制定了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行動計劃,并將清潔生產看作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和最有意義的行動,是工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

2.3 清潔生產是控制環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清潔生產徹底改變了過去被動的、滯后的污染控制手段,強調污染在產生之前就予以削減,即產品在其生產過程、服務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這一主動行動,經近幾年來國內外的許多實踐證明,具有效率高、可帶來經濟效益、容易為企業接受等特點,因而實行清潔生產將是控制環境污染的一項有效手段。
2.4 清潔生產可大大減輕末端治理的負擔
末端治理作為目前國內外控制污染最重要的手段,對保護環境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工業化發展速度的加快,末端治理這一污染控制模式的種種弊端逐漸顯露出來。一是末端治理設施投資大、運行費用高,造成企業成本上升,經濟效益下降;二是末端治理存在污染物轉移等問題,不能徹底解決環境污染;三是末端治理未涉及資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自然資源的浪費。據美國環保局統計,1990年美國用于三廢處理的費用高達 1200億美元,占GDP的2.8%,成為國家的一個嚴重負擔,我國近幾年用于三廢處理的費用雖然僅占GDP的0.6%~0.7%左右,但已使大部分城市和企業不堪重負。詳細可見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的比較表。
清潔生產從根本上摒棄了末端治理的弊端,它通過生產全過程控制,減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末端治理設施的建設投資,也減少了其日常運轉費用,大大減輕了工業企業的負擔。
2.5 清潔生產是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最佳途徑
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統一,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是企業的根本要求和最終歸宿。開展清潔生產的本質在于實行污染預防和全過程控制,它將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過去10年,歐洲27個國家中有17國的排放量已減少,其中法國減少41%,同一時期法國工業產值增加25%,污染物卻減少了一半。在我國,通過對已實施清潔生產審核所提出的清潔生產方案的219家企業調查,獲得的總經濟效益超過5億元;環境效益也十分顯著:COD減少量每年可達7.8萬噸,平均削減率達40%左右;廢水排放量每年削減達1260萬噸,平均削減率達40~60%;廢氣排放量每年削減達8億立方米;煙塵排放量每年削減達3200多噸;工業粉塵削減量每年達1000多噸,回收率可達95%;二氧化硫削減量每年達35噸;工業固體廢物每年減排量達8萬多噸;石油類污染每年減少量達40噸;六價鉻每年減少量達5噸。
3環境標志是實現清潔生產持續發展的有力手段
清潔生產要求持續不斷地清潔生產,循環經濟也要求不斷地深入。而往往是過了一段時間后,該清潔的不清潔,該循環的也循環不了,排除觀念、習慣、市場等因素的影響,這時就更需要借助一個好的工具。這個好的工具就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對產品實行的“綠色標志制度”,像德國的藍色天使(Blue Angel Scheme)、加拿大的環境選擇方案(Environmental Choice Program)、美國的綠色標簽(Green Seal)、日本的生態標志(Eco-mark Scheme)、法國的NF環境(NF Environment)、歐盟的歐盟制度(EU Scheme)等,在我國,稱為“中國環境標志”(China Environmental Labeling),這些環境標志制度有益于保護生態環境,有助于增強公民環境意識,是提高產品競爭力的有力手段。
環境標志是一種標在產品或其包裝上的標簽,是產品的“證明性商標”,它表明該產品不僅質量合格,而且在生產、使用和處理處置過程中符合特定的環境保護要求,與同類產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節約資源等環境優勢。
發展環境標志的最終目的是保護環境,它通過兩個具體步驟得以實現:一是通過環境標志向消費者傳遞一個信息,告訴消費者哪些產品有益于環境,并引導消費者購買、使用這類產品;二是通過消費者的選擇和市場競爭,引導企業自覺調整產品結構,采用清潔生產工藝,使企業環保行為遵守法律法規,生產對環境有益的產品。
中國環境標志遵循ISO14020及ISO14024標準實施,其技術要求是貫徹生命周期評價思想,確保產品達到技術要求,對產品進行總體設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14000系列標準的核心就是以生命周期評價為基礎,對產品實行環境標志認證的同時,對生產產品的企業實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首先針對產品本身而言,從其出生到走向墳墓的綜合生命周期評價,是產品環境標志制定技術要求的根本依據。結合中國國情,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先后在若干項標準中規定了對產品的原材料、包裝及其本身的回收利用的條款。例如:HJ/T296-2006《衛生陶瓷》、HJ/T297-2006《陶瓷磚》、HJ/T223-2005《輕質墻體板材》等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中,對產品的放射性、重金屬、石棉、用水量、摩擦系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渣回收利用率等都作出了嚴格的規定。其次,企業排污必須達標作為技術要求中的另一項基本要求已被確立。根據我國企業的整體水平,將清潔生產的概念引入企業,提高其對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識,并逐步實現對產品的全過程的環境監控,是環境標志通過市場引導企業建立綠色理念的根本手段。
當前,在我國法制尚不夠健全的形勢下,環境標志計劃是以政府參與為主體,通過在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之間架起的這座綠色橋梁,傳遞有關環境保護的信息。
(1) 國家環保總局授權認證機構對產品實施第三方認證,既不屬于制造方又不屬于使用方,在技術和管理上保持高度的權威性,公平、公正、客觀;
(2) 認證制度符合市場機制的要求,采取企業自愿申請認證,認證機構現場檢查并抽樣;
(3) 通過政府綠色采購、同等條件下市場準入優先等政策,在政府采購中優先選擇環境標志產品;
(4) 認證工作與國際慣例接軌,便于開展國際間的互認工作。
由此可見,開展清潔生產應借第三方檢查的助力,在企業內部形成:策劃→執行→檢查→糾正→實現企業整體提升的良性循環,使清潔生產的成果持之以恒。
4結語
實施清潔生產,推行環境標志制度,其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可獲得產品質量和環境行為的“雙優”、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是建材產業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