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以美計升值達13%以上,而且匯率彈性極大增強,但歐、美主要發達國家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或是中介組織與社團都頻頻向中國施壓,實行系列新保護主義貿易政策。對此,我們應該有明確的貿易發展戰略和政策選擇。
一、調整貿易發展戰略,推進貿易政策和增長方式轉變
在過去的25年中,中國從世界第32位的貿易國家迅速崛起為第三位的貿易大國,這是全球化進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隨著中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地位的改變,中國所面臨的內部與外部經濟環境均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借鑒日本“廣場協議”后“高級貿易發展戰略”經驗,中國對外開放的戰略應從“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的戰略轉向“開放競爭的綜合貿易發展”新戰略。這一新的對外經濟戰略應具體包含以下主要內容:
1.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和貿易增長方式。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遲緩,外貿的迅速增長主要是靠數量擴張實現。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其意義不僅在于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還在于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將帶動整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中國建立新的發展模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意味著中國要從過度依賴資金、自然和環境資源投入的數量擴張實現增長,轉向更多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術進步來獲取經濟增長。實行開放競爭的對外經濟戰略,要確保中國繼續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贏家,關鍵在于不斷構造動態比較優勢。中國所具有的靜態比較優勢主要在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這一優勢造就了中國作為低端產品的世界工廠地位。但是,中國出口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條短、貿易條件持續惡化、貿易摩擦增加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突出,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與出口產品結構升級的要求日益迫切。為此,中國需要通過國內改革與發展,創造新的動態比較優勢:包括要增加教育與科研的投入,提高勞動力素質;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知識創新,將中國從簡單的加工組裝中心變為知識產權的創新中心;要加強法治,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增強市場對投資、技術與人才的吸引力;要加強政治文明建設,建立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維護穩定透明的政策環境;等等。
2.進一步優化出口結構。目前我國出口產品在總體上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低端,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預計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外貿增長速度都將高于GDP增長速度。因而要抓住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重組和產業轉移的機遇,實現我國產業的升級換代,優化出口產品結構。要進一步優化出口結構,應該繼續深入實施“以質取勝”、“市場多元化”和“科技興貿”戰略,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出口產業,全面提升傳統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擴大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創新;支持企業進行自主研發,切實保護知識產權;發展以技術外包為代表的服務貿易。形成以技術為核心的質量效益型增長模式。
3.進一步優化進口結構。鑒于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緊張關系,我們必須從長計議,謀劃和構建中國的基礎原材料、基礎原料、基礎能源等資源品的境外合作開發與進口儲備戰略。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還必須對幾十年來堅持的“重技術引進,輕資源進口,以及進口高科技產品比進口初級原料與能源產品好”的思想觀念進行認真反思并加以轉變。對我國來說,想通過正常的貿易來獲得發達國家的高科技產品和高技術產品是很難的,近年美國在歐盟擬放松對華技術出口限制方面所進行的種種阻撓,就足以說明這一問題。所以說,要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我國應減少高能耗的初級產品出口,多進口石油等污染較少的清潔能源,減少高污染的煤炭資源的使用,可能比進口高科技產品來得更為實惠與現實。在我國經濟增長日益受到能源資源的制約和環境污染日益惡化的情況下,改變高技術產品進口比初級產品進口好的觀念顯得尤為突出。
4.進一步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長期以來,通過關稅和非關稅措施對國內市場提供保護是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基本措施。其結果是國內企業和市場嚴重缺乏競爭機制,整個國民經濟處于低效率的運行狀態。隨著關稅的降低和各種行政性壟斷的逐步減少,國內外企業將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我國的外貿政策應從保護企業競爭轉為鼓勵企業競爭,以實現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和社會有限資源向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轉移,嚴厲制止和打擊各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在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可考慮通過征收出口關稅和降低出口退稅等政策,減少能源、原材料和高能耗的一般工業品出口。我們要通過有效貿易政策,鼓勵出口能源耗費少、實物資源占用少、技術附加值高的“軟產品”,努力實現出口商品實質性的升級換代。鼓勵多進口污染少的清潔能源,增加急需的石油、礦產品等資源進口,實施和構建中國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原料儲備戰略,以減少貿易順差,緩解國內資源緊張狀況。鼓勵我國具備到海外投資的實力的企業 “走出去”(產業內貿易),逐步建立我國的國際經營體系和國際生產體系,形成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和生產要素全球配置的發展格局,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二、以擴大內需為路徑,促進貿易品和非貿易品均衡發展
按照國際經濟學的通常分類是把出口額超過10%的部門稱為貿易品部門,該部門生產的產品稱為可貿易品,反之則稱為非貿易品部門和非貿易品。可貿易品最大的特征就是很容易通過貿易手段將其運至它國,而非貿易品主要是基于國內銷售、消費,其對外交易的難度較大,像不動產,水、電、氣、油供應,交通運輸,花園社區,公園綠地以及大量的服務產品和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等都屬于典型的非貿易品。對一個經濟大國來講,該國出口的可貿易品數量越多,說明該國的非貿易品越匱乏,綜合實力越弱;一國進口的可貿易品數量越多,說明該國的非貿易品越豐富,綜合實力越強。
近幾十年來,一些西方經濟強國,尤其是美國在綜合競爭與動態優勢論的指導下,把大量的高污染、高消耗和高投入的傳統產業或夕陽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把研發基地、高端技術、專利產權、工藝品牌等留在國內,精心構建所謂的“知識經濟”和“新經濟”結構,大力發展國內非貿易產業;把豐富的礦產、原料(基礎原材料)、能源、土地(強制休耕)等不可再生資源留在其領土內,既不開發也不利用,而是猛烈地采購其他國家和地區以優質資源生產的物美價廉的可貿易品,來滿足其國內巨大的消費需求。美國從全球范圍內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全球的廉價資源和節約自身資源的“雙赤字”大戰略應引起我們的關注和警覺。
對我國的高儲蓄、高儲備(外匯)、高順差要予以反思,“三高”反映出宏觀經濟的內在不平衡。由于缺乏社會保障體系,教育醫療等服務價格不斷增長,轉型時期失業問題突出,加之金融體系不發達,家庭和企業被迫過度儲蓄。同時,順差和國際儲備的擴大也反映出政府鼓勵出口的政策已到了需要調整的時候。鼓勵外資的政策也刺激了出口,外資企業在中國出口中的比重已接近60%。這些企業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把一些高耗能、重污染產業從本國遷到中國,之后再通過出口渠道把產品返銷本國,表面上增加了中國出口,實際上則以壓低對價的方式損害中國的土地、環境、人力和資源。為此,我們必須改變可貿易品生產越多越好的觀念,樹立起可貿易品生產越少越好的觀念、立足國內需求的非貿易品生產越多越好的觀念和做法。長期以來,我國貿易品的大量出口并沒帶動非貿易品的迅速發展及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明顯升級與優化,這充分證明了我國經濟發展必須立足于擴大內需。
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既要實行均衡發展,更要著力于國家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其主要措施應包括以下方面:國家在政策上給予引導和支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創新意識;加強貿易政策、科技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相互協調,形成協調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良性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鼓勵企業成為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主體;以國際國內市場為導向,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主動性和緊迫感,打造知名品牌,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重視和加強基礎研究;建立軍民結合的科技體制,將軍工技術向民用技術轉移;完善專利制度,保護知識產權,堅決打擊制假售假、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
三、關注貿易保護政策的新動向,積極應對貿易摩擦
隨著國際競爭加劇、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改變了國際貿易差額的分布、國際貿易中雙邊主義與區域主義興起、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并對國際貿易格局產生了一定沖擊,這些新矛盾的出現表明全球化時代自由貿易與國家利益的對立與沖突有可能在部分領域激化,這也正是在當今全球貿易自由化的主旋律中,新貿易保護主義仍然演奏著不和諧音符的原因所在。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加大了我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難度,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外貿發展外部環境的惡化。
首先,隨著中國產品占國際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我國企業頻繁遭遇反傾銷、反補貼、各種保障措施以及技術、環境、勞工等貿易壁壘的限制,涉案金額猛增,國內企業蒙受了巨額損失,貿易摩擦進入了高發期。我國已連續10多年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涉案損失每年高達300~400億美元。目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與我國的貿易摩擦有不同特點,發達國家更傾向于使用技術壁壘,而發展中國家則主要采用反傾銷等傳統手段。其中,印度、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國家對我國的反傾銷調查數增長較快。
其次,隨著貿易摩擦不斷加劇,我國外部經濟風險開始向宏觀層面滲透。從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關系來看,中美貿易的巨額順差已成為影響中美政治經濟關系的重要因素,美國對中國產品實施貿易制裁已開始向人民幣匯率、對華投資、技術出口等領域全面施壓;在歐盟政府對中國產品頻繁設限的同時,當地企業與中國廠商的矛盾出現了激化的趨勢,而且開始形成針對中國產品的“民間壁壘”。隨著宏觀層面利益沖突的凸現,國際上“中國威脅論”泛濫,并開始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散,由貿易領域向經濟、政治、軍事領域擴散。
可見,新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不利于我國外貿的長期、穩定發展,增加了我國經濟運行的外部風險,增大了人民幣升值的持續壓力和虛擬性。未來5~10年,將是我國由貿易大國轉向貿易強國的關鍵時期,面對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我國貿易政策要兼有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兩者的特點,突出對外貿易在一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主張國家采取法制化的政策手段管理對外貿易,并通過廣泛參與雙邊和多邊的國際經濟合作,協調各國的經濟貿易政策,增強本國在國際談判中的博弈力量,維護和提高本國企業和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