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介紹:
案例一:我國某外貿公司于某年5月6日向一美商發去電傳,發盤供應某農產品800公噸,并列明“用牢固麻袋包裝”。美商收到我方電傳后立即復電表示:“接受,裝新麻袋裝運”。我方收到上述復電后即著手備貨,準備于雙方約定的6月份裝船。幾周后,該農產品的國際價格迅速下跌,此時該美商來電稱:“由于你方對新麻袋包裝的要求未給予確認,雙方之間無合同”,而我方堅持合同已有效成立,雙方發生爭執。
案例二:我國某出口公司于某年7月1日向美商A發盤某商品,限7月8日復到。由于傳遞過程中的延誤,外商A表示接受的電傳于7月10日送到我方。我方認為答復已經逾期,沒有給予理睬。這時,該商品國際市場價格已上漲,我公司以較高價格將該商品出售給另一外商。22日,外商A來電稱:“信用證已開出,請立即裝運”。我公司復電:“逾期接受合同不成立”,而美商A堅持認為合同已成立,雙方產生了爭議。
二、案例分析
在國際貿易實踐中,交易磋商是指買賣雙方以買賣某種商品為目的而通過一定程序就交易的各項條件進行洽商并最后達成協議的全過程。交易磋商的目的是買賣雙方通過磋商能共同取得一致意見,達成交易。因此,交易磋商是簽訂貨物買賣合同的基礎,是進出口商品貿易的基礎工作。交易磋商一般程序應包括邀請發盤、發盤、還盤、接受和簽訂合同等環節,其中發盤和接受是交易成立的基本環節,也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
其中,接受是指交易的一方在接到對方的發盤或還盤后,以聲明或行動向對方表示同意的行為。法律上將接受稱作承諾。接受既屬于商業行為,也屬于法律行為。對有關接受的問題,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為《公約》)中做了較明確的規定。
根據《公約》的規定,構成有效接受要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接受必須是由受盤人做出。
2.受盤人表示接受,要采取聲明的方式。
3.接受的內容要與發盤的內容相符合。
4.接受的通知要在發盤的有效期內送達發盤人才能生效。
其實,上述兩個案例分別涉及到上面四個構成條件中的第三條和第四條,下面進行專門的分析。
(一)對案例一的分析
按照《公約》)的規定,接受的內容要與發盤的內容相符合,即接受應是無條件的。但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常常發生這種情況,受盤人在答復中使用了“接受”的字眼,但又對發盤的內容作了增加、限制或修改,這在法律上稱為有條件的接受,不能成為有效的接受,而屬于還盤。
那么,是不是說受盤人在表示接受時,不能對發盤的內容作絲毫的變更呢?也不是的。根據《公約》,關鍵是看這種變更是否屬于實質性的。實質性的變更指的是:有關貨物價格、付款、貨物質量和數量、交貨地點和時間、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賠償責任范圍或解決爭端等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均視為實質性變更發盤的條件。很顯然,實質上變更是對發盤的拒絕,構成還盤。
對于非實質性變更,如要求提供重量單、裝箱單、商檢證和產地證等單據,要求增加裝船樣品或某些單據的份數,要求分批裝運,或要求在包裝上刷制指定的標志等,往往屬于非實質性變更。《公約》中指出“對發盤表示接受但載有添加或不同條件的答復,如所載添加或不同條件在實質上并不改變發盤的條件,除非發盤人在不過分遲延的期間內以口頭或書面通知反對其差異外,仍構成接受”。這就告訴我們,如果受盤人對發盤內容所做的變更不屬于實質性的,能否構成有效的接受,要取決于發盤人是否反對。如果發盤人不表示反對,合同的條件就包含了發盤的內容以及接受通知中所做的變更。
所以,在案例一中,外商對發盤表示了接受,同時對包裝條件做了小的變更,這屬于對發盤做了非實質性的變更。我方對此并沒有提出反對,而是著手備貨。根據《公約》的規定,我方未對其非實質性變更提出異議,即說明合同已按原發盤內容及修改內容為交易條件成立。因此,合同已經成立。很明顯,美商是在找理由不購買我方的農產品(因價格下跌,想另尋價格低的出口商)。
(二)對案例二的分析
按照《公約》)的規定,接受的通知要在發盤的有效期內送達發盤人才能生效。
一般而言,發盤中通常都要規定有效期。這一期限有雙重含義:一方面它約束發盤人,使發盤人承擔義務,在有效期內不能任意撤銷或修改發盤的內容,過期則不再受其約束;另一方面,發盤人規定有效期,也是約束受盤人,只有在有效期內做出接受,才有法律效力。
在國際貿易中,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受盤人的接受通知有時晚于發盤人規定的有效期送達,這在法律上稱為“遲到的接受”。對于這種遲到的接受,發盤人不受約束,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也有例外的情況。《公約》第21條規定過期的接受在下列兩種情況下仍具有效力:
其一,如果發盤人毫不遲延地用口頭或書面形式將次種意思通知受盤人。這一點規定,在一定條件下,遲到的接受仍有效力。這條件是由發盤人確認,并且毫不遲延地通知受盤人。通知的方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而如果發盤人不及時通知,這項接受就失去效力。這一規定的意義在于,它既保證了發盤人的正當權益,同時,又照顧到國際貿易實踐中許多難以預料的情況。為了促成交易,特別作出這項規定。
其二,如果載有遲到的接受的信件或其他書面文件表明,它在傳遞正常的情況下是能夠及時送達發盤人的,那么這項遲到的接受仍具有接受的效力,除非發盤人毫不遲延地用口頭或書面方式通知受盤人,認為該發盤已經失效。這一點規定,如果遲到的接受并非受盤人的過失,而是傳遞方面造成的失誤。就是說,受盤人已按期發出了接受,如果傳遞正常的話,本可以及時送達發盤人的。那么,這種遲到的接受仍具有效力。相反的情況是發盤人及時通知受盤人,他認為發盤已經失效。反過來說,如果發盤人沒有及時表態,而受盤人又能證明接受遲到不屬于他的責任,那么接受就有效。
總之,在接受遲到的情況下,不管受盤人有無責任,決定該接受是否有效的主動權在發盤人。
在案例二中,該項遲到的接受是由于傳遞不正常造成的,我方對此并沒有立即表示拒絕,根據《公約》的規定,因此,接受有效,合同成立。而我方明顯犯了錯誤,本以為對方逾期而原發盤失效,此時,應及時表態通知美商原發盤失效,但卻置之不理,被美商抓到漏洞,后悔莫及。
總之,在出口交易的磋商中,我國外貿公司在歷經邀請發盤、發盤、還盤等環節后,在接受這一環節,應小心謹慎,認真體會《公約》的規定,避免犯錯。
參考文獻:
1、吳百福. 進出口貿易實務教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黎孝先.國際貿易實務[M].對外貿易出版社,2005
3、秦定.國際貿易合同實踐教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