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于1997年3月正式頒布,根據這一條例,中國于1997年12月對進口新聞紙發起首例反傾銷調查。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共對來自24個國家的進口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48起,按WTO國別標準統計為150起。因此,研究中國征收反傾銷稅案例及其啟示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一、案例綜述
甲乙酮反傾銷案于2006年11月22日立案,經過初步調查,商務部于2007年8月8日發布初裁公告,并決定對該產品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初裁決定公告后,商務部繼續對傾銷和損害及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調查。經過進一步調查商務部終裁確定存在傾銷并對中國的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自2007年11月22日起5年內,進口經營者在進口原產于日本、新加坡和我國臺灣地區的進口甲乙酮時,應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繳納相應的反傾銷稅。反傾銷稅以海關審定的完稅價格作為計稅價格從價計征,計算公式為:反傾銷稅額=海關完稅價格×反傾銷稅稅率。進口環節增值稅以海關審定的完稅價格加上關稅和反傾銷稅作為計稅價格從價計征。
二、中國對進口甲乙酮征收反傾銷稅的案例操作
(一)對進口甲乙酮反傾銷的立案及損害認定
2006年10月8日,中國石油撫順石油化工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石化分公司、新疆獨山子天利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泰州石油化工總廠代表中國國內甲乙酮產業向商務部提起申請,對原產于日本、臺灣地區和新加坡的進口甲乙酮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
2006年11月22日,商務部發布2006年第92號公告,決定對原產于日本、臺灣地區和新加坡的進口甲乙酮正式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被調查產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2006年版)》中稅則號為29141200。
商務部發放問卷統計顯示,1995年以來我國甲乙酮的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20%,到2005年接近28萬噸。然而,隨著國內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一些企業為占領中國大陸市場,開始以各種低價傾銷的方式出口甲乙酮。
以原中國石油蘭州石油化工公司為例,在進口甲乙酮的低價傾銷沖擊下,該公司的銷售價格不斷下跌,并一度低于生產成本。據統計,2005年下半年該公司甲乙酮的銷售價格同比下降了48%,到2006年上半年繼續大幅下跌,跌幅接近24%。由于價格持續低迷,導致2006年上半年該公司甲乙酮的國內銷量比上年同期大幅下跌121%。
(二) 甲乙酮反傾銷案產業損害調查聽證會及其議程
2007年6月7日14:00—17:00,中華人民共和國產業損害調查局召開產業損害調查聽證會,本次聽證會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和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聽證規則》規定召開的,是甲乙酮反傾銷案調查的一項重要內容和程序。聽證會程序如下表:

本案國內外利害關系方及其代理人等18個單位報名參加本次聽證會。聽證會上,各利害關系方圍繞中國國內產業是否受到進口產品的損害、傾銷和損害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等問題分別陳述了意見,并提交了相關證據。
(三)商務部公布對進口甲乙酮反傾銷案的初裁決定
2007年8月8日,商務部發布2007年第67號公告,公布了對進口甲乙酮反傾銷調查的初裁決定,認定原產于日本、臺灣地區和新加坡的進口甲乙酮存在傾銷,國內相關產業遭受了實質損害,同時傾銷和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根據初裁決定,自2007年8月9日起,進口經營者在進口上述來源的甲乙酮產品時,應依據初裁決定所確定的各公司的傾銷幅度(9.6%~66.45%)向中國海關提供相應的保證金。
(四)商務部公布對進口甲乙酮反傾銷案的終裁決定
2007年11月21日,商務部公布了甲乙酮反傾銷案的終裁決定,認定原產于日本、臺灣地區和新加坡的進口甲乙酮存在傾銷,并由此對中國大陸的相關產業造成了損害。根據終裁決定,自2007年11月22日起,進口經營者在進口原產于日本、臺灣地區和新加坡的甲乙酮時,應依據最終裁定所確定的各公司的傾銷幅度(9.6%—66.4%)向我國海關繳納相應的反傾銷稅。
三、中國對進口甲乙酮征收反傾銷稅的幾點啟示
(一)企業和政府要提高反傾銷的主動性,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我國企業界及當事人要充分利用我國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所賦予的權利。本案中,中國石油撫順石油化工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石化分公司、新疆獨山子天利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泰州石油化工總廠代表中國國內甲乙酮產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向商務部提起申請,對原產于日本、臺灣地區和新加坡的進口甲乙酮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這是對進口產品進行反傾銷的基礎。
我國企業在國內提起反傾銷訴訟時,不但要與政府協作,而且相互之間也要相互配合。因為我國商務部接受申請后,最終能否確定傾銷對國內產業造成危害,傾銷是否存在,并能否征收反傾銷稅,這與受害企業的配合與舉證是分不開的。如本案中商務部發放問卷統計顯示,1995年以來我國甲乙酮的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20%,到2005年接近28萬噸。然而,隨著國內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一些企業為占領中國大陸市場,開始以各種低價傾銷的方式出口甲乙酮。
(二)反傾銷調查中財務專家的角色和作用
1、對被調查產品的成本進行歸集和分攤,對被調查人生產和成本的內部控制制度發表專家意見。本案中商務部組織的問卷調查,是由會計師事務所來執行的,在反傾銷現場核查中,會計師事務所會就被調查人在調查問卷中回答的某些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現場查證。而調查問卷中成本數據的采集是否具備科學性,與被調查人的生產和成本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在問卷填寫完成之后,注冊會計師應當就問卷填寫過程中涉及的被調查產品成本的歸集和分攤是否客觀公允進行調查,并就被調查人生產和成本的內部控制制度發表專家意見,提供給調查機關。
2、創建傾銷幅度計算的財務模型。按照調查國國內法的規定,注冊會計師可以事先為當事人模擬出調查機關進行傾銷幅度計算的財務模型。一般來說,傾銷幅度(DM)等于被調查產品出口價格(EP)與正常價值(NV)之差,反傾銷稅(AD)小于或等于傾銷幅度(DM),反傾銷稅率(ADR)等于單位產品反傾銷稅除以單位產品出口價格,即ADR=AD/EP€?00%。本案中,商務部發布的終裁公告的反傾銷稅率是由專業人員計算后才能得出的。
(三)對進口產品實施反傾銷過程中律師的角色和作用
1、律師受聘后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進一步熟悉和了解與WTO、GATT有關的反傾銷規則,尤其是其反傾銷方面的法律和相關產品、產業及其市場情況。其次是協助企業組織專門的應訴小組,吸收市場、財會等方面的專業人員參加,充分做好應訴調查工作。
2、律師要進行應訴調查與抗辯。案例中律師協助國內企業填寫了有關部門出具的調查問卷,律師與企業有關專門人員充分協調,從提出有效抗辯的角度出發,策略性地填寫了調查問卷。
抗辯過程中最主要的集中在被調查產品的范圍、單獨稅率和市場經濟地位的抗辯三個方面。其中,尤其是單獨稅率和市場經濟地位的抗辯。這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在法律上是否存在被政府控制,二是企業在事實上是否存在被政府控制。這就要求律師應全面收集事實和法律上的有關證據,證明應訴企業的獨立性、市場化,企業的管理和運作,完全是由市場調節而不是由政府控制的。尤其是,企業生產的產品、數量、成本和價格,是企業依據市場本身的規律做出的,與政府的控制無關。
甲乙酮反傾銷案的終裁獲勝說明中國企業正在運用國際貿易慣例和WTO規則維護自身利益,中國在貿易摩擦與糾紛中的被動局面正在得到改善。甲乙酮反傾銷案的終裁獲勝印證了國內外當初貿易專家的論斷,加入“WTO”是一把雙刃劍。2001年到2006年國內企業遭受反傾銷制裁的達數千家,造成了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被動局面,如今甲乙酮反傾銷案的終裁獲勝宣告了國內企業應用“WTO”規則保護自身利益、扭轉貿易糾紛不利局面的到來。
參考文獻:
1、何偉文.反傾銷拆招六式[J].中國海關,2004,(8)
2、彭文革,徐文芳.傾銷與反傾銷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70-94
3、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企業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正承受傾銷與反傾銷[N].經濟學消息報,1999-09-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