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傾銷過程中,政府、企業、行業、消費者的利益不一致。由于反傾銷的行使權在政府這里,就要求政府在保護行業和企業利益的同時,也要保護消費者的利益。政府在權衡其中的利益關系之后,做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決策,從而提高國家的整體福利水平。本文主要闡述了反傾銷中公共利益的含義,介紹了國際貿易中政府行為的發展過程,并提出了政府在確保反傾銷公共利益中應該發揮的幾點作用。
一、反傾銷中公共利益的含義
有的學者從公共利益和公共產品的觀念分析,認為在傾銷和反傾銷的博弈中,至少存在3種不同的共同利益:傾銷商和進口商有著低價傾銷、搶占市場、獲取利潤的共同利益;進口國國內相同或相似產品的生產廠商有著抵制低價傾銷、保障市場份額和產業生存發展的共同利益;傾銷產品工業用戶之間、消費者之間則有著獲得廉價產品、節約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成本的共同利益。這些共同利益之間并非完全一致,而是錯綜復雜,甚至是相互沖突的。然而對反傾銷中的公共利益的含義,目前尚無廣泛認可的明確界定。
根據目前有公共利益立法的WTO成員的立法與實踐,筆者認為,反傾銷法中的“公共利益”涵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1.廣義的“公共利益”。一般是指整體國家經濟利益。“國家利益實質是統治階級的利益,也不能把二者加以簡單、絕對的等同。國家利益不僅在形式上表現為社會公共利益,而且也確實包含有社會公共利益的內容。因此可以說,所謂的國家利益,就是統治階級的利益與其支配的社會公共利益的一種混同。”而整體國家經濟利益則既可以說是社會公共利益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國家利益的一部分,具體而言,在反傾銷中的整體國家經濟利益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國內產業(包括生產商、上游產業)的利益、進口商或貿易商的利益、工業用戶及最終消費者的利益、國家關稅利益及其他經濟利益。
2、狹義的“公共利益”。一般僅指進口商/貿易商利益、工業用戶利益及消費者利益。這部分利益通常情況下與國內產業的利益相對立,在采取反傾銷措施時往往是會遭受損害的。同時由于反傾銷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公平競爭,保護國內產業利益,所以在反傾銷過程中,國內產業的利益始終被置于首要位置,而其他利益關系方的利益則未必能得到充分的保護。反傾銷“公共利益”條款正是為了保護這部分未受重視的利益而設置的,它的主要任務就是利益平衡。既然國內產業的利益是反傾銷法必然保護的對象,那么“公共利益”所指向的最小范圍的利益就是進口商/貿易商利益、工業用戶利益及消費者利益。
二、國際貿易中的政府行為理論的發展過程
國家貿易作為一種國際間的經濟活動,它從一開始就有著同國內經濟活動不同的特點。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存在著主權國家的政府對貿易活動的干預和影響。所謂干預,即對純粹市場經濟活動所施加的人為因素,其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
西方最初的經濟學就是產生于對國際貿易中政府行為的研究中,表現為17世紀以前歐洲的重商主義理論。其重要的特點是有政府通過政府行為對國際經濟貿易活動進行強烈干預以促進所謂的民族利益、國家利益的實現。17世紀以后,產生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提出“自由放任”的口號,反對封建國家的政府干預資產階級的經濟行為。從19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相互依存的過程,在政府行為方面贊成政府在國際貿易中實行無為政策的經濟自由主義者和贊成實行干預政策的經濟民族主義者之間展開了無數次辯論。辯論涉及國際貿易對國內經濟福利和產業成長的影響,日益相互依存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影響,以及政府行為在利益分配和其他關鍵問題上的作用等。爭論的核心是政府應推行保護貿易政策,也即在國際貿易中,政府是否有所作為。政府,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之一,既具有作為一般經濟活動主體的共性,又與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企業和個人有著不同的行為特征和行為機制。一般來說,政府是社會經濟活動的調節者和控制者。因此,與企業和個人相比,政府行為應更具有“理性”,它的行為目標一般應該是在更大程度上使全社會的利益達到最大化。歷史地看,政府行為與社會經濟活動的關系是與國家與政府同時產生的。在當代社會中,政府行為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經濟的各個角落。對這一關系的系統的經濟學分析則是從17世紀以后才有的,從18世紀以后,政府行為與社會經濟行為的關系就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中心議題之一。不同體系,不同學派的經濟理論圍繞這一中心議題,卻進行了極為細致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一般認為,對政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作用,首先從經濟學角度進行系統而深入地分析是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他認為只有實行自由放任,才能提高個別資本的使用效益,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福利的提高。因此,他反對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然而發生在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使西方各主要國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困境之中,傳統的經濟貿易理論失去了作用。這時,凱恩斯經濟理論出現了,凱恩斯主義在國際貿易方面的基本思想是主張政府積極干預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利用國際貿易順差保持國內充分就業,它的性質屬于保護主義的。凱恩斯主義實際上暗含這樣的假定,即國家是社會的合法代表,政府既然是民選的結果,因而就能夠體現人民的意志,代表全社會的利益。因此,政府的動機和行為與社會公共利益必然是一致的,政府行為的目標就是社會福利函數的最大化。
凱恩斯主義在經歷了近40年的“黃金時期”以后,主張對政府行為進行限制的呼聲日益高漲,并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許多崇尚經濟自由的經濟學流派,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經濟自由主義思潮。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政府行為的最初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彌補市場缺陷,從社會的利益出發,盡可能最優地配置資源。但由于政府行為的惡性膨脹及其在經濟中的作用不斷擴大,經濟問題的政治色彩就越來越濃。許多利益集團為了共同的利益往往被很好的組織起來。他們通過院活動等努力來影響政府行為。許多企業認為通過影響政府行為和通過自己在市場上努力一樣,都可以得到利潤和其他好處,與其在市場上死拼,還不如搞好與政府官員的關系更為有利,“收買”政界人物比“收買”顧客更容易取得利潤。其實,政治家也是經濟人,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為目的,所不同的是他們追求的自身利益表現為對權利最大化的追求,而要獲得權利,首先必須獲得實業界經濟上的支持,這樣才可以為競選募集到大量的資金。如果失去了實業界的支持,而自己又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就得冒著在下次競選中失敗的風險,這使得候選人不得不把公眾的利益擱置一邊。
新自由主義用經濟學的假定與分析方法,將一些影響政府行為的非經濟因素引入到了政府行為的分析中去,這對人們理解現實經濟生活與純經濟理論的差異很有啟發。特別是在國際貿易方面,純理論認為自由貿易可以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可以使各個國家的經濟福利達到最大。但現實中,各種關稅及非關稅的貿易限制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由于歷史上中國的國家機器比較簡單,政府的職能比較單一,加上其政府行為決策也往往為皇上和官府的特權,其決策主要建立在經驗判斷的基礎上,因而也就沒有形成系統的政府行為理論,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國際貿易中的政府行為也經歷了一個主張由政府對對外貿易進行統制,全面干預到逐漸減少政府直接干預,只進行宏觀調控的漫長過程。
三、政府干預反傾銷的原因
1.反傾銷涉案獨有的特點。反傾銷涉案作為一種跨國行為和國內經濟涉案有很大的差異。國內經濟涉案往往是在對等的微觀經濟主體(企業)之間展開的,而在反傾銷涉案中,出口國被指控傾銷企業面臨的對手往往是一些力量龐大的行業組織或政府反傾銷機構,這些對手無論是在經濟實力還是國際經濟活動的政治影響力方面,都不是某一個企業所能匹敵的。這使企業產生怕打洋官司的心理。
2.反傾銷應訴行為具有“外部經濟效應”。根據WTO的有關規定,反傾銷指控提出以后,被指控對象可以應訴,據理力爭。在這種情況下,反傾銷案件的結果可能完全改變。由于反傾銷往往針對一國某一類產品提出,而不僅僅是對某一具體企業,但反傾銷的應訴需要有具體的應訴主體。此時,反傾銷應訴行為的外部經濟效應就出現了。即當某一具體企業進行反傾銷應訴時,其他企業也能搭便車。企業反傾銷應訴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收益,于是企業反傾銷應訴不積極、等待觀望現象出現了。
3.WTO有關條款明確禁止各成員國政府實施扭曲資源配置的補貼。作為WTO的成員國,其政府因違背WTO的相關規定,對一些出口企業給予一定補貼,這就給有關國家對相關產品實施反傾銷指控提供了借口。
4.出口企業缺乏有效協調。一些出口企業為了擴大海外市場占有率,不惜采取惡性降價手段。這種行為往往是損人不利己,甚至引起進口國的反傾銷。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引起反傾銷的因素許多是與政府行為相關聯,或者單個企業無法解決的。因此,在應對反傾銷的挑戰中,政府應該而且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四、政府在確保反傾銷公共利益中應發揮的作用
1.政府的目標是協調各種團體的利益。政府、行業、企業、消費者是反傾銷的四方主體,應遵守原則,主張利益,有效保護、政府要調節群體差異,有效地和切實可行地實現經濟的和諧及社會的和解,在相互沖突的利益集團之間維持平衡。當采取反傾銷措施時,必然會影響其他產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引起它們的相關效應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因此必須對它們的意見和利益予以充分考慮和尊重。消費者在反傾銷中是弱勢方,而且反傾銷中的消費者比一般意義上的消費者范圍更廣,但也松散,當采取反傾銷措施時,必須客觀地對以傾銷產品為原料的行業、企業、消費該產品的最終用戶的利益和意見予以充分考慮,即使傾銷成為反傾銷調整的對象,也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實施反傾銷,政府必須確保公共利益,敢于權衡各種利益的得失,達到國家整體福利水平為原則決定是否實施反傾銷。否則行業、企業得到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受損,購買力下降,市場萎縮,不利于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2.政府要培養主體意識。主體意識就是有個性的積極參與,不是自私、麻木,更不是恐懼。政府與各種利益集團是有利害關系的,政府的權利越大,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就越多,政府的目標必然與某些經濟利益集團所追求的目標發生沖突。因此,必須提高國民素質,國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經濟利益等綜合素質是國家、行業、企業、消費者對待反傾銷的認識基礎。只有讓主體積極參與,在認識上統一和提高,才能有效的兼顧個主體方的利益,才能解決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一己私利和全局利益、最小利益和最大利益的矛盾,在反傾銷中做到戰略明智而不至于方法笨拙單一,積極變化“攻守”策略和“進退”方略。
3.政府與各種利益集團之間要建立一種合理的關系。這樣既可以使前者實現社會和國家目標,也可以使后者達到自己的目標。特別要建立合理的國內價格體系,健全企業的國內和國際競爭機制,讓各種利益集團在促進或保護自己的利益時,必然向政府求援。但政府必須兼顧各方的利益,必須客觀地對以傾銷產品為原料的行業、企業、消費該產品的最終用戶的利益和意見予以考慮;否則不但會降低國家整體福利水平,甚至加大對外貿易中的嚴重摩擦,不利于優化經濟建設的外部環境。
由此可見,面對傾銷和反傾銷,行業和企業不能一味地強調保護,強調自身的利益,應注重“市場生態”。“市場生態”就是企業與消費者、競爭者、政府、供應商、客戶等建立的市場鏈關系,企業與它們之間不僅是競爭關系,更是依存關系、合作關系、多贏關系、企業應注重與消費者之間的依存和雙贏,這不僅是行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問題,更是社會經濟效益問題。傾銷與反傾銷,會使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將導致市場價格曲線趨向更低、更合理的水平線上,意味著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大于產品實際價格,從而使消費者的支付能力提高,其結果可以將人們的潛在需求轉化為有效需求,推動和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政府確保公共利益,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利于提高國家的整體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