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貿易糾紛也紛至沓來,全球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加劇。尤其在美國,中國企業頻頻遭遇“337”條款調查這只攔路虎,除個別達成和解外,其余幾乎鎩羽而歸。“337”條款調查,已經成為繼反傾銷之后中國產品出口美國的又一主要障礙。
由于“337”條款調查時間較短,一旦查實企業有侵權行為,可迅速進行制裁,使得“337”條款調查可為美國企業阻止其競爭對手及其商品進入美國市場,提供最省錢、最省時的法律途徑。自1986年美國企業發動第一起針對中國企業的“337”條款調查以來,中美之間的知識產權糾紛就一直沒停止過,涉及的行業主要有輕工、電子、皮革、化學、機械、汽車等。隨著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和對美國貿易數量、品種及產品技術含量的不斷增長,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對美貿易中,“337”條款調查將成為中美企業較量的新擂臺。因此,筆者認為,從與我國企業較熟悉的反傾銷調查相比較入手,來探討我國輸美產品和企業如何有效應對美國“337”條款調查,順利拓展并鞏固美國市場,很具現實意義。
與反傾銷相比,美國“337”條款是一種更具殺傷力的貿易壁壘。這是因為:
第一,申請“337”條款調查立案較之申請反傾銷調查立案更容易
根據傾銷的定義,需同時具備這樣三個條件時傾銷才成立:(1)出口價格低于正常價值;(2)給進口國國內同類產品的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威脅,或對進口國國內產業的新建造成實質性阻礙;(3)低于正常價值的銷售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因此,一般情況下,進口國主管機關在決定是否對所申請的反傾銷調查立案時,要考慮該申請是否受到國內同類產品生產商的支持(即:(1)支持申請的國內同類產品生產商的產量至少占國內同類產品總產量的25%;(2)表示支持的國內同類產品生產商的總產量超過國內產業中參與對申請進行表態的那部分生產總產量的50%,而不是只要有企業申請就可立案。
而申請“337”條款調查立案相對比較簡便,只要權利人能證明其權利受到侵犯,存在不公平貿易,而不必證明侵權導致重大傷害,更不必考慮是否得到國內同類產品生產商的支持,就可獲得立案調查的機會。一旦產品被列入“337”條款調查案中,進口商出于對該產品交易風險的擔憂,會轉向別國產品或其它替代產品,使出口商的利益損失立即顯現。
第二,應訴“337”條款案件較之應訴反傾銷案件難度更大
(1)兩種案件的訴訟焦點不一樣。反傾銷的訴訟焦點是進口商品的交易價格,只要出口生產商能在反傾銷調查中及時提供具有說服力的商品成本構成數據,證明自己的商品交易價格的合理性,就可能勝訴。而“337”條款的訴訟焦點是受保護的知識產權,被訴人需要提供自該知識產權受保護以來,產品生產和銷售的全部相關資料,以茲證明自己所生產和銷售的產品對該知識產權不構成侵權。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只要我們的企業管理足夠的好,要及時提供具有說服力的產品成本構成數據,相對而言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以此為基礎來證明自己的產品交易價格的合理性也相對容易一些,勝訴的可能性也就比較大。然而,由于知識產權往往涉及一些專門知識,是否侵權,需專家進行專門鑒別,且有時專家也無法以一個具體明確的唯一標準加以判定,因此,即使被訴人把相關資料準備很齊全,也無法對勝訴感到樂觀。
(2)兩種案件申請立案的前提條件不一樣。反傾銷案件的申訴人只能在其申訴的產品進口具備一定規模,并形成一定實質性的損害或威脅的情況下,才能申請立案。而“337”條款案件的申訴人只要能證明其權利受到侵害,即可申請立案。因此,“337”條款案件的申訴人較之反傾銷案件的申訴人在申請立案的時機選擇和把握上,更具主動性和靈活性,從而也更具攻擊性,使應訴方猝不及防,被動應對,爭取勝訴的難度更為增大。
第三,應訴“337”條款案件的花費比反傾銷案件的應訴花費更為昂貴
從已有的案例來看,反傾銷案件的律師費用通常為幾萬到幾十萬美元不等。而“337”條款案件的律師費用幾乎沒有低過百萬美元(已有案件表明,其平均費用大約300萬美元)。這是因為,在反傾銷案件中,主要是針對傾銷調查的相關數據采用是否合理來進行辯護,相對比較單純。而在“337”條款案件中,訴訟則是一個控辯雙方相互質證的過程,交鋒激烈,程序復雜,對律師個人的質證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律師費用居高不下,且由于質證過程中事態發展的不可預見性,也導致其律師費用難以事前估計。
第四,“337”條款案件的裁定結果比反傾銷案件的裁定結果更具打擊力度,且其打擊面更寬
在反傾銷案件中,被訴人敗訴后所要承擔的直接后果是被征收反傾銷稅,只要被訴人對所征收的反傾銷稅具備承受能力,則該涉案產品仍然可以進入原有市場,而不會被完全排斥在外。然而,在“337”條款案件中,一旦被訴人敗訴,要承擔的后果則要嚴重得多。因為,知識產權權利人勝訴后所獲得的法律救濟形式包括排除令(即禁止某些特定產品的進口)和停止或拒絕令(即完全禁止涉案產品的進口),只要其知識產權保護仍然有效,禁止令也將保持其效力,而且其效力并非僅僅只是針對涉案企業生產的產品,一旦敗訴,其所在國家的所有同類產品都將被納入其中。所以,美國知識產權人可用此法將被訴人所在國家的產品一類一類地排除掉,最終將其他國家的產品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封堵在其國門之外。
從以上討論分析可知,根據美國“337”條款,美國企業只要能證明進口產品有違法或侵犯知識產權的事實,并且美國國內確實有相關產業,即可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申請立案,對競爭對手起到牽制和限制作用。對應訴企業而言,由于調查內容通常涉及知識產權保護和專業技術,往往必須依靠律師和技術專家,負擔十分繁重,面對有備而來的對手,只能被動地窮于應付。被訴人一旦敗訴,其所在國家的同類產品都將被趕出美國市場,而并非僅是涉案企業生產的產品不準進入其國門。因此,較之反傾銷,美國“337”條款是一種更具殺傷力的貿易壁壘,應該引起我國對美出口企業的足夠重視。
可以預見,中美貿易摩擦今后將會更多地集中在進出口產品的知識產權侵權方面,美方將會更多地利用“337”條款把中國企業推向被告席,以推行其貿易保護主義,削弱中國企業的競爭力。為此,中國企業一定要有所準備,采取相應的對策。
首先,企業應該先進行專利檢索,確定其輸美產品是否有可能涉及美國專利,或涉及該產品的制造方法的美國方法專利,避免侵犯他人的專利權。如果存在侵權的可能,可以通過更換非專利方法來避開侵權,也可以從專利權所有人那里取得使用許可,或者與美國進口商取得協議,由進口商對侵權行為承擔責任。尤其是以OEM、ODM方式出口的外貿企業,應注意下單的外商是否擁有該產品的商標、專利、版權等的證明文件。如果外商既非專利權人又無適當的授權證明文件,則應考慮其法律風險。
其次,企業也應該建立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在美國依法注冊自己的商標,對自己的專有技術申請專利權保護,以防備自己的商標被人惡意搶注,或者讓自己的專利權被后來者搶先申請,使自己失去法律保護,導致他人有機可乘,讓自己蒙受不應有的損失。
第三,當企業收到美國專利及商標的所有權人發來的相關“停止侵權警告函”時,千萬不要大意或怠慢,當事人應該立即咨詢美國的專利代理機構,盡快決定處理方案,并且盡快與美國專利及商標的所有權人取得聯系,告知自己的意見。若在收到此函后當事人未予及時回復,專利所有權人將會在美國對該專利侵權提起直接的法庭訴訟或ITC調查,使之陷入“337”條款糾紛中。
第四,在被美國廠商起訴時,我國企業應及時主動應訴。這是因為,“337”條款可能被美國企業當成阻止競爭對手進入美國市場的一種保護手段而被不當使用。對于“337條款”案,如果企業不應訴,就意味著敗訴,意味著企業將長期失去在美國的出口市場。它比反傾銷更厲害,因為反傾銷只是增加關稅,并且有時間限制,而如果“337”條款案件調查成立,出口商的產品將有可能被永久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按照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程序,如果美國權利人向行政法官提交動議,我國的涉案企業只有6個工作日的時間提出反對意見。所以,需要及時認真地考慮是否做出答辯。千萬不可將該調查置之不理,也不要冒險地指望同樣被列為侵權人的其他公司來出面答辯,而應立即聯絡熟悉此項業務的律師,主動面對美國廠商的挑戰。
第五,企業選擇法律事務所時,必須挑選熟悉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程序、擁有地利、在商標和專利代理方面有特長的法律事務所,積極搜集證據,參加應訴,積極抗辯,用足夠的證據來證明對方的訴求不成立,以爭取己方勝訴。此外,如企業的勝算不大,為了避免失去美國市場,也可考慮支付賠償金與美國企業達成和解。
第六,由我國政府相關部門牽頭,進行資源整合,建立產業專利預警制度。在建立產業專利信息服務網的基礎上,做好專利情報分析、專利訴訟及談判研究、專利政策法規研究,并適時發布產業專利趨勢,保證我們的出口企業有良好的信息查詢和溝通渠道,有效避開美國“337”條款糾紛,幫助我們的出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與強手過招中成長壯大起來,以期早日實現我們從一個經濟大國到一個經濟強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