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上說,越界環境污染是指在一個國家內產生,對其他國家或地區有著不利影響的污染。越界環境污染的產生、發展和解決直接關系到各國之間的國際關系,甚至會影響到和平穩定國際秩序的建立,因此,從其產生之日起,國際社會一直在探討這類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雖然目前國際法尚無解決該問題的統一法律制度和程序,但是,各國均認識到:鑒于問題的復雜性和牽涉因素的廣泛性,越界環境污染問題無法由一個國家單獨解決,至少需要國家間的雙邊談判,甚至需要多邊合作方能解決。發生在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特勒爾冶煉廠仲裁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一、美、加越界環境污染事件的歷史回顧
在越界環境污染方面,法學界一直高度重視曾發生在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一件經典判例——特雷爾冶煉廠仲裁案。雖然已經過去多年,但是,該案件的解決過程及其裁決結果至今在國際環境法領域影響深遠。案情是這樣的:特雷爾冶煉廠位于原英國自治領地加拿大哥倫比亞省,這家工廠因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硫給美國境內的農作物、牧場、森林造成損害引起環境糾紛。該廠從1896年起開始冶煉鋅和錫,到1930 年,每月的排硫量高達10000噸。該廠含硫煙氣隨氣流南下,沿哥倫比亞的溪谷越境進入美國的華盛頓州,污染了該州的土地、農作物、森林、牧場,使美國蒙受損害,為此,美國將此問題提交給美加聯合委員會審理。1932年2月該委員會向冶煉廠發出勸告,但未能滿足美國的要求。雙方為了謀求該問題的徹底解決,于1935年將此糾紛交由一個比利時人任主席和美國、加拿大各一人任仲裁員的仲裁庭裁決。仲裁庭于1938年和1941年分別發出第一和第二裁決書。法庭認為:根據國際法原則,“任何國家無權使用或允許使用其領土,在他國域內或對著他國國民財產,以這樣一種方式施放煙霧,只要這種施放具有嚴重的損害后果和明白可靠的證據。”還認為“國家有義務尊重他國及其領土,有義務對他國領土給以保護,使之不受由于自己領土內的個人行為而造成的損失。根據國際法,加拿大自治領地應對特雷爾冶煉廠的行為負責。加拿大政府有責任弄清它的行為是否與加拿大根據國際法所應負的義務相稱?!奔m紛隨之得以解決。
此案是國際法歷史上第一起越界環境污染案例。該案的裁決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時仲裁庭作出裁決依據的是英美法系公害法理論的一個基本原則,即“自己財產的使用不應損及他人的財產”。據此該判決確立了國際環境法中的“各國環境主權和不損害管轄范圍以外環境的責任原則”。這為跨國環境損害所引起的國際糾紛的解決提供了基本準則。針對該案的上述裁決,不僅為美加兩國,并且逐漸被各國所接受,成為一項公認的國際環境法基本原則。
二、越界環境污染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分析環境和發展的曲折歷程,不難發現,在發展過程中,許多國家都比較偏重經濟指標的增長,甚至會一度忽視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效應:即環境污染和破壞。等到環境污染帶來的損失已經嚴重阻礙到了本國經濟發展時候,政府才開始猛然醒悟,采取一系列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抑制因發展而產生的不良環境后果,降低其損害程度。這幾乎成了規律。但是,如果發展過程中損害的環境成本是具有國際性的,如:上游國家對界河或者國際河流產生了污染,污染物順流而下,最嚴重的損害情況反而發生在下游國家。這時候就容易產生跨國界的環境污染糾紛。其實從預防的角度來看,如果相關國家事先能夠采取污染防治措施,越界環境污染是有可能被避免的。但是,單個國家在采取環境保護措施時,不排除其首先要考慮其經濟效益以及相關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如何。因此,就容易形成如下局面:一方面,對于跨國環境污染,需要相關雙方或多方共同合作進行防治;另一方面,由于相關國家為環境保護而付出大筆費用將削弱其產品的競爭力,使其在國際市場上喪失價格優勢,從而使國民經濟受到影響。因此,在自由競爭的世界市場上,各國都不愿付出巨大費用來整治環境污染而削弱本國產品的競爭力。這是越界環境污染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越界環境污染未必在經濟上缺乏效率,但必然產生國家間的環境不公平。因此,越界環境污染的實質是國家間的環境不公平,即環境污染的外部不經濟擴散到污染國之外的國家,一些國家從產生污染的發展中得益或者雖受損但獲益較大,另一些國家從污染中受害,而受害國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總體上可能有效率的經濟收益只為污染國占有。因此,為彌補受損的環境公平,一國的行為若對別國管轄下的環境造成污染,則應承擔制止這種危害結果的責任。
從國際法律責任的視角分析,一國在其境內從事的行為,如果對它國環境造成了實質性損害,則構成了國際不當行為。盡管該國在其境內的行為有可能是符合本國法律的,或者是法律未加以禁止和限制的,甚至可能大多數是對該國至關重要的,該國仍然需要為其行為承擔國際法上的國家責任。在“特雷爾冶煉廠案”中,仲裁庭的裁決已經清楚表明,國際法對越界環境污染造成的別國環境或者國際公域受損認定為是一種國際不當行為,如果后果嚴重,污染國應當承擔國際法上的國家責任。
毫無疑問,這體現了人們對環境公平的追求,但由于越界環境污染的復雜性與領土主權障礙,公平的結果往往不易實現。在通往最終解決方案的路途上,不同國家往往會斟酌解決越界環境污染糾紛的各種可能備選方法,衡量擬采取的方法對本國以及本國企業的利益影響程度,最終作出決策。
三、越界環境污染的幾種國際解決途經
根據國際環境保護的有關實踐,解決越界環境污染事件主要有如下幾種途徑:
1.外交途徑。外交解決途徑主要包括談判、協商、斡旋和調停方法。其中,談判和協商是解決越界環境污染事件的主要辦法,許多國際環境條約都規定了這種解決辦法,如《聯合國憲章》第33條就是明確地把談判作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首要方法。例如,我國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影響到了下游俄羅斯漁民的相關活動,中俄兩國就在互相諒解的基礎上,通過協商達成了解決協議,順利解決了該污染事件。一般來說,談判和協商的基本操作途徑是,與越界環境污染事件有關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國圍繞彼此間的環境爭議而進行交涉。其中,外交談判方法由來已久,也比較成熟,已經有了較固定的一套形式和原則。在談判過程中,應遵循利益均衡原則。以談判和協商解決越界環境污染事件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采用口頭或書面形式,或者二者同時并用;可采取雙邊形式或者由有關國家召開國際會議的多邊形式進行;可由國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腦參加,也可由環境部長、駐外使節或特派全權代表參加。在采用該類方法時候,必須嚴格遵守國家主權平等原則,在談判中堅持利益平衡原則,各方在平等基礎上,互諒互讓,解決爭端。由于具有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的特點,談判和協商方法成為解決跨國環境污染事件的主要途徑。
當越界環境污染當事國不愿意直接談判或者雖然談判了但是仍未能解決雙方分歧時,第三國或國際組織可以出面協助當事國解決,這就是外交斡旋和調停方法。斡旋和調停本身并沒有實質的區別,不同之處僅僅在于斡旋是第三國以各種有助于促成當事國進行直接談判的行動,但是斡旋者本身不參加談判;而后者則是第三國以調停者的資格直接參與當事國的談判,如緩和緊張氣氛、主持談判、調和雙方的分歧、提出折衷建議等。應當明確的是,在斡旋或調停中,越界環境污染事件的當事國都保留了完全自由,斡旋或調停無論最后結果如何,第三方的任務也就終止了,而且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2.仲裁途徑。除了外交途徑,解決越界環境污染事件還有一種常見方法,即仲裁途徑。仲裁是一種古老的爭端解決方式,早在12世紀,就已經被瑞典、英國等國家所應用,成為與司法途徑并重的糾紛解決辦法。具體來說,仲裁是爭端當事方根據協議,約定把爭端交給他們所選擇的仲裁員處理并接受和遵守仲裁員作出的裁決。使用該方法必須具備幾個條件:一是雙方應當達成仲裁的意愿,即具有仲裁協議;二是裁決應當依據國際環境公約和其他相關法律文件作出;三是仲裁裁決對雙方具有約束力。由于該解決方法既能夠充分尊重越界環境污染當事國的意愿,又能體現國際法保護全球環境的立法宗旨,所以成為許多越界環境污染案件解決的首選途徑。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發生的的著名越界環境污染事件——特雷爾冶煉廠案件最終也采取了仲裁途徑解決。
3.司法途徑。司法途徑的基本做法是越界環境污染事件的爭議雙方在共同同意的基礎上,把爭端交給一個國際司法機構,以判決來解決該爭端。目前,在國際環境保護領域,能夠受理國際環境訴訟的司法機構主要有聯合國國際法院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設立的國際海洋法庭。此外,歐洲法院可以受理歐盟成員國提起的環境訴訟,在一定條件下個人也有權向歐洲法院提起司法程序。值得注意的是,和仲裁方法一樣,通過司法途徑解決越界環境污染案件也必須以爭端各方的同意為前提條件,并依照國際環境條約、協定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等作出判決。例如,國際法院自設立以來,曾解決過多起跨國污染事件,包括1949年的科孚海峽案、1974年的核試驗案和1997年蓋巴斯科夫-拉基瑪洛水壩案等。
四、中國在解決越界環境污染事件過程中的立場
我國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各類環境問題,有些環境問題明顯具有越界環境污染的特征,如2005年發生的松花江特大污染事件??梢灶A見,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類似的問題仍然有可能發生。那么,我國在面對和解決這些越界環境污染問題時,應當采取什么樣的立場,如何才能充分體現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形象呢?筆者認為,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堅持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國際環境問題林林總總,但是,無論是從工業化的時間還是從對全球環境資源的占有和耗損比例上看,發達國家都對全球環境惡化負有較大責任。而發展中國家面臨緊迫的經濟發展任務,因此,在解決越界環境污染問題時,在堅持保護國際環境要素的前提下,也要區別對待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其次,尋求國家間的合作解決。由于越界環境污染問題的復雜性,沒有一個國家或集團有能力在一個時期只依靠自己保護環境,但秉承國際合作精神就能夠以全球伙伴關系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由于包含越界環境污染在內的環境問題的解決還具有很強的專業技術性,需要各方面的專家和專業性的國際組織的參與,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規章和治理方案。
再次,呼吁增強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能力。國際環境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各國的廣泛參與,但各國首先必須要具有參與的能力。由于長期的歷史原因,目前各國參與國際環境事務的能力是極不平衡的。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解決本國的環境問題尚力有不逮,遑論致力于保護全球環境。而沒有發展中國家的普遍參與,全球性環境問題是不可能徹底解決的。因此,在增強各國環境保護能力方面的國際合作,重點就在于增強發展中國家的能力。
最后,還要防止環境問題的越界轉移,建立環境不利變化的預先通知、協商和相互援助制度。由于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污染等環境問題的越界轉移大體上是從發達國家移向發展中國家。由于發展中國家環境保護能力相對不足,移入的環境問題必然導致更為嚴重的危害。因此,發展中國家應當積極利用相關國際公約(如《關于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建立和完善本國的環境法律制度,加強國際合作,妥善解決越界環境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