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長三角地區紡織服裝業進出口發展的重要性
(一)長三角地區紡織服裝業出口規模
2005年紡織服裝出口總額突破1100億美元。浙、粵、江、滬四省市出口創匯分別為252.29億美元、221.56 億美元、193.08億美元、133.9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70%左右;同比增長分別為24%、23%、26%、11%。
2006年, 江、浙、滬的服裝及衣著附件的出口額分別占全國的16.7%,13.4%,10.7%,合計占全國的40.8%,同比增長分別為19.5%,16.5%,10.9%,出口額分別為:127.7億美元,159.2億美元,101.8億美元。
2007年1-6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五省一市(江、浙、滬、魯、粵)共計611.30億美元,占出口總金額的84.46%。浙江和江蘇出口金額148.32億美元和109.57億美元。浙江增速16.09%、江蘇省增速10.52%。
(二)長三角地區紡織服裝業利用外資規模
外商投資在長三角地區特別是在江蘇對外貿易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長三角地區紡織品服裝企業利用外資促進了出口創匯和擴大了就業。
根據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04年對中國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江蘇、浙江和上海滬紡織工業的港澳臺資本為175.24億元占全國港澳臺資本的35.26%;江蘇、浙江和上海紡織工業的外商資本為178.62億元占全國外商資本的53.27%。江、浙、滬的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的港澳臺資本為56.25億元,占全國港澳臺資本的26.23%;江、浙、滬的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的外商資本為75.25億元,占全國外商資本的49.78%。
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2007》資料顯示,2006年江蘇紡織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333個合同利用外資15.409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0839億美元;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649個,合同利用外資21.974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7809億美元。2006年江蘇“三資”企業中紡織業和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單位數合計1889家,完成增加值364.89億元,利潤總額合計52.11億元,利稅總額82.75億元。
2006年,杭州市、寧波市 、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舟山市和臺州市外商投資實際到位資金81億美元。2007年1-5月,浙江外商直接投資企業1163個同比減少了8.9%,利用外資新簽協議金額59.857億美元,同比增長8.2%,實際利用外商投資35.3607億美元,同比增長23.7%。
(三)長三角地區紡織服裝業就業規模
根據《上海市統計年鑒2007》顯示,2006年上海市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合計1966家,從業人員37.85萬人,相對于2004年49.58萬人(占5.4%),就業人數減少了11.73萬人,下降幅度較大;國有工業企業中從業人員1.06萬人;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中從業人員0.76萬人;大中型工業企業中從業人員11.45萬人。
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2007》顯示,2006年,江蘇省紡織業和、織服裝、鞋、帽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合計7803家,從業人員179.12萬人,比2004年180.28萬人(占全國19.60%)減少了1.16萬人。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中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從業人員7.1萬人;私營工業企業中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從業人員83.02萬人;“三資”工業企業中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從業人員53.04萬人。
長三角地區紡織服裝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為長三角地區就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長三角地區紡織服裝業主要經濟指標
東部沿海的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福建、上海五省一市聚集了全國3/4的紡織企業、近80%的銷售產值,成為全國紡織工業發展的主體。
在長三角地區注冊登記的16萬家紡織企業,占有全國紡織服裝業三分之一的生產能力和四分之一的服裝品牌。長三角地區的紡織服裝業在出口規模、就業人數、利用外資和創造的利潤方面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服裝行業運營狀況為例,2006年全國服裝業出口交貨值增速17.45%,利潤額259.3047億元,利潤率4.47%。江蘇服裝業出口交貨值增速25.1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71個百分點, 利潤額68.2713億元, 利潤率4.9%,高于全國水平0.43個百分點; 浙江服裝業出口交貨值增速16.0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37個百分點, 利潤額58.9654億元, 利潤率5.47%,高于全國水平1個百分點; 上海服裝業出口交貨值增速3.14%,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4.11個百分點, 利潤額20.1442億元, 利潤率5.18%,高于全國水平0.71個百分點,出口交貨值雖然降低,但是利潤增長率卻高于全國水平。從服裝產量上看,2006年江蘇服裝產量301171萬件,同比增速16.80%,占全國的17.71%,浙江服裝產量320019萬件,同比增長6.3%,占全國的18.82%,上海服裝產量67336萬件,同比增長0.62%,占全國的3.96%。
二、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對長三角地區紡織服裝業的影響
調整的1853個稅號的限制類目錄,涉及到的紡織品服裝主要集中在紗線、織物和紡織制品上。涉及出口額大約在100億美元左右,對出口量大的企業,可能影響很大。紡織服裝加工貿易行業的上下游企業,甚至服裝加工業上游的棉紡業會受到影響。
(一)對從事服裝加工貿易的出口企業影響較小
長三角目前的服裝行業不少已經做出了品牌和規模。“商務部重點扶持的55個紡織服裝類品牌,有35個來自長三角地區,像杉杉、雅戈爾、羅蒙、邦威、森馬、紅豆、虎豹、雅鹿、海爾曼斯等,這些服裝企業都在設計和品牌上做文章,產品附加值高,企業抗風險能力強。上海利泰進出口公司、江蘇舜天集團出口影響較小,這類企業大企業受到影響少,但是也要不斷的拓展培育自有品牌才有出路。不上規模的小的服裝加工貿易企業影響較大。
比如,南京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公司主要品牌有朗詩(LANDSEA)、蘭尚(MODE BLEU)。紡織品(紡織原料、化纖紗線、晴綸紗線、棉紗、色布、坯布、漂布、花布、色織布、棉布、麻布、亞麻棉布、家紡制品)占進出口額的30%;服裝包括各種梭織及針織的純棉、化織、尼龍、混紡服裝、男、女童裝、西服套裝、大衣、風雨衣、工作服、裙衫、休閑服占進出口的46.9%。比較而言30%的紡織品、面料、家紡制品受到保證金臺賬的影響較大,而46.9%的服裝進出口影響相對較小。
(二)對從事紗線、織物面料和紡織制品類加工貿易企業出口影響較大
從公布限制類目錄來看,從事《進出口稅則》50~55章、56章、59章(部分)和63章中紗線、織物和紡織制品加工貿易出口企業影響較大。國家要限制這些相對技術含量比較低的,消耗能源、資源過大、出口增長過快的商品。短期來看,這些企業肯定增加了它的經營成本。原來全部是保稅的,出口核銷,現在按照應繳稅款的50%繳納保證金,保證金出口時雖然是退還的,但是要占壓一部分資金,真正實際增加的成本就是這些資本的利息,增加了它的成本。
比如,出口牛仔布,雖然此次目錄未作限制,但要看他進口的面料里有沒有受限制的。這類面料屬于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的技術含量不高,出口量很大。從長遠看,東部地區向長三角地區再發展這種加工貿易沒有成本優勢的,以后目錄增量部分肯定對其要限制的。又如,張家港揚子紡紗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羊毛紗線出口,每年的出口額在1億美元左右。根據測算,半年之內需要準備3000萬元人民幣作為保證金放在銀行。意味著公司的資金周轉將十分困難。
隨著國際知名品牌在華采購面料的增加,我國加工貿易出口面料比重會逐漸減少。但是,面料進口卻以加工貿易為主,占到96.13%,反映我國面料進口以服裝加工貿易為主,中高檔服裝面料比重較大。當進口料件為限制進口類商品,且加工制成品為限制出口類商品時,只按照限制進口類商品計征臺賬保證金。相對而言,如果服裝加工貿易類企業進口加工貿易進口限制類商品目錄中的聚酯切片、滌綸長絲、化學纖維短纖維、棉花、棉紗和棉坯布來生產服裝時,受到影響要大。
(三)對向中西部轉移的長三角地區紡織服裝企業帶來利好
這次對限制類目錄,對東部地區的A、B類企業是按照應繳進口料件稅款的50%繳納保證金。C類企業是100%繳納保證金。中西部地區A、B類企業免交保證金,C類企業100%繳納保證金。 區外的、東部的、限制類的A、B類企業,在區外都需要征收50%的臺賬保證金,但是進區就不需要,區內和區外的差別越來越明顯,會導致區外企業向區內轉移,紡織服裝行業向西部轉移。
比如,上海三毛轉移到重慶和雅戈爾集團進入新疆和重慶。上海“三毛”是國內紡織服裝行業知名品牌,其品牌無形資產高達5.9億元,擁有22家控股子公司和2家分公司。上海三毛的國有資產轉移到重慶,采取零劃撥的模式,由重慶市輕紡控股集團出手接管。上海三毛集團轉移到重慶以后可以享受加工貿易方面的優惠待遇,可以有效地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雅戈爾新疆和重慶生產、銷售基地的建成運行,將大大降低運營成本,縮短周轉時間。雅戈爾重慶生產基地建有服裝分廠和倉儲配送中心,生產基地設計擁有年產襯衫100萬件、西服上裝15萬套的生產能力。
(四)對東部新設立的從事紡織品、服裝加工貿易的民營企業影響較大
自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新成立的民營紡織企業過多,爭先出口,惡性競爭,擾亂了市場秩序。限制民營企業生產相對技術含量比較低的,消耗能源、資源過大、出口增長過快的紡織服裝商品,有利于減少貿易摩擦,緩解貿易不平衡。自2007年7月23日后,長三角地區不再新批準從事限制類商品加工的新企業。在此之前已經獲得了外貿經營權沒有從事過加工貿易,是老企業,還可以從事加工貿易。
比如說,在上海2007年7月23日后設立的民營企業只要在公告發布之日前未獲得外貿權的企業,無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是不允許從事限制類紡織紗線、布匹的加工貿易,如果要做出口的話,可以從事一般貿易出口,開展非限制類商品的加工貿易業務,企業經營范圍減少。其次,技術水平要求提高,產業升級轉移壓力增大。民營企業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要把自己的產品附加值提高上去,或者自己擁有自主品牌的產品,獲取更高的利潤,難度可想而知,東部地區新設立的民營企業感受到了技改和創建自有品牌的壓力。再者,只要是屬于東部地區的民營企業,又是經營這次目錄里面的限制類商品,即便是AA類,不論是聯網企業還是非聯網企業,一律都要繳納50%臺賬保證金實轉,企業經營的成本增加,可以看出國家對東部加工貿易政策偏緊。
三、長三角地區紡織品服裝業應采取的相應對策
(一)技術創新,實現加工貿易的產業和產品結構升級
紡織服裝業從原來在產業鏈比較低端向更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發展,提高關鍵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從比較低的技術含量向比較高的技術含量方向發展。長三角地區印染行業要以出口服裝面料需求為目標,采用新型的印染后整理技術,積極推廣納米、遠紅外、數碼印花等技術,提高印染后整理織物產品的檔次,積極開發使用新型染化料和助劑,研究歐美發達國家的綠色環保和生態技術標準,強化綠色產品的開發,來積極應對REACH和國際貿易壁壘的挑戰。
陽光集團的“ GEZELIA ”(佳思麗)女裝引進日本杰出的高級女裝生產工藝技術,采用法國版型,日本派駐了 8 名管理及技術專家對該女裝制作進行直接管理,面料全部采用“陽光”功能型高檔時尚面料,年產量達 50 萬套,產品全部出口日本,在日本享有崇高的聲譽。
(二)加快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和“走出去”步伐
隨著沿海地區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及國際貿易摩擦的加劇,長三角地區紡織企業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轉移明顯增強。長三角地區紡織企業可以積極嘗試“走出去”,開拓國內、海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面對充滿變數的國際貿易摩擦,許多紡織企業通過海外設廠繞過貿易壁壘,“走出去”,緩解貿易糾紛、改變增長方式,分散經營風險。通過建立營銷網絡,逐漸形成自己的國際銷售體系;創建境外技術研發和設計中心,利用當地人才,設計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
華源集團是國內最大紡織服裝出口集團之一,有近5萬人從事紡織品生產。華源紡織將工廠開到墨西哥,把產品銷到北美自由貿易區。美國、加拿大兩國政府向華源提供棉花補貼和產業保護獎勵。華源在墨西哥工廠的勞動力成本雖然要高于中國內地,但是收支相抵后,每噸棉紗出口利潤要遠高于從國內出口。
(三)培育自主品牌實現加工貿易升級優化
精美設計、技術含量、馳名名牌和文化價值在當今國際服裝市場的競爭中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要求長三角地區紡織服裝業要加大、加快服裝自主品牌建設,吸納國際化設計人才,提高產品設計能力,力爭到2010年形成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長三角地區服裝加工企業要從“OEM 模式”變為設計展示中心、服裝信息發布中心、流行時尚發布中心,或者采取“OEM+品牌方式”(OBM自主品牌),形成以上海的都市型時裝為中心,浙江服裝業和江蘇紡織業(毛紡、絲綢等面料服裝加工)為兩翼的服裝產業群鏈。
上海絲綢集團是我國最大的紡織服裝出口企業,每年出口額達6億美元,擁有研發、生產、技術、測試的全套流程。LILI品牌是上海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的品牌,已經在58個國家注冊。LILY品牌自2002年成立品牌發展公司以來,借鑒國際著名品牌公司的做法,建立融面料設計、服裝設計、打樣、制版、測試、生產、物流銷售為一體的外貿供應鏈。LILY品牌多次被評為中國馳名品牌。2004、2005年LILY品牌進入法國等歐盟和中東市場。培育品牌與加工貼牌僅1.8%的利潤相比,上海絲綢集團獲得豐厚利潤。LILY品牌真正做到了由貼牌生產到擁有自主品牌的鳳凰涅磐。
國際上許多名牌設計公司Liz Claiborne,Tommy Hilfiger、Polo、Gap等衣飾的品牌商,也是靠掌控產品的服裝的流行趨勢與獨特的商品設計能力,掌握高價位服裝市場,將低附加值生產部分轉移到海外的低工資國家或者地區生產,從而獲取最大的附加值。
(四)由加工制造轉向產品設計、研發,品牌創新和營銷渠道拓展
隨著國際知名品牌在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的大城市,搶灘登陸。海外品牌涌入,全球化競爭激烈。長三角地區的服裝產業應從以生產為主導向以消費者為主導轉化。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明顯,更多的是購買時尚和文化。
培育國際化品牌,品牌定位、設計與營銷等方面的策劃與創意相當重要;其次,利用信息渠道及時跟蹤國際信息與流行趨勢,將高科技手段運用到服裝的設計、生產與營銷,縮短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再者將IT系統運用到生產與營銷的管理,減少庫存,保持銷售最大化。
總之,全心全意的策劃、準確的品牌定位、時尚的設計、敏銳的快速反應系統、暢通的物流和營銷系統再加上高質量的生產,成為構筑國際化品牌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鄔關榮:《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以服裝業為例》,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7年版
2、郭燕:《后配額時代的中國紡織服裝業》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3、商務部網站《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 2007.07.234、何力、王琴華就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調整答記者問 海關總署網站2007.8.9
5、江蘇省經貿委行業規劃一處《紡織工業結構調整》2006-10-31 江蘇經貿委網站
6、江樺 紡織服裝出口形勢分析與應對建議 江蘇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 200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