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興隆縣檔案局的一名退休干部,于2006年在我縣率先建立了比較齊全的家庭檔案。不但教育子女有了活教材,改善了家庭關系,而且還給我們全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我家居農村,與縣城緊密相連,全家6口人,其中老伴兒和女兒是農村戶口,屬于半半非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與街道、派出所打交道,而且經常與村、居民組和村民交往。上了年紀的人,由于記憶力減退,往往因為戶口本、房產證、《土地、果樹延包合同書》、土地出讓數量證據和土地邊界糾紛調解協議書等,因用時找不到,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推卸責任。即使是自己的過錯,也理直氣壯地往他人身上推,因此有時和老伴兒及子女鬧矛盾,甚至使和睦的家庭出現裂痕。為了妥善處理家庭內部矛盾,我曾多次設想效仿農村建檔的經驗,建立家庭檔案。苦于沒有參考資料,此事一直拖到2003年,這是其一。其二,我原籍出生地是北京市密云縣,王姓在密云城鄉是一個大家族,祖輩在清王朝中期,已經給我們后代留下了比較好的祖訓和家譜。“文革”破“四舊”以后,個別人關上門起名號,致使異地生活的青年人,一家人不認識一家人。有些年輕人甭說曾祖父以上的名號不知道,就是祖父叫什么名字,也是一問三不知,所以家庭建檔中我把續建家譜檔案列為第一要務。2004年秋季,我回到老家走鄉串戶,拜訪長輩了解祖輩名號出身歷史,接續了家譜,并把國家推行“計生國策”以后,出生的女孩也列入了家譜。建立了—份有文字說明,有輩數圖紙的家譜檔案,印發給家族各家各戶,受到家族多數人的稱贊。接著向家庭成員收集檔案資料,重點查找自己一生工作中形成的文字記錄、實物、聲像、著作、存書等檔案資料,經過兩年的努力工作,到2005年底基本收齊。
去年夏天,我回到縣檔案局購買檔案盒時,向局領導匯報建立家庭檔案的想法,得到了領導的大力支持,并隨手取出河北省檔案局轉發國家檔案局“關于倡導建立家庭檔案的通知”,我看了以后,如獲至寶。依據“通知”中規定的家庭建檔分類意見,結合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建立了34盒家庭檔案,對于著作、存書等也設專柜妥善保存。
我建立家庭檔案的消息不翼而飛,有的離退休老干部登門學習,一傳二,二傳三,帶動起全縣一批老同志相繼建起了家庭檔案。
建檔之后,我立即召開一次家庭會議。會上除建立了專人保管、使用、積累資料、續檔等項規章制度以外,重點對子女進行一次家庭傳統教育。依據家譜檔案,教育子女遵照祖訓,時刻牢記遵紀守法,克己奉公,多做好事,不做壞事。依據我生平經歷檔案,對子女進行勤儉持家、艱苦奮斗教育,注意拒腐防變。依據我受省、地(市)、縣頒發的榮譽證書、獎章,教育子女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報效祖國,使家庭的細胞,為創建和諧社會奉獻微薄之力。
建立家庭檔案一年來,因找不到檔案資料鬧矛盾的事情不見了,子女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了細微的進步,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在今年一季度我村部分承包地,以每畝11萬元的價格出讓給開發商,村、組干部把我承包地數量算錯時,是家庭的小檔案,派上了大用場。我家原有承包地2.33畝,以前修建省級112線公路時,出讓0.197畝,建房時與人換地撥出0.156畝,兩筆共計0.353畝,還剩下1.977畝。可是村、組卻按1.7畝給我家發了補償費。為此,我從《土地、果樹延包檔案》中,拿出第一次出讓土地數量和調換土地協議書證據,找到村、組說明情況,在鐵證面前,他們口服心服地又給我家補發了0.4萬元。實踐使我深刻地體會到,家庭建檔,好處多多。我已經初步嘗到了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