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又不斷地改變著由自己創造的社會關系使之向著更合乎人性的方向發展。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作為社會關系的核心內容,其歷史發展的價值旨向也就必然要合乎人性。
關鍵詞:人性;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關系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05-0034-03
翻開人類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所有制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基于人性的巨大進步,因為人不但是制度建立的出發點,也是制度變革的最終價值歸宿,所以從人性的視角出發,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制的發展趨向。
一、正確認識人性
人的本性和價值歸至,自古就是中外哲學家不斷探討和爭論的難題。但是,他們都是離開了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去考察人,因而都陷入了對人性的抽象理解。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社會實踐的觀點出發,揭示了一切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質,具體地歷史地闡明了人的本性。馬克思指出,社會是人的活動的產物。人在自己的歷史活動中創造了社會,也同時創造了人自身。人在創造社會的物資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同時,也就創造了社會的交往關系,包括物質的交往關系和精神的交往關系。實踐是怎么樣的,社會也就是怎么樣的,創造這個社會的人及其本性也就是怎么樣的。“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
可見,撇開具體的實踐和現實社會歷史條件,所謂人性之謎就是難以破解的死結。人性是人在自己創造的社會關系中所實際表現出來的具體屬性。人性的變化發展同人生活于其中的社會關系的變化發展是一致的,是和人所從事的實踐相互規定的。社會關系和實踐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而,人性也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具體地、歷史地發展變化的。人創造社會關系的活動是逐步地向著全面性的方向發展的,于是,人在創造全面的社會關系的歷史進程中,也使自身逐步地達到和接近完美性和全面性。
二、從人性的具體性看人性與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關系
人性是具體的,但是它又是可以被認識、被抽象的。把握人性就要同時把握人的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所謂人的共性,即人的同一性,是指人的個體、群體、類三重屬性的統一。這時的人是類存在意義上的人,而不是群體存在與個體存在彼此截然分離的人。人的各種具體差異性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完全可以融為一種特殊而又統一的社會存在樣態。馬克思在講到商品交換關系時說:在交換中,“他們是作為人彼此發生關系的;他們都意識到他們共同的種屬”[2]。所謂人的共同種屬就是指人的社會的和實踐的同一性,它把人性與獸性、神性區別開來。但是人的這種同一性還不能把人和人區別開來。人的個性是由人的個體性,即由人的差異性來規定的。這里的人主要指有個體差異的人,這時,類的同一性則暫時被懸置了起來,群體的同一性也相對被弱化。這里的重點是,強調你是怎樣的具體的人,我又是怎樣的具體的人。全面地把握人性,就必須同時把握人的同一性和人的差異性。
在人的活動所創生的社會關系中,生產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政治的、思想的等社會關系都是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發生的。人在生產關系中所獲得的規定性構成人的最基本的社會規定性,構成人性的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作為生產關系的核心,也就相應地成為決定人性的重要因素。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指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為誰支配,歸誰享用。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人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和使用權的實際形式。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生產力實際發揮作用的程度和效能,往往以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為轉移。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生產資料私有制,是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兩種基本的所有制形式。歷史上的思想家大都認為,這兩種所有制是完全對立的,不可調和的。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人認為,公有制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這種所有制提供了人們平等占有社會財富的條件,從而消除了一些人憑借其對財產的壟斷性占有而去剝削他人勞動成果、侵害他人利益。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在平等的條件下去利用社會財富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發展
自己。這就消除了對人平等發展的一個最大制
約——財產條件的制約,為人的平等發展創造了條件,是最符合人性發展的。而私有制是一切罪惡之母、萬惡之源。私有制使人產生貪婪、利己的惡習,人們為財產、職位和榮譽而競爭,個人利益壓倒了公共利益。堅持生產資料私有制的人則認為,私有制是最人性的制度,是自由的基礎。私有制確立了個人的財產權利,從財產上將個人從群體中提升出來,使人們認識到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存在。同時,私有制也要求人們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去獲取自己的生活資料和發展條件,這些無疑都將促成個性的形成、個體能動性的發揮和自我意識的發展。私有制使個人可以擁有自己的財產,這也為人們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進行生產和從事其它社會活動提供了物質條件,有利于個人的發展。而公有制壓抑了人的個性發展,把人都視為毫無差別的人。它打擊了人們勞動的積極性,阻礙了人的潛能的充分發揮,在根本上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
其實,無論私有制還是公有制,其存在在一定意義上都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如果一種制度不能合乎人的本性,它就不可能得到廣泛認同,也不可能延續數千年之久。但是,兩種制度合乎人性的角度卻有所差別。公有制更好地合乎了人的同一性要求,私有制更好地合乎了人的差異性要求。作為“相同”的人,人的同一性要求人與人之間擁有平等的權利。例如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平等的社會福利保障、平等的競爭和平等的發展空間。作為“不同”的人,人的差異性要求人與人按各自的能力獲得與自己貢獻相對應的社會財富的分配,擁有更自由的財產支配權,以及獲得更多的優于他人的物質利益。盡管人的同一性要求和差異性要求都是合人性的,但是,要想同時滿足人的同一性要求和差異性要求,單一的公有制和單一的私有制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三、從人性的發展把握所有制發展的歷史趨勢
人性是具體的、歷史的。人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的存在物,其思想和行為是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不斷變化和發展的。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也是一個由點到面、由淺入深,不斷深化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對人性認識的深化,推動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發展;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發展又通過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發展促進了人類對人性認識的進步。因此,人性與生產資料所有制形成了一種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
既然所有制和人性是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那么,衡量人性及所有制進步的標準是什么?學術上比較普遍認可的有兩個標準:一是生產力標準,二是正義標準。生產力標準屬于經濟學的范疇,我們在此不作深入的研究。對于正義標準,不同的思想家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張。羅爾斯強調“作為公平的正義原則”。他認為,制度合理依據就是建立在公平基礎上的正義性。我國著名學者易小明在他的《論差異性正義與同一性正義》一文中,提出了基于人的同一性和差異性的雙重正義標準。依照他的標準,一種制度是否合理就在于它能否既合理承認和體現人的同一性,又合理承認和體現人的差異性。筆者比較贊同這種觀點。因為作為人的發展的終極目標——自由全面發展的人,就是指人的同一性和差異性都得到極大地滿足。忽略了人的同一性要求的制度,就會使人類社會變成弱肉強食的大自然,人與人之間會缺乏同情、友愛與尊重。忽略了人的差異性要求的制度,就會使人缺乏競爭意識,人的潛能在這里被埋沒,個性得不到充分地發揮。當我們用“同一性正義與差異性正義”作為判斷制度合理與否的標準時,就要不斷對現行制度進行審視。如果現行制度過分地彰顯人的同一性時,我們就需要關注和強調人的差異性;如果現行制度過分地彰顯人的差異性時,我們就需要關注和強調人的同一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制度向著更合乎人性的方向發展。
馬克思認為,人在歷史中是向著自身的全面性發展的。但是,“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3]社會關系的全面性是歷史的產物,人自身的全面性也只能在歷史中達到。他同時指出,人向著全面性的發展,不是人性的復歸,而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創造全面地社會關系達到的。人“創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創立著——現存的關系”[4]。所有制關系作為社會關系的一種,作為人們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手段,它也在人們的實踐中不斷地被改變著。
翻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二次大戰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掀起的生產資料國有化運動,還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都是所有制關系基于人性的重大進步。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在西方經濟學界居于支配地位。馬歇爾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是自由放任的經濟,即政府無須干涉經濟生活,只要“看不見的手”的自發調節作用,就能實現“充分就業”的穩定均衡。然而,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宣告了馬歇爾經濟學的徹底破產。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現實使傳統經濟學在理論上不能自圓其說,在政策上束手無策。作為馬歇爾學生的凱恩斯正視現實,站在“革命”的立場上提出了一整套以有效需求為基本理論的“反危機”理論措施。這一理論在二戰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經濟生活中發揮了重大作用,20世紀50年代掀起了波及眾多國家的國有化運動。我國自建國以來,所有制結構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公有制為主導的多種所有制結構;單一的公有制;公有制經濟為主體,非公有制經濟為補充;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所有制的改革和非公有制的發展有效解決了國營企業因為“官氣”太濃而管理不善,導致企業的產品更新換代慢、產品質量低、經濟效益差等諸多問題。盡管如此,少數存在教條主義思想的人仍然堅持認為公有制為主體就是非公有制成分在比重上就不應該趕上或超過公有制成分,因此,有意或無意地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這種觀點可謂根深蒂固,在實踐中,它束縛了我們的手腳,限制了其它經濟成分的發展。
實際上,在一些涉及國計民生的領域,如能源、宇航、土地、通訊、金融等部門,以及投資數額大、生產周期長、利潤低的基礎部門,如軍事、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等部門,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大都以公有制為主。因為在這些領域實行公有制能更好地滿足人的同一性要求。而其他市場經濟部門則多以私有制為主,因為這樣能更好地滿足人的差異性需求。私有制和公有制因其能分別滿足人性的不同需求,所以能夠在各自適合的領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經指出:“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由此可見,隨著人性的逐步完善和發展,不斷完善著的所有制將對傳統的私有制進行歷史的揚棄,從而實現真正屬于個人所共同占有社會財富的高級所有制形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