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FDI對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已獲得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普遍認同,進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江蘇FDI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江蘇在引進FDI方面應采取的相應對策,對江蘇在下一輪經濟發展中如何更好地利用FDI,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FDI;GDP;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04-0050-04
山區農業綜合開發是指:在山區通過按照國家產業政策,集中一定的人、財、物和技術,運用工程和生物措施,采取綜合治理的手段,對未被利用和利用不充分的農業資源進行廣度和深度開發,最終形成具有較高利用價值的物品和勞務。可以說:“山區農業綜合開發是對山區農業資源的深加工過程;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源是一種獲取便捷,利用效率較高的資本”。這正是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在發展山區現代農業,增加山區農民收入,全面推進山區新農村建設進程等方面彰顯“抓手”功能,發揮“載體、平臺”的基礎性作用所在。因此,充分發揮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的“綜合效應”,最大化地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山區生態經濟特點的開發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溧陽市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現狀
近年來,溧陽市圍繞建設高效農業,立足本地實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資源為依托,科技為支撐,效益為目標,通過政府推動,聚集生產要素,優化經營機制,延伸功能開發,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運作,高強度推進。實現了資源增值,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溧陽特色的山區綜合開發可持續發展之路。截至2006年底,全市累計綜合開發面積達40萬多畝,形成千畝以上生態、旅游、觀光、休閑為一體的農業園區54個。實現規模經營面積近10萬畝。畝效益在2000元以上的高效農業面積達21.64萬畝。其中畝效益在5000元以上的5.81萬畝,萬元以上的2.2萬畝。農業總產值達30.45億元,同比增長6.3%,農民人均收入達6998元,同比增長17.67%,是近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三資”投入明顯增大,2006年吸引“三資”5.8億元,累計吸引“三資”超過20億元。幾年來連續實施了山區合理的保護,有效的開發,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對照建設高效化農業的要求,溧陽市山區綜合開發僅是剛剛起步,山區綜合開發的潛力還很大,深層次的結構調整,延長產業鏈,向服務業、旅游業延伸等任重而道遠。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典型引路,重點突破,整體推進聯動。主要工作成效體現在“三個大”。
一是有效開發面廣量大。自1993年以來,全市通過以點帶面,積極實施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以發展經濟林茶果為重點的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開發建設快速推進,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十分明顯,丘陵山區農民收入反超平原圩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5.8%,有效開發面積達40余萬畝,先后被授予全國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示范縣(市)、全國封山育林先進縣(市)等稱號。
二是優勢產業做強做大。有效的開發,促成一批優勢產業快速發展,優質糧油、經濟林茶果、食草畜禽、特種水產、觀光農業五大骨干產業,在農民增收中擔當主綱,成功培育出60余只系列特色農產品,天目湖名牌效應日益顯現,優勢骨干產業的商品率占據全市農產品70%份額。全市建成10萬畝竹、8萬畝板栗、6萬畝茶、5萬畝桑、5萬畝特色水果、1萬畝優質牧草、30萬只良種羊、600萬羽良種畜禽的區域化、專業化商品生產基地,形成了南部山區以經濟林茶果和觀光農業為特長、西北部山區以食草畜禽和宗教旅游為特色、東中部圩區以優質糧油和特色水產以及休閑漁業為特點、城郊以設施栽培和花卉苗木為特征的四大板塊格局和區域有特色、產業有龍頭、產品有基地、村村有精品的時空構架。
三是功能拓展不斷放大。借助國家4A級天目湖旅游度假區的龍頭帶動,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把握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炙手可熱的契機,建立起玉枝特種茶果園藝場、陶峰觀光園、天目湖農業生態園、曹山紫竹林農業生態園等一批高起點、高標準的融特色農產品生產、生態旅游觀光、傳統農耕體驗、田園休憩、農家樂實踐、科普教育于一體的高效農業生態產業園。2006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998元,同比增長17.67%,其中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高效農業生產,農業生態休閑觀光產業鏈的貢獻份額達25%以上。
二、建立山區農業綜合開發模式的出發點
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源作為一種資本,一種生產要素,只有合理有效地加以利用,才能促進可持續利用;只有從廣度和深度上善加利用,才能提高其可持續利用性。因此,加強和重視對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提高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率,促進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當前,就開發而開發,就治理而治理,就利用而利用的手段,其實質是將開發與治理、開發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以及資源的綜合利用等割裂開來的做法。因此,要達到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源的合理利用,應當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開發、保護與治理相結合。要建立利用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源必須實行開發與治理相結合的思想,在實踐中真正按照這一指導思想加強對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源的利用,避免出現過度利用而不注意保護和過度保護而造成資源閑置浪費兩種傾向;要把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統一起來,把發展山區經濟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兼顧起來,通過兼顧和統一,促進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山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堅持綜合利用。要正確認識山區農業綜合開發是對山區生態經濟系統的整體開發,對實施開發所形成的新興資源的利用必須進行綜合利用。同時,還要正確認識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源的綜合性特點,在利用過程中要防止一方面對某些資源的過度利用,另一方面對其它資源的沒有利用甚而未被發現的兩種偏向。應當盡可能地把山區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所形成的新興資源都充分利用起來,堅持朝著綜合利用的方向向廣度和深度利用前進。
三是堅持走向市場。要充分認識現代經濟發展中的山區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經濟系統,對農業綜合開發資源的利用實行市場化運作,是充分激活這一新興資源的物質、能量、信息和經濟要素,使之在充分的流轉過程中,為山區創造更多的生態經濟效益的根本。在利用廣度上,要努力開發利用許多還未被開發利用以及尚未被人們認識的山區農業資源;對已被開發利用的資源要努力擴大其利用規模;在利用深度上,要以提高其經濟附加值為核心,對一些農業綜合開發資源進行深加工,并將形成的新興資源放到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中去,使其在發展山區經濟過程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三、構建適合山區生態經濟特點的農業綜合開發模式的著力點
山區的生態經濟特點決定著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的有效模式,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的有效模式牽制著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源的供給量和可持續利用性。因此,要促進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創新山區農業綜合開發模式,積極建立適合山區生態經濟特點的農業綜合開發新模式。
選擇科學有效的山區農業綜合開發模式是實現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我們必須通過按照山區的生態經濟特點,遵循山區經濟發展規律和生態平衡自然規律,強化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對山區生態經濟復合系統的科學利用來保障山區農業綜合開發模式選擇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按照山區生態經濟特點創新建立山區農業綜合開發模式,就是要自覺地遵循山區經濟發展規律和生態平衡自然規律,在開發實踐中建立生態與經濟雙重存在的思維,按照生態與經濟協調的原則,運用生態經濟適合度理論,綜合利用山區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實行統一規劃和整體開發,并把開發所形成的產品作為山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興資源,不斷增加山區資源的供給量,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最終實現農業綜合開發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具體而言,就是“和諧、生態、高效”為價值取向。生態效益集約型農業綜合開發模式,是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的高級模式。這一模式既充分遵循了山區經濟發展規律和生態平衡自然規律,又充分體現了山區的生態經濟特點;既注重了對山區經濟系統的科學利用,又注重了對山區生態系統的科學利用。同時,這一模式還將農業綜合開發資源作為山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興資源,強調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性。因此,在實踐中,要根據不同地區生產力水平狀況和地形地貌、交通條件、產業基礎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為我所用。其主要特點表現在:
1.以全面推進山區新農村建設為目標
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與新農村建設具有極強的關聯性。特別是農業綜合開發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和條件,改變村容村貌,增加農民收入,倡導新風文明等方面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日益成為山區全面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抓手和載體平臺,建立生態經濟效益集約型農業綜合開發模式將為山區新農村建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以發展山區現代農業為核心
從某種意義上說,發展山區現代農業就是對山區資源的綜合利用;就是要走生態化、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發展之路。因此,要通過實施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對小流域進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積極為山區現代農業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創造基礎條件。同時,還要在開發實踐中,根據優勢資源確立主導產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立體開發。
3.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指導農業
正確定位政府在促進高效農業發展中的角色,強化引導、指導和協調服務,通過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搭建發展平臺、制訂政策扶持措施等,營造有利于高效農業發展的環境。一是注重吸引農業有效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為“三資”開發高效規模農業制訂項目資金扶持措施,合理確定農業園區用水、用電價格和規費減免政策等內容。二是嚴格按照財政支農“兩個高于”的政策,增加對高效規模農業的資金投入,做大做強市農貸擔保基金的盤子,為高效農業的順利實施提供支撐。三是繼續搞好土地流轉服務,引導土地向有利于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園區集聚。尊重農民意愿,切實保護好農民的土地權益,合理確定土地租金,保證租金及時兌付,加快建立農民土地收益穩定增長的機制。
4.加大投入力度以大資金帶動大開發
丘陵山區開發,“資金”是關鍵,落實資金是山區開發成功的關鍵。“三資”是開發山區項目的重要資金來源。一個成功的農業項目或農業示范園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即“專家的大腦,農民的土地,私企老板的錢”,而資金投入就成為前兩者的紐帶,只有有了投入,項目才能實現“三贏”;專家的新產品、新技術有了推廣之地,農民比以前種地多掙了錢,私企老板也有錢可賺。市政府每年安排500萬元山區開發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吸引三資投入山區開發。幾年來,我們一直十分注重對“三資”投入的吸收。“十一五”期間計劃每年吸納三資投入丘陵山區開發資金5億元,以充足的“三資”資本來確保丘陵山區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5.堅持開發、保護和利用相結合
實施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正確處理資源的開發、保護和利用之間的關系,建立正確合理的利用方針,既是當前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的問題,也是山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長遠問題。堅持“在開發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對于建立生態經濟利益集約型農業綜合開發模式,提高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資源的持續利用率,強化其可持續利用性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四、溧陽山區農業開發新模式概要
溧陽生態效益集約型農業綜合開發模式是溧陽在21世紀以來,通過實踐總結摸索出來,是溧陽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溧陽生態效益集約型農業綜合開發模式其可概括為“政府引導、業主開發、生態高效、富民和諧”。具體地說就是“政府作為山區開發的引導者和服務者,吸引“三資”投入山區開發事業,用工業的理念來管理農業,成立現代農業企業,圍繞山區資源,在注重山區生態效益的同時,積極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達到開發一片山地,建立一個企業,帶動一村農民,造福一方百姓的目的”。
1.堅持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相結合
堅持立足于城鄉開通,推進城鎮建設進程,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同時以市場為導向,推動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比較效益,從而為農民增收開辟穩定的來源。以市場為導向,以城鎮化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以提高效益為主體,通過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增長的集約化程度、市場化程度,使處延擴張式的農民收入增長模式轉變為外延擴張與內涵提高相結合并逐步過渡到以內涵提高為主的農民收入增長方式。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以丘陵山區項目為契機,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大投入、擴大規模提升現代高效農業水平。以項目促調整,以項目帶創業,以項目擴就業,促進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民增收的影響。不斷改善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教育,提升素質,增強技能,提高自主增收意識,逐步形成共謀發展、共建家園、共同致富的良好格局。
2.堅持綜合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
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中,應切實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從開發規劃布局入手,在開發品種選擇、栽植布局、管理措施、肥水利用等各方面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實行在開發中環保優先,環保一票否決制的辦法,做到山區25度以上不開發,水源迎水面不開發,生態保護林地不開發,環保措施不到位不開發的“四不原則”。加快農村電網、交通、通訊、廣電、文教、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搞好退耕還林、還草和坡度在25度以上耕地的改造工作,有效治理荒山、荒坡、荒水,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3.堅持規模開發與整體推進相結合
要突出抓好“四個提升”,促進農業戰略性的結構調整(即抓農產品品質,提升優質、專用產品比重;抓大農業發展,提升高價值農產品比重;抓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村二、三產業比重;抓科技創新,提升高價值農產品比重)在具體措施上主要抓好調整種植業結構,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增收,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推進農業產業化,積極搞活農產品流通,推進科技創新。一是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緊緊圍繞市場來展開,切忌盲目調整造成新的農產品過剩,應著眼于市場開拓,變被動適應市場為主動創造需求,二是突出特色,優化區域布局。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品牌農業,平原地區重點發展優質稻、優質油、優質豬、優質魚和水生菜;丘陵山區突出重點發展果、茶、草食畜禽;城市郊區突出發展設施農業、高科技農業,重點發展“菜籃子”產品。通過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拳頭產品、主導產業。
4.堅持機制創新與業主開發相結合
進一步樹立“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理念,緊緊依靠產業化經營,把農民組織起來,突破加工,做強龍頭,帶動農民增收。大力推進項目農業建設,進一步梳排優勢農業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化工作考核,力爭全年完成招商引資5億元。努力培育競爭主體。重點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水平高、輻射帶動面廣、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加工企業、專業市場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改革完善農業項目扶持方式,自2007年起,市里對全市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項目實行招投標。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繼續健全“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帶動農業深度綜合開發,讓農民更多地分享農業生產各環節的利潤。
5.堅持三資投入為主,財政補貼為輔
推進丘陵山區項目建設,關鍵是投入。近年來,雖然各級財政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相繼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了財政投入農業的力度。但財政資金的投入還是很有限的,必須大力培育更多的社會投資主體,把增加投入作為項目農業建設的硬著子來抓。要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采取多種途徑和形式吸引各類投資者投資農業,不斷擴大民間資本在項目農業建設的占有量,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溧陽市丘陵山區項目在選項時就特別注意吸引多元化投資主體,目前存在有限責任公司、個人獨資企業、合伙制企業、經濟合作社等多種主體。投資資本中有私人資本、工商資本、民間資本。據統計,2006年我市農業吸引“三資”5.8億元,其中丘陵山區開發中吸引“三資”2.8億元。大量三資的引入,加快了我市的山區開發步伐。而同時,丘陵山區項目的財政支持,使業主們能大膽投資設施栽培、規模養殖等,不斷提高他們的市場意識、創業技能,形成全民投資和參與丘陵山區開發建設的濃烈氛圍。
6.堅持重點扶持,打造精品
農業綜合開發過程中注重做到面上開發與重點扶持相結合,根據全市農業區劃布局,在相應地區有重點地扶持一些重點企業,將其扶強做大,使其成為一定區域內農業綜合開發的龍頭。充分發揮其輻射、示范、帶動功能。在一段時間內對重點企業進行連續扶持。2006年溧陽市農業綜合開發實施項目中就有天目湖玉枝特種茶果園藝場、江蘇天目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江蘇陶峰觀光農業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被列入常州市十大農業龍頭企業。全市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已有6家企業被列入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重點扶持做強企業可以使有限的財政投資發揮最大的帶動效應,達到以小投入樹大典型,做開發大文章,獲得較好社會效益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陳浪南,陳景煌.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02(6).
[2]劉娜,戴廣平.FDI與產業競爭力關聯機制研究[J].商業研究,2006(2).
[3]呂光明.國內投資、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3(3).
[4]任永菊.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3(5).
[5]邵永發,賀廣紅.國際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基于地區層面的實證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4(6).
[6]蘇海燕,徐策.FDI對中國經濟發展作用理論綜述[J].湖南社會科學,2005(2).
[7]王成岐,張建華,安輝.外商直接投資、地區差異與中國經濟增長[J].世界經濟,2002(4).
[8]王津港、李水鳳.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影響的計量分析[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5(4).
[9]王益忠,陶奕.外商直接投資(FDI)對江蘇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J].投資縱論,2005(3).
責任編輯:浩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