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而協調好地方與國家整體利益關系則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要求。地方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要協調好地方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的關系,就必須堅持小道理服從大道理、小政策服從大政策、小改革服從大改革的原則,使地方發展既保持正確方向,又充滿活力。
關鍵詞:顧全大局;令行禁止;科學創新;協調原則
中圖分類號:D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05-0067-03
在地方區域發展的進程中,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把握好地方與黨和國家整體利益的協調原則,在唱好地方戲的同時,協調好與國家整體利益的關系。
一、顧全大局,小道理服從大道理
小道理與大道理的關系,說到底就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小平同志在這方面早就有過一系列論述。他把事物的整體、全局看作大道理,把事物的部分、局部看作小道理,并明確指出,整體與部分、全局與局部即大道理與小道理是互相依賴,不可分割的,“大道理與小道理必須弄清楚”。全體統領局部,沒有全體的統領,局部也就會一盤散沙。為此他要求“大家都要從大局出發,照顧大局,千方百計使我們黨和國家經濟發展起來”。“一定要以中央、全體、集中統一作為主導”。否則“就會發生地方主義、本位主義和山頭主義”。[1]事實上,“作為經濟基礎組成部分的社會關系本身是一個整體。如同神經末梢一樣延伸到社會有機體的每一個角落,并不會隨上層建筑的專業化分工而被割裂。”[2]同樣,各地利益與國家的整體利益無法分割。國家和地方之間的物質利益,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利益層次化的表現。地方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的關系說到底是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系,是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要處理好這一關系,就要堅持黨和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當地方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發生矛盾時,地方利益要服從國家整體利益;當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發生矛盾時,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
小道理服從大道理也是實現黨和國家整體目標,推進社會協調發展的需要。我國的整體發展是由一個大目標系統組成的,各地方發展目標與國家發展目標是一個完整的目標體系。在這個目標系統中,有一個大目標與小目標的關系問題。大目標就是全國發展的整體目標,小目標就是各地方目標和部門目標。目標夾角理論認為,在整個目標系統中,目標效果首先看重的不是小目標的實現情況,而是看小目標與大目標之間夾角的大小。夾角越小,說明小目標與大目標方向越一致,整體目標越容易實現;夾角越大,說明小目標與大目標方向越不一致,整體目標越難實現。所以大目標就是大道理,小目標就是小道理。地方發展目標必須服從大目標。各地只有明確和擺正了黨和國家總目標與自己的地方奮斗目標的關系,自覺地把地方的工作目標與黨和國家整體目標聯系起來,通過努力完成地方的奮斗目標來為實現黨和國家的大目標服務,才能防止因目標沖突而出現的不協調。
小道理服從大道理,不僅是最終實現地方局部利益的需要,也是地方各級領導干部應有的工作作風和政治覺悟。為此,地方領導者要識大體、講大局。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善于從政治上觀察、思考和處理問題,站穩立場,明辨是非,做到從大局著眼。凡是有利于發展大局的事應及時、果斷、放手地做,凡是不利于發展大局的事堅決不做。要堅決反對本位主義、個人主義,自覺維護中央權威和中央大政方針的統一性和嚴肅性,確保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確保黨和國家工作部署的貫徹落實。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大道理。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兼顧,就是要從發展全局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的利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調節并處理好各種具體的利益關系,促進整個社會協調發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所以,小道理服從大道理符合國家的利益需要,也符合人民群眾的需要,必須堅決執行。
二、令行禁止,小政策服從大政策
國家與地方的關系既是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也是上級與下級的關系,所以要協調地方與國家的關系,就要堅持下級服從上級的原則。
地方對國家的服從最重要的是政策的服從,因為國家對地方的管理主要是通過政策管理進行的。所以政策的服從也是協調地方與國家關系最關鍵性的原則。一個國家政策口徑必須統一,所以地方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嚴格遵守黨的紀律和國家政策.做到令行禁止,嚴格執行黨和國家政策不走樣。換句話說,大政策統帥全局,各地都要自覺地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各項政策上來,絕不允許為了一方利益借口地方和部門的特殊性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當然,小政策服從大政策,執行黨和國家政策不走樣,并不是說地方就不能靈活地制定地方政策,而是說地方政策要符合大政策的精神,在大政策允許范圍內進行。事實上小政策是為大政策服務的,所以科學制定好地方小政策,可以更好地執行和落實大政策。筆者認為,要使小政策與大政策相協調,必須把握三點:
一是小政策要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首先小政策要有利于推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只有加快發展,才能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為了推進地方經濟發展,各地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可以也必須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地方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其次,小政策要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地方政策要有利于促進地方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協調。要按照十七大報告的要求,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把社會和諧的要求貫穿于全過程,統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統籌人口增長、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統籌先富群體、后富群體和未富群體的利益訴求,把發展的成果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上,體現在充分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上。
二是小政策要與大政策相協調。首先在制定地方政策時,必須在吃透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上,在保證不離開中國社會主義的前提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為此,地方在政策措施制定過程中,要吃透中央文件精神,深入調查研究,進行系統思維,盡量消除與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避免政策打架的現象出現。其次,在政策執行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有關政策、規定和措施辦事。對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如政策界線不清、規定不明等問題,要由文件規定的機關作出統一的解釋,不能隨心所欲,自行解釋,各行其是。第三,對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政策打架的情況,要按照“小政策服從大政策”的原則,及時消除矛盾和抵觸,保證政策統一、行動統一。
三是小政策要服從黨和國家宏觀調控的總體規劃。各地的發展規劃必須在黨和國家總體規劃的框架內進行。要規范項目審批程序,應該由國務院批準的就必須由國務院批準。要自覺服從黨和國家宏觀調控大局,徹底消除地方利益至上的思想,黨和國家嚴令禁止的,就必須嚴格服從黨和國家的決定,不講任何地方理由。
三、科學創新,小改革服從大改革
發展的本質在于創新,發展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發展的速度取決于創新的力度。所以每一個地區都必須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走自主創新發展之路。能否創新,改革是關鍵。改革有大改革與小改革之分。地方改革屬于小改革,黨和國家的改革屬于大改革。但是大改革只是指明了方向。事實上黨和國家改革主要是通過地方改革來進行的。發展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小改革往往是大改革的前提,大改革往往是被小改革撬動的。如果小改革獲得良好效果,遲早會得到上級直至黨和國家的承認,被作為典型而作為全國性的推廣,最終推動全局性的重大改革。小改革可能會有大功效,解決大問題,但有一點我們不能忘記,黨和國家改革的方向、目標、原則、思路是地方改革的決定因素,所以,小改革必須服從大改革,這也是協調地方與和國家利益的重要原則。
小改革服從大改革,要著眼于提高生產力水平。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進步,為推動歷史發展,維護國家整體利益提供了基本的物質保障。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內容,是社會變革的最根本、最革命的因素,一切社會發展最終都要體現在生產力的發展上。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這也是黨和國家大改革的要求。所以地方改革必須有利于提高生產力水平。
小改革服從大改革,要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下功夫。自主創新是發展的關鍵。為此,各地在發揮地方資源優勢,走地方特色之路的過程中,一方面必須加大自主創新的力度,另一方面必須努力在提高地方自主創新能力上下功夫。當然,創新并非獵奇,也不是異想天開,創新要講科學性。科學創新要求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科學創新要求我們善于把中央精神和地方、部門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努力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真正做到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的統一,做到在維護大局的前提下實現本地區、本部門的發展。
小改革服從大改革,實事求是是關鍵。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改革和發展是一個不斷革新的過程,沒有現成的、完全適應本地區的現成道路可走,只有根據地區的實際和市場的變化,不斷地進行探索,才能拿出新辦法,走出新路子。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思維突破”,也就是說要沖破單一的、傳統的思維模式局限,建立新的求異思維、立體思維模式。所以,要改革,就必須排除固有的思維模式,徹底排除固有經驗或“前活動范式”的影響。但是改革并不是隨意思維,真正的改革必須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在尊重事實、尊重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內容。只有在“求是”的基礎上改革,用創新的精神來“求是”,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由此,地方改革必須從實際出發,按照中央和國家的要求,在實事中求“是”,自覺把改革與尊重客觀實際和客觀規律有機地統一起來。那種借口“改革”而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遇著“紅燈”繞道走,搞“自我保護主義”的方法,不是改革,而是胡想胡來。
小改革服從大改革,必須突出模式創新。從一個地區的發展來說,地方發展模式的創新引導著地方發展的方向。有關研究指出,要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我們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很多,其中的癥結之一是傳統發展模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如,從增長方式看,我國以低成本、低價格為主的傳統競爭優勢正逐步削弱;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日益突出;資源制約加劇,環境壓力加重,高消耗、高排放的產業結構亟待調整。從社會結構看,社會流動性趨勢日益增強與城鄉分割的矛盾進一步加大;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要求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進一步顯現;隨著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社會階層分化與社會利益協調機制不健全的矛盾進一步凸顯。從體制機制方面看,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優化配置的趨勢進一步增強;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與日趨激烈的競爭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進一步突出;有利于增長方式轉變的考核評價機制、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節約利用機制、激勵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亟待健全;社會利益表達機制、協調機制和保障機制亟待完善。可以說,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所以小改革服從大改革還是要在地方發展模式上大做文章。□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周漢華.社會分工與立法——對機構改革的一點建言[N].經濟觀察報2003.01.20.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