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謝桃坊先生,是一個在詞學界享有盛譽的知名學者。他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然最能代表其學術功力和成就的是其詞學研究。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宋詞辨》,這是關于宋代詞人評論和詞學史研究方面的專著。2007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宋詞辨》的姊妹篇——《詞學辨》,這是其對近百年詞學研究中疑難問題的清理和探討,收其近年的學術論文32篇,分為詞體研究、詞學批評、詞林考證三大部分。
詞學雖經歷代學人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令研究者感到棘手和困惑,如詞體的起源、宋詞的流派、詞體的分類、詞韻的分部與入派三聲、詞樂的重構、詞體的文學性質等。謝先生以極大的興趣對這些學術難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對于這些疑難問題,他有獨特的治學個性:不依傍前人,大膽懷疑,喜好自我開拓,研究視角非常敏銳地投向文學史家們所忽略而又有較高價值的問題,喜作前人未作或別人不愿意做而又有價值的題目。如宋代詞人用韻的情況。是一個頗感棘手的問題。一般認為,以清人戈載的《詞林正韻》為標準;但實際上宋詞的用韻與《詞林正韻》存在差異,并不完全吻合。這一現象引起了謝先生的密切關注。南宋詞人朱敦儒曾試擬詞韻,但詳細內容因其文集已佚不得而知。謝先生根據元人陶宗儀的《韻記》提供的線索,對朱敦儒現存的三卷《樵歌》的用韻進行考察,復原了朱氏的詞韻十六條,重現了宋詞用韻的實際情況。通過復原朱氏的詞韻,他發現《樵歌》的用韻體現了宋人依口語協韻的習慣,朱氏的詞韻十六條與戈載的《詞林正韻》存在較大的差異。如灰韻。朱氏將其單列一部,沒有與支、微韻合并;戈載于第三、四、五、八、九、十、十二部所附的入聲派入三聲,在朱氏韻中并不存在。他的這一發現。一方面喚醒學界重新審視《詞林正韻》確定的標準,另一方面又為解決詞韻分部、三系陽聲韻和入聲韻等問題提供了新的證據材料。這體現了他獨到深邃的學術洞察力,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宋詞有無流派,是否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婉約派和豪放派,或者按其風格類型劃分成若干流派,這也是詞學界長期爭論的問題。《宋詞的流派問題》一文,謝先生在充分占有宋詞文獻的堅實基礎上,從歷史追溯與詞學辨析兩個方面入手,認為宋代詞人并無流派觀念:宋詞分為婉約和豪放兩派,是詞學史上的一種誤會或附會:近世詞學家對宋詞流派風格的種種劃分,都是缺乏文藝理論依據的,因而也是不科學的。以上意見,乍看令人難以接受。而實則有著它們堅實的理論和文獻依據,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本世紀詞學界所遇到的難題。
近世的大學者王國維、梁啟超,雖非詞學專家。僅偶爾涉足詞學,但在理論與方法上都對現代詞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試評王國維關于唐五代詞的研究》中,謝先生對王國維關于唐五代詞的研究中的失誤與偏見、創見與猜想做了重新的審視和檢討,既指出王國維整理唐五代詞存在的疏失,同時又肯定了他帶有審美偏見的敏銳的藝術見解。謝先生特別贊賞王國維在敦煌文獻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他所注意到的敦煌曲子詞在詞史上的重要意義。謝先生認為:王國維的這些精深創見很值得我們重視,這對我們研究詞與燕樂、聲詩的關系、詞的起源、詩詞的界域這些具有爭議的問題很有啟發意義和理論價值。梁啟超不是專門的詞學家,但其方法對詞學有深遠影響。謝先生《梁啟超的稼軒詞研究之詞學史意義》一文,全面探討了梁啟超的稼軒詞研究及其影響,對梁啟超的詞學研究做了十分準確的定位。其立論新穎。視角獨特,于平凡中見出奇特,頗能顯現作者的學術識見。
謝先生不喜作校勘、注釋等古籍接理工作,但有深厚的考辨興趣:因為考辨工作最富于創造性,可以產生新的證據。這正好符合先生喜歡挑戰、好尚新奇的學術追求。他偏愛考辨工作是因為“古典文學研究者若僅利用別人的考辨成果去作理論的闡發或批評的依據,則表明其研究是不深入的,可能會出現以錯為錯、一誤再誤的弊病,其理論批評是缺乏堅實基礎的”。他對考辨工作極為審慎,從構思到完成是頗費斟酌的,有的斷斷續續長達數年。難怪他的考辨總會有新的收獲,總能找到新的立論依據,并最終導致對某一問題研究的突破。他的許多考證文章,頗有乾嘉學派的遺風,以廣博的專業基礎和過硬的基本功以及科學的研究方法取勝,多有糾正前賢的創獲。他的《吳文英事跡考辨》、《姜夔事跡考辨》、《歐陽修詞集考》、《張炎詞集辨證》、《魏了翁詞編年考》等考證文章,皆自成一說,深為詞學界所重視。如詞人吳文英的生卒年,向無明確的記載,身世也撲朔迷離。周密《浩然齋雅談》謂翁元龍“與吳君特為親伯仲”,后出嗣吳氏。謝先生的《吳文英事跡考辨》,在大量可靠文獻的基礎上,力辨其非,糾正了前人的誤說。王灼的《碧雞漫志》在我國古代文學、音樂、戲曲和科舉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王灼一生淡泊功名、隱居不仕,其生平不見于正史,因此其生卒年月、行跡、著述鮮為人知。謝先生的《王灼事跡考》,根據現存王灼的作品,并參證有關歷史文獻和地方文獻,對其籍貫、生卒年月、行跡、著述進行了鉤稽探索,其中的某些論點雖不是最終結論。卻填補了王灼研究中的一項空白。
總之,謝先生的考證文章,立論謹嚴而又別具只眼。富有創新精神、批判意識與實事求是之風。其運筆行文沒有一般考證之作的沉悶呆板,饒有趣味,使讀者在津津有味的閱讀中去認識問題的真相和本質。他所考證的成果多被征引,不少被袁行霈先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之《中國文學史》所采用或列為重要參考資料。他的《詞學辨》這部富于個性見解、具有開創意義的學術專著,適應了當今詞學發展的趨勢,體現出勇于探索的精神,能夠經得起歷史和學術嚴肅的檢驗。
作者: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昆明)講師,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