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江,在泉州市區“東北二十里,納境內諸山溪之水及惠安縣西北之水,流經府東入于海。群山逶逝數百里至江而盡。唐宣宗微時游此,謂山川勝概有類洛陽。江因以名。”洛陽橋就坐落在江的入海口,“始造于皇幸占五年月庚寅,以嘉裙四年十二月辛未訖工”,即興工于公元1053年,完工于公元1059年。
一、惟有奇跡多傳說
洛陽江入海口,風高浪急。在洛陽橋建造之前,因渡江而不幸罹難的人屢屢皆是。洛陽橋的修造,極大地方便了洛陽江兩岸的交通,成了往來商旅與當地居民眼中的奇跡。世代的口耳相傳不斷地神化著洛陽橋的修建奇功。主持修造洛陽橋的蔡襄也不斷被民眾善意地神化。人民群眾豐富的想像力逐漸為洛陽橋的修建構造出一組完整的傳說。
“萬安橋未建,舊設海渡之人。每歲遇颶風大作或水怪為祟,沉舟被溺而死者無算。宋大中間某年月日。濟渡海者滿載至中流,風作。舟將覆。忽聞空中有聲大云:蔡學士在。宜急拯之。已而風波少息。舟人皆免于溺,既渡,舟人細詢同渡之姓,一舟皆無,止有一婦之夫乃蔡姓也。時婦人方娠,已數月矣。舟人心異之,往而白其母。其母亦惑眾人之言,亦以為異,即發愿禱于天,曰:吾今懷娠,若生子,官果至學士,必造輿粱以免病渡之苦。后生子,即蔡忠惠公。以狀元及第,后出守泉州。伊時,蔡母心記早年的許愿,頻頻督促蔡襄修建洛陽橋。這個天佑學士,蔡母許愿的故事。為洛陽橋的故事作了一個長線的鋪墊。蔡公造橋不僅居功奇偉,故事還有蔡母賢、蔡公孝的教育意義。”
“泉州府城東北跨洛陽橋。一名萬安橋,郡守蔡襄建。長三百六十丈,廣丈有五尺。先是海渡歲溺死者無算。襄欲壘石為梁,慮潮漫不可以人力勝,乃遺檄海神。遣一吏往,更酣飲睡海屋,半日潮落而醒,則文書已易封矣。歸呈,寰啟之,惟一醋字。襄悟日:神其令我廿一日酉時興工乎。至期,潮果退舍。凡八日,夕而功成,費金錢一千四百萬。”這個故事,反映了部分人無法理解洛陽橋的修建過程,就把它歸于神助。其實以當時漁民和海商對潮汐的掌握,是有可能把握住這個退潮機會建造石橋的。但是,一個美麗的傳說,更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那時生活在大海之濱的泉州人也許更樂于有這個浪漫故事。
“呂洞賓入峨眉山采藥。著詩云:太乙官前是我家,詩書萬卷作生涯。春風醉酒不歸去,落盡碧桃無限花。五百年后當遭雷厄,洞賓化青蛇,隱于泉州蔡襄爐內。襄镕爐讀書。一夕雷震,判官云:雷部速通,無驚宰相。天用開霽。洞賓出揖曰:蒙君福蔭,謝以筆墨。采人嘗譏襄曰:兩打衰雞形。襄即曰:腳下有龍鱗。五更高聲叫,驚起世間人。后登科,仁宗朝為學士,出守泉州,造洛陽橋。以洞賓筆墨為檄,使隸之海若而告之。隸曰:茫茫遠海,何所投檄,買酒酣飲,醉臥海涯。潮落而醒。則檄已易封矣。襄啟閱之,惟一醋字。襄曰:神示我矣。廿一日酉時興工乎。至期,潮水果退,三晝夜不進。其日犯九良星,寰策馬當之曰:你是九良星,我是蔡端明,相逢不下馬,各自奔前程。遂興作無忌。或上言擅開官庫,襄謝恩詩云:得饒人處且須饒,曾借龍王三日潮。十萬貫錢常在世,我王恩在洛陽橋。上許之。橋成時,人以詩頌之,曰:疊石為橋與路通,惠安之北晉江東。幾時募化千謇寶,一旦緣成萬載功。五足欄干遮巨浪,雨頭華表鎮危險。往來無限行人口,日月齊休誦蔡公。”這個故事不僅于蔡襄遺檄海神處的筆墨有講究,而且還褒揚了蔡襄少時的胸懷與后來的氣魄。
三個故事讀下來,一氣呵成。傳說優美而簡潔地把洛陽橋梁的修建說得有理有據,有聲有色,有始有終。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比如遺檄海神的事,本屬于另一個蔡公的傳說,卻附會于此。這里姑且不論這個傳說。不過。這卻讓洛陽橋在歷史的煙波中更朦朧,更迷人,更美麗。
二、往來憑欄詩詞稠
泉州,自古以來就是福建的重要都會。而洛陽橋正是泉州北面的交通要道。文人墨客、官宦學士往來泉州,憑欄之間總有諸多感慨,也就為后人留下了許多詩詞歌賦。比如宋代陳傅《題泉州萬安橋》:“跨海為橋布石牢,那知直下壓靈鰲。基連島嶼規模壯,勢截淵潭氣象豪。鐵馬著行橫炮漠,玉鯨張鬣露寒濤。縑圖已幸天顏照。應得元豐史筆褒。”
明代謝肅《萬安橋》:“萬安橋在泉南郡,驄馬來對踏淼茫。群柱直排滄海浪。夾讕橫截洛陽江。荔花洲島春花島,榕葉亭臺曉日蒼。浩想蔡,能濟險,轉因驅石笑秦皇。”
清代杜臻《洛陽橋》:“零雨過溫陵,陰寒海氣蒸。蚶江波浩淼。獺窟勢奔騰。賴有津梁渡,寧忘砥柱能。君謨祠宇在,利濟至今稱。”
姚瑩《題洛陽橋》:“百丈長虹駕海湄,一天斜日照豐碑。往來十栽泉州道,又是橋邊水落時。注:俗傳宦者過橋,值潮長為吉,以此為驗。”
史夢蘭《閩》:“洛陽江上跨長虹,萬古橋梁記蔡公。偏是世人好奇異,常將醋字許神功。”
這類直接題詠洛陽橋的詩詞不勝枚舉。此外,在許多文人官宦的文集中。還有更多的白賦詩與贈予詩,記述他們自身或親友上任、去職、高升、降級時離開或來到泉州的感覺,都提到他們或想象或親歷的洛陽橋的景致。這些關于洛陽橋的詩詞或描述海景的絢麗,或驚羨洛陽橋的雄偉,或追慕先賢事跡,或借事興思。或對景抒懷,以重彩涂抹出一個文意盎然的洛陽橋,千百年來令人回味無窮……
三、長虹亙海須賴修
一般認為,洛陽橋能夠久亙悍海是由于它優秀的結構設計,即橋基采用筏形基礎,并養蠣以固基。所以,這座中國首座跨海大橋的設計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人們也就想當然地認為這就是洛陽橋留存至今的原因。其實。洛陽橋能夠久亙海上,是由于歷代的不停修護。正是這歷代不輟的維護,才有今日洛陽橋的雄偉依舊。目前為止,有史可考的維修就有27次,時間跨度也近千年。從洛陽橋開始修建的公元1053年至上個世紀末的1993年,大約平均35年就有一次維修。這個數據還未包括泉州海洋經濟甚為發達的元朝時期的資料。
2007年7月11日《參考消息》第16版《外電熱議長城當選“新七大奇跡”》一文中,說到,“長城蜿蜒數千公里,穿越中國北方十幾個省和地區。有些地方的城墻年久失修,有些則被村民拆下來建房子”。洛陽橋也有相似的經歷。“《明一統志》:泉州土產蠣房,晉江縣洛陽江出”。洛陽橋周圍更是盛產牡蠣。蠣黃肉,“炙食甚美,令人細肌膚美顏色。海錯大約損脾,獨此補益,且其味亦冠海錯。予于閩中,備嘗海產,無如此味之佳”。但也正是由于這個美味的誘人,養蠣固基的洛陽橋基頻頻遭人濫挖。長期在海邊生活的人都知道,牡蠣釃石而生,如果從來不去挖取它,它可以非常牢固地生長在石頭上,從而極大地堅固洛陽橋的橋基。不過,挖過一次后的牡蠣,雖然第二年還能在石頭上生長出來,但是它卻不能牢固地生長在石頭上,只要輕輕拿鐵板一剝,大塊大塊的蠣房便會應聲而下。因此,看上去是長有密密麻麻的蠣房的橋基其實不堪一擊。宋時“元豐初,王道祖知州,奏立法,輒取蠣者徒二年。”這是有鑒于挖取洛陽橋基蠣的一種防范措施。
處于潮災嚴重,地震頻繁地區的泉州洛陽橋,采用了優秀的筏形橋基的設計,開創了中國跨海大橋的設計與建造先例。它的這個優秀設計,在生物學與建筑學理論上都是幾近完美的;但是,現實生活的復雜考驗又可以擊垮任何優秀的設計或宏偉建筑。正如長城的磚瓦被人挖去建房一樣,洛陽橋的固基蠣房也常被人取去啖食。我們無須去抱怨那些人的行為,因為他們行為的本身就屬于其時代的歷史局限性。我們慶幸的是由于古人不輟地翻修,才保存了洛陽橋這個偉大的建筑工程。
洛陽橋頭濤聲依舊,亙海長虹歷久彌新。新千年的洛陽橋亟須你、我、他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去盡心保護與翻修,去8保存這個具有美麗傳說、詩情洋溢、血汗凝結的千年建筑奇觀、文化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