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這次“受傷”了。國資法一審,國資委被定位為單純出資人。這就是說,它的權力將受限,更“要命”之處在于,它的一切行為將被規范。老板加婆婆變身純老板,國企領導自然該成為“打工仔”。
眾所周知,傳統體制下的國企領導絕非打工仔,他們幾乎享有著老板的權力,而且他們很可能不必為企業的經營狀況負責。主要因為,國企領導往往是行政任命,他們首先是政治家而非企業家,所以我們看到國企領導都享受著不同的級別待遇。這無疑為官僚主義提供了溫床,而官僚主義顯然是企業盈利為本的羈絆。政企分開已強調了多年,然而時至今日,一些國企領導依然有著較高行政級別,甚至還存在行政領導兼任國企領導的“奇觀”。這些國企的領航者是向上級負政治責任,還是承擔企業的經濟責任?
國資委這次“受傷”,其實是一個重大契機。它意味著,國企領導們將走向純粹——他們有機會從政治家、企業家的雙重要求壓力下解放出來,全心全意謀求國企效益。當然,這一切需要強有力的公司治理制度設計。
首先,國資委要真正做到履行出資人義務。這就意味著,國企領導的選派、更換權力完全在國資委,而且國資委的選派限于董事、監事。選派的過程應該公開、市場化,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杜絕隨意的行政任命。至于決定管理層,當然是董事會的權力。2007年國資委招聘22名央企高管,這種方式只能是過渡。
其次,國企領導的行政級別要徹底取消。這不是釜底抽薪,而是讓他們做回自己——企業家,從而真正為出資人服務、對出資人負責。同時,謝絕官員兼任、掌控國企領導。至于國企領導棄商從政,屬于個人自由。
第三,既然國企領導是企業家,那就切實給與他們企業家的待遇。國資委主任李榮融透露,目前央企負責人的最高年薪為118萬。比較來講,這確實不算高。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公務員分配收入方式制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設置了績效年薪,隨著國企領導成為企業家,股權激勵等也應適時推出。正如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所說,企業家是推動企業運轉的心臟。對于心臟,我們有理由給與特別的關注。
國企領導欲真正成為純粹的企業家,還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國企領導自己的觀念、自我定位。再好的制度,缺乏相應素質的人去匹配,其效果必不見樂觀。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央企)總經理、黨委副書記范集湘的觀念值得我們贊賞。“我應該定位為職業經理人”范集湘說,“這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更是國企領導人從思想方法到價值目標上的一次脫胎換骨”。職業經理人,那就忠實勤勉地替出資人干活,否則,將被炒魷魚。
話說回來,即使國資委真的法定為單純出資人,這也并非它的受傷,而應該視作它找到了自己應扮的角色。趁此東風,國企領導能完成從多重身份向優秀企業家的涅,這無疑會十分有助于國企改革發展。
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而立之年的改革開放,表情更加從容,步伐更加堅定,呼吸更加勻稱,目光更加堅定。此時,一些醞釀已久的改革舉措必將不斷向深處推進。政企徹底分開就是其一。相信隨著更多國企領導成為職業經理人,社會生產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