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新之
作者為財經作家,新之堂咨詢傳播首席顧問,長期致力于研究中國的營商環境和公司案例
史玉柱和馬云身上的這些令他們看起來更有人格魅力卻不那么符合一個資本市場所要求的上市公司董事會主席形象的言行特點,也許恰恰是他們今天站在世界之巔的原因所在
2008年伊始,中國企業界的狂歡也接近高潮,兩家互聯網公司在海外的成功上市,數額之巨大,把所有人的精神刺激到極點。傳奇企業家史玉柱的巨人網絡在紐約上市,現在這個靠網絡游戲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市值已經達到40億美元。而馬云創辦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第一天就股價狂飆,阿里巴巴在首次公開招股中已融資116億港元(15億美元),這也是創造了自2004年Google上市以來最大的上市神話。
這樣非凡的成功,令馬云成為最新的互聯網英雄的代表,他的創業故事更經常性地被提起。馬云經常強調說,自己是一個普通人,普通到街頭一抓一大把的那一種,他能夠成功,是因為運氣特別好。很多人相信了他的說法,問題是,個人的成功也許是碰運氣能碰出來,那么一家企業的成功是碰運氣能碰出來的嗎?小企業的成功如果能碰運氣出來的話,那么在將企業從小做到大的道路,也是運氣嗎?
斯坦福大學的兩位學者柯林斯(James Collis)和波拿斯(Jerry Porras)曾經在他們后來被奉為商業圣經的著作《基業長青》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在同樣的條件和同樣水平下,經過幾十年后,一些公司會得到長足的發展而另一些卻逐漸衰落?”
研究中國企業問題的專家姜汝祥有這樣一個觀點:“中國公司正在進入一個從高速發展轉變到持續發展的新階段,而一個公司持續發展的進程是以制度和獨特文化的建立、鞏固為標志的?!?/p>
在史玉柱和馬云的身上,有著許多戲劇性十足的情節。例如史玉柱獨創的腦白金式營銷方式至今仍是中國電視觀眾心中永遠的夢魘。而“征途”上市未久就遭遇到了美國市場的訴訟阻擊,更是令這位中國神奇大俠狼狽不堪。馬云為了推銷中國供應商所組建的上千人的營銷隊伍和電話轟炸的營銷方式,至今仍然得不到互聯網界的認同;而他的好發大言和好斗性格,也一直使國際五百強的一眾常青藤CEO掌門人敬而遠之。
史玉柱和馬云身上的這些令他們看起來更有人格魅力卻不那么符合一個資本市場所要求的上市公司董事會主席形象的言行特點,也許恰恰是他們今天站在世界之巔的原因所在。當梅格·惠特曼親自助陣的ebay最終敗走滬城,而帶著微軟成功光環的李開復把氣勢如虹的google在國內打造成不倫不類的谷歌的時候,資本市場別無選擇,只能暫且相信,在中國這個市場上,也許正是那些草根企業家身上閃現的中國因素,才是真正的制勝點。問題是,資本市場可以暫且相信,姑且相信甚至一直就這么相信下去,我們真的能將這些成功商業案例奉為中國夢的經典嗎?
事實上,對于缺乏公信力而又太容易賺錢的中國企業來說,擁有自己清楚和完整的(最好是獨特的)企業制度,也就意味著完成了一個價值觀體系的建立和企業精神的塑造。這才是企業家對企業所能做到的最大貢獻,這對于企業的持續性發展功莫大焉。而不僅僅是帶領上市提攜員工致富那么簡單。
正如你我所見,現今所處的市場和競爭環境瞬息萬變,企業僅僅依賴單一的定位越來越難以持續性發展。就算今天的藍海,也不能保證明天不會變為紅海。傳統的定位戰略思維并不能應付新的和復雜的競爭環境。博弈論 (game theory)比定位論在理論上有所進步。因它看到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里,競爭優勢往往只是短暫的,競爭行為是因競爭環境,尤其是因競爭對手行為而改變。可能,博弈論最大的缺點是它只能告訴你 “在哪里競爭”,卻忽略了回答“如何去競爭”和“在何時競爭”兩大關鍵問題。中國的企業家需要建立新的戰略思維,它的指導思想是:及時調整定位更加必要。
與以往制定戰略的“定位——守住定位”的主導思想不一樣的是,現在的戰略設計趨勢正從強調“戰略定位”轉向強調“調整戰略定位的戰略能力”。馬云和史玉柱們,做好了迎接這樣挑戰的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