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宇峰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浙江利捷咨詢首席經濟顧問
一個國家的研發投入是個長期的、持續的投資過程,它的充分性還有賴于一個有效的微觀發生機制配合實施
當今世界上最權威的科學類雜志非美國的《科學》(Science)和英國的《自然》(Nature)莫屬。雖然中間也有些造假丑聞的爆料,但它們仍以驚人的事實性和邏輯性征服全世界的科學家和普通大眾。最近一期的《科學》雜志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高調發表了執行社長艾倫·萊什納和沃恩·圖雷基安合作的一篇題為《中國科學在進步》(Chinese Science on the Move)社論,高度評價和展望了過去、現狀與將來的中國科研投入實力。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在全球“國家研發資金”排名中已超過德國,升至第3位,僅次于美國和日本。中國目前是世界上科學研發投入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與此同時,中國對科研的大規模投入不但會給中國的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實惠,而且也會世界的其它國家帶去很強的外部性和溢出效應。
《科學》雜志上的這篇社論對于正在轉折點上突破的中國人來說,無疑是個利好的信號。當然,對科研的高投入、高產出也是我們大部分人的想法。高的RD(即研發)投入,必然會帶來高的經濟回報,也就有了高的經濟增長,似乎科技強國已經近在咫尺。因此,為了在未來十年之內構建“創新型國家”藍圖,我們的直接手段就是加大對科研項目的大規模投入。2006年2月9日,國務院授權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年)》。該綱要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經濟增長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要從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會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要從1.35%提高到2.5%。以目前的國內生產總值計算,中國每年在研發資金上投入應該超過1000億美元以上。遺憾的是,如此巨額的科研經費并沒有使中國科研的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發生明顯的好轉,經濟上的產出也就更加不用說了。
要使科技對經濟產生持續的長期正作用,重要的不在于量的增加,社會經濟的微觀基礎同樣可不忽略,這也就是說它的投入方式和發生機制是其中的關鍵。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我們國家的RD投入主要還是依靠政府投入的形式,企業的研發投入仍然微乎其微。科技強國不僅是個國家層面的建構過程,更是一個國家、企業與個人的互動性過程。要不很有可能由于高昂的監督成本和實施費用,陷入腐敗、造假等科技丑聞的黑洞之中。再多的科技投入也只能是打水漂而已。
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一個非常長的滯后期。在如今這個財富激增、市場仍存在普遍盈利機會的社會中,大家盯住的往往是那些“短、平、快”的短期投資項目,而對那些具有長期投資效應的研發沒有太多的興趣。其實,根據現代經濟學家的一些研究來看,RD投入的經濟貢獻雖然對社會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大有裨益,但更大范圍的社會經濟貢獻是通過教育、培訓等內生性手段來完成的。教育不僅能改變人們對于社會投資的“短視效應”,讓更多的資本流入到對社會長期投資的研發過程中,同時這些教育培訓機制也切實地提高社會整體人員的知識結構和科技再研究的能力。因此,在大規模RD投入的同時,還需要有與之配套的教育機制,才能產生良好的擴散效應。客觀地說,雖然我們這些年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其真正的擴散外溢功能仍是值得懷疑的,而另一方面的精英篩選功能更是消耗殆盡。
對于已經投入巨額研發投入的中國來說,長期投入并且加大力度,同時創建良好的研發投入環境引致更多的企業、個人加入這一行列中,可能是未來幾十年中國政府的最佳策略。畢竟研發投入還不是一個簡單的產品生產過程,馬克思從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哲學在這里可得到最完美的佐證。
總而言之,一個國家的研發投入是個長期的、持續的投資過程,是長期高速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它的充分性還有賴于一個有效的微觀發生機制配合實施。這些對于正在加強研發投入、科技強國初期的中國來說,特別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