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根生
作者為《南京日報》要聞部負責人,江蘇省雜文學會副會長
中國的休閑制度正盡力向“生態和民本”回歸
記得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公布后,一時媒體上議論紛紛,立即引起強烈反響。對國家有關部門把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更多人表示贊成。
有學者撰文闡述了“今天我們為什么還要過傳統節日”。文章說:中國有許多傳統文化,現在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幾乎每一分鐘都有民間文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崩壞和消逝,搶救與保護它們,已經迫在眉睫。所謂國家意識,在空間上的體現是領土,在時間上的體現便是傳統節日。我們要像保衛領土完整一樣,繼承傳統節日,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傳統節日包含著無窮無盡的民族情感,我們應當站在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度來認識并重建中國節日文化。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民族,節日文化十分發達,影響較大的有春節、立春、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除夕等。這些傳統節日的意義也都已超出了單純時序層面,更多昭示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取向。重視傳統節日,也確實能喚起人們對親人、家庭、故鄉、祖國、民族精神的認同,增進民族凝聚力。但“要像保衛領土完整一樣,繼承傳統節日”,把幾個傳統節日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上升到“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度”,總讓人感覺到太“拔高”,也有些沉重和悲壯。
其實,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洋節,其意義都并非一成不變。一個共同點就是,節日正變得越來越歡快喜慶。節日不論以何種名目出現,除了反映出民族傳統及道德風尚等內容外,更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從這個意義講,洋節也好,傳統節日也好,都是我們尋訪幸福的一個出口罷了。好比元旦,作為一年首日,這個節日讓所有人充滿期待。在辭舊迎新之際,人們美好的祝愿如水銀瀉地:祝愿平安、吉祥、新氣象……這種源自對美好生活的祁愿和祝福,使人們彼此心意相連。無論你是誰,無論你身在何方,都會因這個節日和各種祝愿,因期盼美好未來而情動于衷,并因此多了分快樂。又如圣誕節,也早已超越了“紀念耶穌降生”之意,多了歡樂和祈望。
今天,市場經濟給了我們更多個人自由,也帶給我們不少孤獨感;社會財富日益豐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快節奏工作和激烈競爭之下,我們的神經也越繃越緊。想一想,你已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在午后的陽光下享受閱讀;你已多久沒和好友清茶一杯,輕松談笑;你已多久沒有徹底放下手頭工作,真正給自己一段閑暇……在喧囂和壓力之下,那些看似無關緊要卻直接關系著幸福的生活細節,正一天一天漸行漸遠。土節也好,洋節也好,給了我們融入親情友情的時機,給了我們尋訪幸福感的最好理由。
我之所以更愿意把節日當成幸福出口,是因為在今天,休閑已不只是有閑階層的吃喝玩樂,更成為全民共享的基本權利。盡管休閑產業的經濟效益令全球商家垂涎不已,但是當未來人類生命的50%都是閑暇時間時,休閑之意義已不僅在于它的經濟效益,更在于它已成為人全面自由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只有當人們擁有充分的閑暇時間,才有可能終身進修,提升人力資源質量;也才有余力參政議政,實現民主法治。真正意識到休閑已成為人們一種基本權利,我們才能想方設法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休閑需求。比如,完善與休閑相關的法律環境,保證“帶薪休假”不會淪為一紙空文;提升管理能力,有效監督休閑設施合理運用
總而言之,我們應從法制層面,從社會管理層面,從城市建設層面,使每個節假日都成為人們的幸福出口。至于眼前這三兩天假日調整,實在只是漫漫長路上的一小步。比起最終效果,更有期待價值的,或許是背后透出的轉型信號:中國的休閑制度正盡力向“生態和民本”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