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的股份化改造以及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會制度建設,無疑是中國企業體制的一種巨大的變革
三十年來中國的企業形態和企業制度可以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可以從企業所有制結構和企業組織形態結構兩個方面表現出來。
三十年前是國家所有制和國有企業一統天下。1978年中國4237億元的工業總產值中,國有控股企業占77.63%,集體企業占22.37%。2006年中國316589億元工業總產值中,國有控股企業和集體企業分別占31.24%和2.90%,其他經濟類型占65.86%。
三十年前中國沒有現代企業制度意義上的公司制企業,而2006年中國已經有14133家股份有限公司和172748家有限責任公司,分別占工業企業單位總數4.68%和57.21%,工業總產值則分別占總數的12.94%和51.25%。
就“國有企業”來說,三十年來其管理和治理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至少在形式上是這樣。1978年之前國有企業的領導體制是歷經了生產行政工作的廠長負責制(1951年開始到1956年)、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1956年開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間的“革命委員會”一元化領導以及之后恢復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
在1994年根據《公司法》進行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造試點之前,主導性治理結構是廠長負責制,1980年開始試驗,1984年開始推廣,1986年和1988年分別由《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廠長工作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確立其法規和法律依據。
如果說變化還是在傳統企業體制下的一種管理結構的變化的話,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國有企業公司化改制則開始具有了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含義。國有企業的股份化改造以及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會制度建設,無疑是中國企業體制的一種巨大的變革。相對傳統的管理結構變化來說,目前這場根據現代公司機關(股東會、董事會等)設置進行的國有企業治理結構改革,帶來了中國國有企業行為的很多實質性變化,就是從行政機構附屬物逐漸變成了市場經濟中的競爭主體。盡管中國國有企業的股權多元化和分散化以及董事會集體領導替代“一長制”還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畢竟是已經“在路上”了。
當然盡管我們要對這些年中國國有企業的發展和公司治理改進給予充分的肯定,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其種種的不足。形式上的董事會距離實際發揮作用還有很大的距離。“面談40分鐘就投資入股兩個億”這種現象的存在,令我們對掌握國企資源大權的那些“一把手”的自我約束和道德水平不敢寄予厚望。董事會制度的真正到位,也同樣不能寄托于“一把手”的開明領導,要由強有力的股東行動和強有力的法律支撐。
公司制企業將管理權賦予董事和職業經理人之后,需要有強有力的法律支撐才能防范董事和職業經理人的行為不忠和瀆職。有了“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的法律之箭以及“商業判斷準則”的法律保護之后,董事和經理才能真正對股東負責,同時又有足夠的自主權經營管理公司。
對于公司制企業的發展與壯大來說,沒有法律的支撐是不行的,但是僅僅有法律的支撐而缺乏基于股東行動的市場約束也是不行的。只有健全的資本市場和積極的股東行動,才能對董事和經理人進行有效的篩選和獎懲,才有競爭和優勝劣汰,才有優秀企業家和優秀企業的更大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