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與商人的角色沖突,羈絆了張繼升前進的腳步
2008年的情人節,對三聯集團董事長張繼升來說,是一個黯然神傷的日子。
數年前,張繼升經過千辛萬苦重組了鄭百文,并把它改為三聯商社,從而使自己在資本市場聲名鵲起。但2月14日這一天,在資本大鱷黃光裕的兇悍伏擊下,張繼升卻失去了往日的威風,讓三聯商社的控股權眼睜睜地從手掌心滑落。
遙想五六年之前,中國家電連鎖零售業內“三張”并馳(三聯的張繼升、蘇寧的張近東、國美的張裕民),而張繼升是當時當之無愧的老大哥。而今天,這個排序完全倒了過來——一直潛伏的黃光裕浮出水面,取代了其妹夫張裕民,在全國進行了迅猛的擴張,并在近年開動并購戰車,連續吞并了永樂、大中等“地方諸侯”,大有一統中國家電連鎖零售業天下之勢;張近東稍遜風騷,卻也南征北戰,成為緊追國美電器之后的全國性家電連鎖零售企業;而當年的老大哥,卻一直偏安一隅,錯失良機,把大好河山拱手相讓于小弟們,甚至落得今天被收購的境地。
有人用“書生意氣”來概括張繼升的性格和行為。那么,“書生意氣”四個字,是如何讓張繼升從寒酸清貧、到意氣風 發、再到坐擁愁城的?
書生下海
張繼升是一個典型的書生。愛讀書、愛思考問題,是張繼升最大的特點,出生于1950年的他,在山東的農村長大,并當過5年的民辦教師。卑微不墜青云志,1978年恢復高考時,他考取了山東師范大學,并在畢業后成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師。而3年后他又邁進了濟南市社會科學院的大門。作為一名研究人員,似乎成為書生張繼升最好的歸宿。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對張繼升和他的國家來說,是一個激情迸發的年代。張繼升對中國的諸多經濟現象進行了苦苦的思索,對價值規律、勞動力市場化、住房制度化、交通經濟、能源經濟等進行了深入研究,成為中國市場化改革和市場經濟最早的倡導者之一,寫出了諸如《價值規律在我國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我國究竟應該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等研究文章。大有“書生意氣,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激情豪邁。對此,他至今仍引以為傲:“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當時所提出的許多觀點,即使今天來看也并不過時。”
英才苦被明主棄。張繼升自認為非常有見地的這些文章,卻在當時或為人不屑一顧,或被束之高閣,或被認為是離經叛道、招來非議,這讓懷揣報國之志的張繼升徒增郁悶之氣。
不信東風喚不回!張繼升覺得,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一氣之下,他縱身“下海”——1985年,他以濟南市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員的身份,接手了負債460萬元的濟南無線電三廠。
書生也會打算盤,張繼升把無線電三廠的有效資產剝離出來,并聯合在山東各地游說來的260萬元的農民投資,自己則以科研機構的智力資本作為投資,三方按照股份制的形式組建了三聯,取工、農、科研三方聯合體之意。
此舉,讓張繼升充分凸顯了自己的書生價值。
意氣風發
當年運籌帷幄,今日決勝千里。此后三聯十幾年的發展可謂順風順水。
除了在家電連鎖零售業內威震一方外,張繼升于1992年進軍旅游業,對青島附近的田橫島進行開發;1996年,許多人尚未接觸網絡之時,張繼升已經有了屬于自己的網絡——百靈信息網,1998年他的寬帶網開始商業化運營;1997年進軍房地產領域,陸續開發了陽光舜城、鳳凰城、彩石花苑等樓盤;2000年收購了鄭百文,實現了借殼上市,讓他在資本市場名聲大震。經過15年的時間,三聯已經成為員工3萬人,凈資產3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涉足房地產、商貿、電子信息、旅游、投資銀行、傳媒等多個產業領域。
書生自然有高瞻遠矚的本領。張繼升曾感言:“三聯從成立起,我們便以一種超前的姿態參與競爭,它的每一次成功跨越,都是‘領先半步,進入無競爭領域’的結果。”
外表儒雅、操一口濃重山東口音的張繼升,卻聲稱自己不太信奉儒家那些東西,反而對老莊“無為而治”的思想頗有感觸。他這樣評價自己的管理風格:“我管的事不太多,只管大事和小事,但不管中間的事!”除了收購鄭百文這種頗費腦細胞的大事之外,他還分管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廁所的衛生問題,比如發現里面沒有衛生紙了之類,他就要找負責人員的麻煩。
雖然經營企業20余載,但對于教師出身的這位張繼升來說,“為人師表”四個字恐怕早已浸入骨髓深處。所以每次參加重大活動,他都習慣換一身新衣裳以嶄新的姿態出現。
但混跡商海日久,張繼升的困擾也開始叢生。在筆者2004年對其的一次采訪中,他對如何給自己定位這個問題充滿感慨:“我現在什么都不是了!企業家沒當好,學者也沒做好!”一個多小時的訪談,的確讓人有眼花繚亂之感——學者性格的張繼升和商人性格的張繼升,總在不自禁地來回交替更換!如問起當年棄仕從商的經歷,他談興陡起,在裊裊的香煙中“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但一說到三聯面臨的諸多麻煩,他警惕叢生,用詞含糊而節儉,語氣堅硬而不容置疑。又比如談到侵占農民土地問題,他頗富同情心地大聲斥責那些當權者:“你們憑什么掠奪別人的東西!”但對同樣有“掠奪”之嫌的鄭百文股票回購一事,他又是一臉不屑:“你理都不要理它!他們就是為了炒作,你越理他們不越來勁嗎?”
書生與商人的角色沖突,開始羈絆張繼升前進的腳步。
坐擁愁城
書生的廣博興趣,讓張繼升的心靈期待著每天不一樣的精彩。傳說鼎盛時期的三聯集團,曾涉足了170個產業。2000年下半年,瀛海威創始人張樹新曾忠告張繼升:“三聯的每一個板塊看起來都很不錯,但綜合起來,要想把所有板塊都做好,難度太大。”學者韓強也覺得,張繼升太過冒進,是屬于一種書生似的意氣用事。
但張繼升不以為然。書生的固執己見,讓他錯失了家電零售連鎖業2001年至2005年發展的黃金時期。
根據資料顯示,2000年時,三聯家電的銷售收入約53億人民幣,超過蘇寧的40億元和國美的30億元。但自恃“中國家電第一店”的張繼升,卻常常把這樣一句“名言”掛在嘴邊:“山東的經濟總量足以養活三聯這條魚了。”而在2001年一次記者采訪時,更是斷言家電零售業是一個沒落的行業。他對此已經意興闌珊。
而此時,對手正在這個他斷言的“沒落行業”迅猛擴張。以蘇寧為例,2001年平均40天開一家店、2002年平均20天開一家店,2003年平均7天開一家店,2004年平均5天開一家店,到2005年,蘇寧基本完成了全國連鎖體系的擴張。國美更是在2005年一口氣開了200多家門店。張繼升的“占山為王”成了后來的“畫地為牢”。
而張繼升寄以厚望的田橫島旅游開發,以及龐大的造城計劃,不但沒有讓他重振旗鼓,反而讓他陷入了一團亂麻中:從1992年起,他便開始投入巨資對青島附近的田橫島進行旅游開發,但到現在,雖然投入了數億元的資金,但還遠遠不夠,變成了一個無底洞;三聯商社上市之后正好遇上熊市至今沒有通過資本市場融到過一分錢;2004年,國家對土地的整肅風暴就落到了三聯集團頭上,規劃面積11.75平方公里的超級大盤“鳳凰城”因而陷入停頓;而陽光舜城等建成的項目,很多是為各級政府機關建的住宅,雖然價格低廉,但直到現在,三聯集團也沒有完全拿到房款,這讓三聯集團的資金鏈條進一步緊崩……
張繼升有一個自己的網站,叫“交叉小徑的花園”。他在此述說了自己的彷徨:“雖然成了企業家,現實中,自己仍然游走于企業家和學者兩條交叉小徑之間。”他的思歸之心日盛,表示將來如果有了更好的繼任者,將激流勇退,到大學去教教書,做學者。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已近花甲之年的張繼升,你到底歸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