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期待的還是一個公平的市場!”

2008年歲初,大雪吞噬了整個中國。
在風雪中不斷穿梭于大大小小的城市,奔波于形形色色的講壇,長時間停留在鎂光燈的聚焦下,洪曦偶爾也會眨一眨略顯酸楚的眼睛,然后澎湃著繼續下一個話題。從中美戰略說到大宗商品,從軍事行為談及投資理財,他始終努力地敘述著自己的觀點,試圖簡單而清晰地解構當代中國面臨的種種機遇與挑戰,無論臺下此時此刻坐著的是花旗銀行的外方貴賓抑或是普普通通慕名而來的當地老百姓。很快,一個半小時的演講結束了,這已是此次花旗銀行全國財富巡回論壇的最后一站,洪曦走下講臺,擦了擦額頭的汗水,在與工作人員作了簡單的告別之后,邁步離開了花旗銀行(上海)會議中心,與幾分鐘前臺上的激情四射相比,他此刻的靜謐也許更接近于他的某種本性。
想當拿破侖的小兵
洪曦是國內知名的財富管理家,現為中星資本的合伙人,AFG TRUST的執行董事。
“國企、民企我都曾在其中工作過,現在在外企,我曾是個想當拿破侖的小兵。”洪曦這樣告訴記者。是的,洪曦的簡歷異常復雜,一眼望去他的身份和經歷讓人眼花繚亂,但最源頭的,還是他的那段軍人經歷。
洪曦是滿族正黃旗人,1965年出身于軍人家庭,大學讀的也是軍事院校。他在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學的信號分析專業,后來又在國防大學研習過軍事戰略。那個時候的他,血氣方剛,最大的理想是當將軍,上戰場,保家衛國,而恰巧那時的中越邊境也摩擦不斷,他和他的同學便向學校打報告,要求上戰場,卻被校方拒絕了。
心愿未能如遂,洪曦自然頗感失落,但更令他“困苦”的,是國家政策的戰略調整。總指揮鄧小平不斷促進經濟改革與開放,同時大幅裁軍100萬,國家從備戰狀態迅速轉調為經改狀態,這在洪曦看來幾乎等于是宣判了“將軍”夢與“戰場”夢的破滅。自那之后,他認真學習英語,修了一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的碩士,從1993年開始他被調離軍事系統,因為理工科出身的他精通數理模型,又了解國際形勢,他被轉去從事外匯交易,不知不覺成為了國內第一批從事外匯交易的人。
那一年,他正好30歲,而立之年。
受益于天則
很快,憑借出眾的能力,離開軍事系統的洪曦先后加盟了北京金融街建設開發公司,同時擔任金融街物業公司董事和華融股份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國有企業的經歷讓他學到了很多管理和經營的藝術,初期他也感到工作的快樂,但很快,他又有了新的困惑。許是性格上的原因,不羈而卻又“理想化”的他最終還是不能滿足于單純的房地產開發,更何況在國有企業體制森嚴,漸漸地他感受到更多的約束更多的困難,以及缺乏新鮮感和挑戰。
“百萬年薪對于我來說不算什么,那一段日子我最難忘和最快樂的時間幾乎都在天則里。”談及在國企工作的經歷,洪曦這樣簡潔地告訴記者。
洪曦經常喜歡和別人探討中美戰略問題,他常說自己在宏觀經濟方面的把握勝過許許多多中國所謂的大經濟學家,他希望能為國家做點貢獻,以至于今天記者在做采訪的時候他還一再“要求”我們多說一下他關于宏觀局勢的判斷和見解。
談及他的許多經濟思想,大多來自于他對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早年還在北京任職的時候,他便加入了天則經濟研究所。那是由老一批經濟學家茅于軾、張曙光、吳敬璉、盛洪等建立起來的智囊研究機構,洪曦自己也坦言,在研究所的那段日子讓自己受益太多太多。
在天則,最大的快樂是因為他充分享受到了自由民主言論的好處,在那里他能盡情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暢所欲言,享受和高人辯論的樂趣,而一旦轉回到國企工作上他卻又頓感身心俱疲。
“沒有人會聽我們的,而中國還有很多人被蒙在鼓里呢!”當被問及是否有向我國政府獻策時,洪曦回答得神態略顯激動。
很早以來,洪曦一直對外聲稱,“石油和黃金一定會被美國拉起來,后面農產品也會被拉起來,這原本就是美國對外的經濟戰略”,“美國給中國的套是一個很復雜的套”,他還有個著名的觀點:將一切壟斷利益證券化,這正是他所追求的金融民主。
但是,很明顯國內鮮有人會聽他所說的,據我們所知國內還有一位民間經濟學家劉軍洛先生持有跟他相似的觀點,甚至劉軍洛曾給過政府上書建議,提出他的戰略觀點,但最終只得來一份不痛不癢的回信。
專注于個人財富管理
我們不得不說洪曦是一個“理想化”的人,他議論國家政事,研究國家戰略,希望自己的一己之言與一己之智能對國家有點幫助。但他又是一個“理性”的經濟學人,非常清楚自己的斤兩與國家的環境,他不是什么政府要員,而眼下的中國也不是美國。
“我現在做房地產投資的基金,和許多壟斷利益者一樣,我的有些項目來源也并不是市場公平競爭的機制能夠得來的,我也是這個擁有不平等交易機會的市場下的獲利者,我承認這樣的獲利固然是出于我和我客戶自身利益的考慮,但這決不代表我不反對這樣的情況!我最期待的還是一個公平的市場!”當被記者問及自己的投資狀況,洪曦如此說道,言語坦率。
眼下,“理想化”的洪曦正在為組建國內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房地產信托基金)REITS而努力,2005年他曾是失敗過,但他卻從未放棄。
“我是一個財富管理家,目前我和我的客戶都堅定不移的持有上海的房產,農產品期貨,石油。”洪曦毫不思索地對記者回答道,“如果豬肉能保鮮,我更愿意持有豬肉!”
也是在離開金融街后的那一段時間,洪曦先后參與了搜房網和安家網的組建工作,并任首席運營官,這兩家現在國內分列第一第二的房地產網絡公司的骨髓里都曾流淌過他的血液。2004年前后,洪曦開始著手創辦了91facai網,這應該是他多年的夙愿了。洪曦曾說過,如果職業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他最想當的是議員,或者獨立評論者。他在個人理財網上指導百姓投資,并爭取一切可能的途徑說話,除了他個人并不諱言的表現欲之外,還有一個更為理想主義的動機——倡導金融的民主化,把對金融的知情權和對金融工具的選擇權,還給公眾,還給個人。“這是把我的政治理想,嫁接到經濟上。” 洪曦說,“我能夠看出經濟現象背后本質的東西,好比是吃自助餐,我知道哪些是好吃的,但我自己的胃只有那么大,不可能把所有的東西都吃了,所以就要把好東西推薦給大家。”
兩年來,洪曦的投資理財網一度在Google和百度上“個人投資理財”關鍵字搜索均排名第一,他自己也開始被業界與媒體密切關注,不斷被各界邀請做投資理財課堂,大學也邀他上臺演講,如此種種,讓他疲憊,也更自信充實。
但是,每次演講之前,洪曦都會刻意談起一段自己對中美戰略的理解,希望通過各種渠道傳播,最后引起中國政府高層的注意。但參會的人員普遍更感興趣的是如何才能從他的專業分析中尋得發財致富的機會,而他的許多政經戰略主張,聽者甚微。
總結洪曦的上半生,他一路走來,擁有了財富,也擁有了豐富經歷,但他卻始終是一個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