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國金融體系從分業經營逐步走向混業經營應采用的“漸進路線”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西方國家的金融巨頭逐步進入中國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和保險等金融領域。由于國內金融業分業經營的限制,國內商業銀行所能參與的基金業務只包括基金托管和基金代銷這種代理業務,并不能像外資銀行一樣分享基金業的紅利。這種不平等待遇使得國內銀行在競爭中處于嚴重的不利地位。
當前我國金融業的形勢與20世紀50年代時的美國十分相似,傳統商業銀行利潤下降,競爭力低下?;鞓I經營是國際金融業發展的趨勢,在中國資本市場尚不成熟的情況下,通過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向混業經營過渡更具戰略意義,更符合中國的國情。
金融控股公司是多元化經營的金融集團,金融業在集團業務中占主導地位,集團所屬實體的主營業務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中的兩種或者全部。金融控股公司既可以順應金融業跨業經營的趨勢,同時也考慮到我國金融業市場風險承受能力差、金融主體治理水平和內部監督缺失,金融法律外部監管體系不健全的現實國情。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和平安集團等金融集團,可以被視為市場自發的制度創新和自主選擇,也可以說明是市場自己選擇了“妥適性”的混業模式。
通過金融控股公司來做到集團混業經營分業,既實現了公司控股下的混業經營,實現了規模經濟,同時公司內部的法人分業又規避了不同金融部門的風險相互傳染。這既符合我國目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要求,同時又有利于監管機構提高其分業監管水平,積累綜合監管的經驗。
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下, 公司可以在集團層面上充分發揮資源配置、風險管理以及在客戶信息資源共享等綜合經營優勢,同時公司旗下的各個金融機構之間,又以分業經營的形式為客戶提供綜合性的“一站式”服務。此舉擴寬了各金融機構的收入來源, 實現了利潤的多元化, 更重要的是, 金融控股公司憑借其實力能夠更有效地提高金融機構管理水平, 對科技基礎設施改造和升級以及對各種金融業務進行組合創新。這些都有助于中國金融業增長方式朝著向集約化的方向轉變。
由于企業集團對金融機構投資不受限制,故這類金融控股公司發展較快,典型代表是上海國際集團。該集團是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上海銀行、國泰君安證券的第一大股東,控股上海國際信托、上海證券等核心金融企業。
近年來上海國際集團不斷擴大金融投資領域,發起設立華安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注冊并上市共同基金“滬光基金”;與世界頂級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JP摩根合資成立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與世界第二大貨幣經紀公司英國國惠集團德利萬邦有限公司合資成立我國首家貨幣經紀公司——上海國利貨幣經紀有限公司;發起設立并控股長江養老保險有限公司;發起成立上海注冊資本最大的上海國盛典當有限公司等。
為了做好混業經營,上海國際集團可以在此基礎上通過吸收大型產業,如中石油和中石化,以達到資金優勢,控股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同時還可以與大型的銀行進行聯合,做好嫁接混業的工作。
金融控股公司最主要的特點是“集團混業,經營分業”,它通過對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非金融子公司的股權控制和對各子公司進行資本調度,并通過制定各種長期發展規劃來實現各子公司間在資金、業務和技術上的合作,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獲得混業經營的正面效應。
又由于各子公司所從事的金融業務是單一的,如銀行子公司經營存貸業務,證券子公司經營證券業務,而各子公司都是獨立法人,有各自的財務報表,因此,原來的分業監管仍然有效,和完全的混業經營相比,各監管部門可以更清楚、更明確地對各個子公司進行監管。政府只需另外設立一個專門的部門,負責對金融控股公司的整體進行監管即可。
可以說,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開了政府一直以來不敢實行混業經營的心結——由于監管當局不能有效地進行一元監管(即混業監管)而引起的金融秩序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