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匯豐三度入股平安;如今,平安三度入股富通。如果說彼時的平安是個被收購者,那么此時的平安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收購玩家
2008年3月31日富通集團(Fortis)公布的年報顯示,中國平安(下稱平安)欲增持富通集團股份至7%。平安從2007年11月開始投資富通集團股份,目前是富通集團的并列第一大股東,持股占其總股本的4.99%。
在次貸危機持續蔓延之際,在富通集團相關風險敞口沒有完全暴露之前,市場對于平安的一系列投資持續擔憂。2007年11月,平安購買4.18%富通股份的平均成本為每股19.05歐元,2008年4月18日Euronext收盤,富通的股價為17.42歐元。包括中金公司在內的一些機構投資者認為,中國平安的這種擴張為先而不是效益為先的發展戰略,可能不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
由4.99%至7%,將是平安對富通集團股份的第三次投資。顯然,平安選定富通作為其海外投資的重要戰略目標,是平安管理層經過深思熟慮采取的有針對性的投資計劃,而非心血來潮之舉。
匯豐三度入股
在成立20年后,如今平安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以保險為核心,集證券、信托、銀行、資產管理和企業年金為一體的金融控股公司,保險、銀行和資產管理是平安的三大支柱業務。
匯豐的入股是平安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卷,今日平安之版圖是在匯豐入股平安后最終形成的。
2002年10月,匯豐集團旗下的匯豐保險以6億美元購買了中國平安10%的股權。當時平安每股凈資產為3.15元,匯豐入股平安的每股成本在20元左右,溢價達6.35倍。雙方協議公布后,有研究機構發表報告認為,以國際會計準則計算,匯豐入股平安的市盈率約為17.1倍,依照國內的會計準則計算,該收購的市盈率高達28倍。
在入股協議中,雙方約定匯豐可以在平安公開上市時享有優先購買權及價格優惠,并獲得第一大股東的地位;作為交換,匯豐承諾在上市3年內不出售所持股份。
匯豐的第二次入股是在2004年6月,為避免平安香港上市后對匯豐持股比例的攤薄,匯豐斥資12億港元以招股價10.33港元按比例認購。由于上市攤薄了其他股東的持股比例,最終使得匯豐成為了平安上市后的最大單一大股東,而當時平安的實際第一大股東是平安集團員工持股計劃旗下控制的兩家企業——江南實業和新豪時,合計持有平安14.02%的股份。
之后,匯豐收購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持有的9.91%的平安股權,使得匯豐持有的平安股權合計達到19.9%,從而成為平安真正的第一大股東。
匯豐通過先后三次入股并最終控股平安,這與平安的訴求并不吻合。強勢的平安管理層更愿意保持股權結構的分散化,避免股東影響平安管理層的決策。但也恰恰是自匯豐入股平安以后,加速了平安集團金融控股框架的形成。
分業重組
2003年初,中國平安保險完成了分業重組,更名為中國平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并形成了四家專業的子公司:平安人壽、平安產險、平安信托和平安海外。
平安選擇匯豐在某種程度上看中的是其具有優勢的銀行業務,而這對平安來將無疑是塊短板。2004年平安與匯豐聯合收購福建亞洲銀行,成立平安銀行;2006年12月平安集團控股深圳商業銀行,更名為深圳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7年6月16日吸收合并原平安銀行。至此平安的金融綜合經營格局基本搭建完成,這與匯豐方面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產壽險業務的子公司化,有利于平安整體資產的分類配置。一般地講,產險保費的存續期限相對較短,這要求其資產配置主要以中短期資產為主;而壽險保費的存續期限相對較長,客觀上有利于其資產的中長期配置。因此,將產壽險業務分割為兩個子公司,有利于風險隔離,也有利于提高資產運作效率。
平安信托、證券和銀行等其他非保險業務平臺的搭建則拓寬了平安保險資產的投資渠道、投資品種,這就為提高投資效率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2004年6月24日,平安登陸港交所,籌資132.79億港幣。2007年3月2日,平安在上交所掛牌,融資388.7億元。這為平安的提供了豐裕的運營資金,也補充了資本金,這對金融企業至關重要。平安打通了香港和內地資本市場的通道,也為今年初的再融資提供了資本平臺。
相對于中國人壽、人保和太保等同行來講,當前中國平安在綜合金融業務方面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如中國人壽集團主要下設有人壽保險、人壽資產管理公司、人壽保險海外,人壽財產保險和人壽養老保險等,并也參股了廣發行等其他非保險類金融機構,但其綜合金融業務格局并不突出。
收購——更可行的國際化戰略
2007年11月至今,平安已經完成了與富通集團相關的三次交易。
第一次交易是2007年11月底,平安人壽通過二級市場買入9501萬股富通股票,占后者總股本的4.18%,成為其最大單一股東;第二次發生在某海外機構購入富通4.99%的股權后,從2007年底至2008年3月,平安把其持有的富通股權由4.18%提高到4.99%,成為富通的并列第一大股東;第三次是2008年3月19日中國平安斥資21.5億歐元收購富通投資管理公司(Fortis Investments)50%的股份,平安和富通集團全資控股的富通銀行(Fortis Bank)將分別持有新公司50%的股權,但富通銀行比中國平安多一股。
富通集團是一家大型的歐洲金融機構,主要業務包括銀行、保險和資產管理,其銀行和壽險業務最具優勢。與平安類似,富通的股權結構較為分散,并且富通集團的資產規模相對適中,這使得平安獲得第一大股東地位成為可能。目前平安持有富通4.99%的股份,為其并列第一大股東,一旦持股提高到7%,平安第一大股東的地位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可望得到保障。
保險、銀行和資產管理業務是當前中國平安重點發展的三個支柱業務,富通集團也正是以這些業務為主體,平安應該能夠很好地研究和借鑒富通的業務經驗。
從平安的戰略布局需求看,平安21.5億歐元購買富通投資管理公司50%股權后,新組建的平安富通投資公司將為平安提供一個不錯的全球化投資平臺。
2007年終數據顯示,富通基金與荷銀旗下的AAAM公司合計托管的資產規模約為2450億歐元,所投資的項目覆蓋了全球主要發達市場。對于平安來講,通過進入新投資公司的董事會并參與管理,可以積累全球化投資組合相關的各方面經驗,補足自身在基金管理方面的短板。
與大多數股權結構分散的公司相同,富通的管理層相對于股東比較強勢,富通的發展較好地體現了管理層的意志。平安入股富通集團可以更近距離地學習和借鑒股權結構分散狀態下的公司治理運作經驗。
在搭建全球化投資平臺方面,平安對富通集團的投資相比中國人壽等要領先一步,擺在國內保險公司面前的問題是:構筑保險資產的全球投資平臺,不論是自建還是通過海外收購,都顯得迫在眉睫。
如果平安復制其在國內市場內涵式發展經驗來走國際化道路,情況可能會比現在麻煩得多。包括平安在內的國內金融機構,國際化幾乎都是“從零開始”,自主開辟國際化的投資渠道和平臺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面臨著很高的風險。國內金融機構不僅需要迅速具備國際化的投資管理能力、熟悉國際游戲規則,同時還需要建立較為健全的信息渠道,難度可想而知。國內QDII自推出到現在普遍損失慘重的事實也進一步證實,國內金融機構通過自身力量進行全球化資產配置不論是投資管理能力,還是對資產組合的分析和研究能力都存在顯著的不足。
受金融危機影響,目前許多跨國金融機構的托賓Q值(即公司總資本的市場價值與重置成本之比)較低,國內金融機構的P/E值顯著高于他們的國際同行,平安選擇在這個時候進行國際化布局具有明顯的資金優勢和成本優勢。
保險業格局待變
平安在2006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17.12億元,凈利潤為59.86億元,而當年含利息在內的投資收益達223.6億元。其2007年年報顯示,投資收益對公司的業績增長的貢獻更為突出,2007年平安凈利潤為150.86億元,同比增長105.5%;投資收益517.44億元,增長168%,其中,股票和基金投資收益為486億元。顯然,平安的這些投資收益能夠得以實現更多在“靠天吃飯”,因此,市場對平安業績的穩定性比較擔憂。有研究顯示,受市場行情影響,平安的554億元交易類資產今年可能會出現20%—30%(即110億—160億)的虧損。
平安在保險精算、險種設置和投資盈利模式等核心領域的競爭優勢并不明顯。中國平安在最近幾年推出了許多保險創新產品,但與中國整個市場保險產品所存在的弊端一樣,平安的保險產品的保險性不足。
近年來,平安保險熱衷開發的也是其最叫賣的產品就是智富人生、穩贏一生等萬能險品種,保險產品的設計偏向投資理財的現象比較突出。保險機構在險種設計上似乎偏離了保險的根本屬性——買保險就是買安全、買保障。以2007年為例,平安人壽的傳統壽險出現了10%的負增長,分紅險的增長也僅為14.1%,產品更多地以投連險和萬能保險的形式為主,兩者分別同比增長33.8%和38.6%。保險公司推出的產品保險性不足,反映了包括平安在內的國內保險機構在保險精算、險種設置、風險分布和概率測度等方面存在技術水平和設計能力的不足。
國內的農業保險、金融保險(包括債券保險、信貸信用保險)等許多保險領域處于探索階段,2008年發生在南方諸省的雪災,在說明國內保險業發展的滯后性問題的同時,讓人更直觀地看到國內保險業發展的巨大空間。遺憾的是,近年來國內保險業的險種開發和發展方向更多的是增強了投資性功能,保險功能的退化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阻礙了國內保險業的不斷深化。
隨著人們對多層次保險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這種險種需求的不斷釋放將催生越來越多專業細分化的保險機構。國內保險業將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格局:以保險業為核心的多業務綜合金融控股集團與專注于專業化細分險種的中小保險機構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