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特別是經濟全球化時代,招商引資是最能衡量一個地方開放程度的試金石。然而,不論是比沿海還是比周邊,不論是論總量還是論速度,招商引資都是重慶的一大疼點。招商引資之疼,究竟疼在何處?病因何在?且讓我們望聞問切——
記者調查
近年來,重慶招商引資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然而也難免存在一些敗筆。造成這些敗筆的原因很多,既有區位的問題,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產業不能配套的問題等,也有投資環境的問題,少數干部作風的問題等等。但從深層次看,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思想問題,意識問題——
“我每天的任務就是了解這個城市,不了解,只有死。”坐在記者面前,某外資投行經理董昌山言辭謹慎。
“投行經理的收益主要靠項目賺錢后的提成。我們以未來整個職業生涯做賭注,一旦投資失敗,在這行再無立足之地。”董昌山目光深沉,“所以我們必須像血吸蟲一般了解這個城市的脈絡。”
從某種意義上說,投行經理是一個城市投資環境好壞的風向標。
董昌山把重慶的外資經濟比喻成“巨大的盆景”——好看但可以搬走。“諾基亞才在重慶建好廠房,卻悄然大撤兵;葛蘭素到重慶大投資,卻也很快大告退;福特雖然堅守重慶,卻把后續項目投到了南京……”董昌山目光如刀,“這些現象代表了什么?重慶在招商引資上還存在很多思想壁壘,要把盆景轉變為樹,就得挖坑栽樹。”
挖坑栽樹,就是解放思想。
■ 德領館棄渝入蓉
2004年12月5日,成都威斯頓聯邦大廈廣場,德國駐蓉總領事館隆重開館。
面對這個局面,作為西部唯一直轄市的重慶頗為尷尬。2003年時,很多重慶人還以“西部地區領事館最多的城市”而自豪不已。
“當時都認為不存在什么懸念,德國領事館肯定會選在重慶。”經歷此事的一位官員說,“后來宣布是成都時,大家都很意外。”
作為BBC常駐重慶的一名西方記者,尼克·馬齊敏銳地捕捉到了“內幕”:“德國領事館本來打算設在重慶,但到重慶考察時,印象不是太好。后來成都方面知道此事后,立刻派人將德國代表團接到成都,并詳細介紹了成都的優缺點,其務實之舉贏得德國親睞。”
董昌山旁白:在領事館的引進上,成都給重慶上了一課。只是重慶這堂課交的學費太過昂貴:在德國的推薦下,法國也將領事館設在了成都,成都遂超過重慶,成為僅次于上海、廣州的外國“設領”第三城——誰都知道領事館是一個探路兵,它的背后跟著一大堆排隊的外資。
■ 諾基亞大撤退
2002年11月21日,重慶高新區科園四路188號。藍白相間的廠房一塵不染,草坪植物修剪得井井有條——盡管這里依然保持著跨國公司的威嚴,但諾基亞已經著手從這里撤離。
1998年10月,諾基亞落戶重慶高新區時,其高層曾這樣描繪藍圖:“計劃投資2900萬美元,生產通訊網絡產品,預計年產值將達20億元。”
然而自此以后,重慶諾基亞就靜悄悄沒了下文。一晃四年過去,價值千萬的廠房成了漂亮空殼。
這其中到底有何隱情?諾基亞華南區一位資訊經理說:“諾基亞重慶公司計劃中的一個核心項目,因為電信的改制而被擱淺了。”
“計劃的項目被擱淺后,重慶諾基亞曾想過轉向,無奈有關部門態度堅決,不予立項。”一內部人士透露,四年中,諾基亞高層不斷做出努力,但終因找不到“座位”,最后遠走成都。
董昌山旁白:一些部門在招商引資中隨意許諾,制定脫離實際的優惠政策,希望引來“金鳳凰”。可“鳳凰”入駐后,先前的許諾又不能兌現。誠信的缺失,使招商成果大打折扣。“談判承諾好,進來執行難;前任承諾好,后任執行難;領導承諾好,部門執行難。”這樣的“口碑”,讓很多外資望而卻步。
■ 產業承接的“短板”
“截至2007年,長壽晏家工業園已吸引投資約300億元,但在承接東部龍頭外企方面,卻難盡人意。”該園區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難掩且喜且憂的神情。
“生產線建立起來后才發現,重慶根本沒有理想的原材料基地,所以只能從外地購買,但運費高達1000多元/噸,所以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天信線纜重慶公司總經理楊獻雷感嘆。
產業鏈缺失,配套產業不完備,導致許多外企不愿進入重慶。這種情況在晏家工業園招商過程中已經開始顯現。
2006年,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公開對媒體表示,由于資源緊缺等因素的制約,想把一些產業轉移出去,好騰籠換鳥。得知這一消息后,晏家工業園負責人便趕往順德,向當地外企介紹重慶的優惠政策。然而,外企的回答讓他十分尷尬:“我知道,重慶在土地使用、優惠政策以及勞動力成本方面都有優勢,但是我去了以后,你讓我去哪里購買配件呢?”
產業鏈條是否完善,已成為外資選擇是否進入重慶的重要參考。其實,自2003年建園以來,晏家工業園每周都要接待幾個來自東部的外資考察團。但幾年下來,真正“下叉”的很少。
區縣一個從事招商工作的朋友說:“現在,投資2000萬元以下的項目,根本不敢拿出來給領導看。”有一次,他到上海招商,完不成領導下達的招“大項目”的任務,只好做假。
董昌山旁白:在招商引資時貪大棄小,往往導致產業鏈極不完整。決定一個木桶最大裝水量的不是長板,而是短板。在這次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浪潮中,如果重慶準備不充分,這些外資便會流入西部其他地方,甚至流向越南、印度等亞洲國家。
■ 外商也怕“JQK”
張德文來自香港,到重慶經商已有10年。剛來重慶時,他干勁十足,幾年之內開辦了3家工廠,但干著干著“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除了戴黑箍的,所有戴箍的都可以找你的茬。”最讓張德文想不通的,是交稅的事,“當初招商時,政府領導拍著胸口說,房屋稅可以不繳,但等我剛把廠子蓋起來,收稅的就來了。”
劉昌海是搞服裝的,到重慶投資已有八年。談起這些年在重慶的感受,情緒一下子激昂起來。“小鬼特難纏!”劉昌海說,“稅管員最狠,動不動就獅子大開口。一次請吃飯時,一個稅管員要我們在他新開的火鍋店消費兩萬元!”
吳克華來自一家食品企業,也有類似遭遇:“一次工商局打來電話,說是發現一批假冒我們商標的產品。我正高興呢,他們的傳真來了,要求提供打假經費。管理就是罰款,服務就是收費,令我們這些外商苦不堪言。”
外商老板把政府部門的這些不良做法戲稱為“JQK”。先通過各種方式吸引外資上“鉤”在當地投資,然后“圈”住企業層層“揩油”。
董昌山旁白:“開門招商、關門宰客”,表面上看是讓外商放了“血”,其實得不償失。因為“關門宰客”會帶來連鎖效應,你只要宰了一個,他就會現身說法,一傳十,十傳百,從而使更多外商聞風止步。
■ 將廁所修好
2006年11月3日,北京某對臺研究機構組織部分臺商和西部一些領導座談。在會上,西部省市的領導著重介紹的是本地的招商項目及優惠政策,但讓這些領導感到驚訝的是,臺商們提出的最尖銳的一個問題,竟然是要求將廁所修好。一位臺灣女商人憤然表示:如果廁所不修好,這輩子決不會再到重慶。因為她在重慶某個地方上廁所,是哭著出來的。
按道理,高速公路都修了,機場都修了,建廁所有何難處?問題恰恰就在這里,建廁所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觀念問題,西部的投資環境,是不是以人為本,這是一個重要標尺。
問題竟然這樣的簡單。想吸引臺灣的企業來投資嗎?首先把廁所修好,保養干凈。
“在重慶看病太糟了,樓上樓下要跑好多趟,亂成一鍋粥。我患了闌尾炎,也只能選擇到香港做手術。”ABB的一個高管抱怨說,“孩子快讀幼兒園了,今后的教育怎么辦?”
醫療和教育兩大問題,降低了很多外商對重慶投資的信心。盡管“細節決定一切”喊得山響,但某些重慶干部對細節的認知,卻仍舊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上。
重慶的水域位置與產業基礎都優于成都,怎么卻輸掉了西部招商引資的霸主地位,這讓人大代表陳永翔著實想不通。
經常與外商打交道的全國人大代表蔣紹華說:“重慶一些窗口行業完全沒有窗口意識,對外商服務態度惡劣,怎么吸引別人?”一直有外商向他反映,重慶一些窗口行業對外商老是報有懷疑態度,比如在過關檢查時就過分嚴厲,微笑服務幾乎為零,而成都就恰好相反。如果要選擇,重慶自然會輸。
董昌山旁白:天大的小事,件件比天大。“招商引資”這個大得不得了的東西,實際上就是由一些“雞零狗碎”般的瑣事搭建起來的。但某些干部的不拘小節,往往就使一些細節失去了決定成敗的意義。
(圖:左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