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在招商引資方面成效明顯。世界500強已有93家入渝,外資不斷擴大,實際利用外資從1998年的4.3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7億美元,2007年達到10.9億美元。從2007年開始,我市利用外資數量顯著提高,利用外資大項目增多,美國惠普、臺灣大華金屬、日本大冢等38個重點項目如期落戶,2000萬美元以上大項目現在達到21個。但同時,我市外資引進也存在著“短板”:一是近來我市外資規模仍偏小,2007年我市實際利用外資占我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僅為2.5%,低于全國4%的平均水平。跟上海一比,我們的差距更是驚人:我市進出口貿易相當于上海的1/38,利用的外資相當于上海的1/7;落戶重慶的跨國公司目前國際總部有2家,上海有180多家。二是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市外資中房地產投資占到58%,制造業僅占27%,這樣的結構,對今后超常規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將形成不容忽視的制約。
制約重慶招商引資工作的主要瓶頸,不是區位,不是政策,甚至也不是基礎設施,而是思想觀念。長期以來,從事招商引資的干部缺乏前瞻性、全局性、系統性和預見性,一直以為重慶地處內陸,不靠海、不沿邊,不具備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條件,因而思路不開闊,開拓不夠,創新不夠。具體來說,有“六大痼疾”需要破除。
一是重“大”輕“小”。在一些地方,好高騖遠,只求引進大項目,不注重中小型項目的引進,不注重促進配套產業鏈的形成。
二是重“硬”輕“軟”。目前我市招商引資的重點在制造業,如汽摩、石化、裝備制造、新材料、高新技術等,服務貿易領域的引資工作明顯滯后,如金融、保險、管理、資詢、教育培訓等領域,從而難以形成現代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相互配套。
三是重“單項”輕“集體”。一些地方在引進項目時,大多以單體項目為主,而目前面臨的承接國外以及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機會卻要求在短期內大規模引進,一些外資企業也有“抱團”進入的習慣,在這方面,我們還沒有做好引進的基礎性工作。
四是重“引進”輕“服務”。一些園區或區縣熱衷于招商引資,引進來之后卻缺乏跟進的服務,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及質量不高,招商引資中的“吃拿卡要”現象尚未根除。
五是重“友情”輕“法治”。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資活動中注重感情投入,卻很少考慮到與現行外資法律法規的有機銜接,口頭承諾時常因無操作基礎而無法兌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了當地的投資環境。
六是重“體制”輕“機制”。相關部門在對外開放工作中協調不足、各自為政,沒有形成真正的整體合力,在行政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的情況下,部門之間沒有形成統一、高效的指揮系統,政出多門,政缺多門,再加上有的部門自身利益觀念過分濃重,從而造成了在全市招商引資體制與機構協調方面,存在著嚴重的職能重疊與工作空白點共存的現象。
(作者系重慶市對外貿易經濟委員會副主任)